人文·人文精神

2009-03-31 07:23周玲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以人为本

周玲玲

摘 要: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中,“文化”是人类,或是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精神,从历史看它是通过不同时期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人本主义思想文化运动以及人道主义理想表达出来。本文旨在结合中西传统文化阐述人文和人文精神的含义,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人文人 文精神 以人为本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四大支柱:科学、艺术、信仰、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信仰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使人宽容;人文追求的是爱,融理性、感性、悟性于一体,给人以真诚,让人和谐。”科学、艺术和信仰在本质上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都从一个侧面表达或体现着人和文化活动的思想,具有其深刻的人文含义,代表着一种最根本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的含义

中国文化的人文底蕴源远流长,人文情怀博大精深。“人文”一词,从字义上看,“文”的本意是交错的纹理或花纹,引申为规律或道理,人文可理解为“关于人的道理”,古人认为,“关于人的道理就是文、德教化”。从历史资料来看,“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后来很多的思想家和学者,都对这句话做了解释。三国时魏国的王弼解释说:“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也就是说如果能不用武力而用文明来使得天下万物各得其所,这就叫做“人文”。唐代孔颖达又疏解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也就是说,圣人观察了“人文”,他就要以诗书礼乐来教育天下的众生,使得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宋人程颐则进一步解释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致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人文”一词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到极高的推崇和重视。二十四史中随处可见。如《宋书•乐志二》:“人文垂则,盛德有容。”《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旧唐书•文苑传序》:“国之华彩,人文化成”。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就是以人为中心,观天测地,观察自然和社会。它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在西方,“人文”一词来自拉丁词humanitas,此词为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赛罗所创。以后人们便根据拉丁文humanitas的意思,在英语中派生出humanism和humanities等词。一般而言西方的“人文”相对“神文”而言,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的一种新社会思潮,是贯彻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把人、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

综上可知,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中,“文化”是人类,或是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规范是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各种文化现象”在这里指的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核心,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

二、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从历史看它是通过不同时期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人本主义思想文化运动以及人道主义理想表达出来。集中体现在人类所经历的三次解放上:人类的第一次解放是从蒙昧原始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通过否定野蛮而进于文雅,其思想成果体现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化上来;人类的第二次解放是从宗教神学的统治下解脱,进入尘世、现世生活,通过否定神性而弘扬人性,其思想成果体现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上;人类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解放,即从极端片面发展的科学、机器和工业文明中解放出来,从物质主义的统治中走出来而进入物质与精神、灵与肉和谐发展的境界,这方面的思想成果则体现在科学人文主义的呼唤上。综观这三次思想解放的成果,可以将人文精神归结为一点:以人为本,强调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突出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导地位。

从文化看,在中国,人是万物最灵最贵者。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天地是万物之母,而人则是万物之灵。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还被认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的,天地人并称三才。荀子曾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在天地万物中间人居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天能生地能养,而人能支配万物,治理万物,三者之中,人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根本;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是人类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自觉养育和维护;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

在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人文精神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的人文精神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它起源于意大利,后扩及欧洲,中心在意大利。广义的人文精神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核心思想有三点:一是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是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是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可见,西方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综上可知,中西人文精神有别,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更强调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其内涵为对人类生存的关怀;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则更强调以人为根本,以合理道德为核心,其内涵为人是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法则与秩序。但中西人文精神都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关怀对象,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

三、人文与人文精神

人文,体之行之,就成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说之写之,就成为人文。人文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人文是现象,人文精神是本质。人文中包含的本质内容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的精髓,其核心和根本是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辞海.商务出版社.2000.

[3]楼宇烈.中国的品格.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4]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以人为本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