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工人阶级新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2009-04-05 11:39刘保国周樱音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生产力

刘保国,夏 欢,周樱音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队伍不断壮大,素质迅速提高,内部结构日益复杂化。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新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些变化作出科学的分析,对于维护工人阶级整体的团结,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增强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力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予以初步的解读。

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然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扩大,中国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了,相应地,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了。据统计,全国在职职工人数1949年为809万人,1978年为12326万人,1996年为29354万人。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最高峰后,职工人数的增幅有所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计算,到2000年底,全国职工人数共计2609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61%,占城乡从业人员总数的36.67%。[1](P26,93)另据2008年度的国家统计年鉴,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其中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分别为6424万人和718万人,乡镇企业和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5090万和2672万人。这些就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属于工人阶级的范围。[2]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是与我国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逐步确立了主导地位,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渗透至各个生产领域。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联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导致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剧烈变化,整个社会也就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也毫无例外地融入了这一历史进程之中。中国近代工业是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而出现的,在洋务运动中产生了第一批中国近代工人。从那时起至新中国成立前的80余年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方面要求加速工业化,以实现国家富强;另一方面,为避免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破产和工人阶级贫困化,决定走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以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标志,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理论的建构。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以与时俱进和“发展要有新思路”的创新思维,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P15)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正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才不断成长壮大。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这个历史进程,目前并没有结束,世界上80%的人类生活的区域,仍然上演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向工业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剧。工业化及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现代化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和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以预言,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在我国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工人阶级队伍仍将不断发展壮大。

二、工人阶级素质的提高符合科技进步的历史潮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素质明显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消灭了建国前工人阶级中大量存在的文盲半文盲现象。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技术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我国工人阶级开始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逐步减少,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不断增加。与此相联系,工人的竞争力也明显增强,而越来越具有竞争的意识和竞争的能力。

工人阶级素质的提高,是科技革命和教育推动的结果,符合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潮流。历史唯物主义给予了科学技术崇高的地位。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学从来就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每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重大发明,以及由此形成的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二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又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这就是: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力系统已经融为一体,它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由生产力各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生产力系统的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次,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整个结构以及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中。它不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要源泉,具有开辟道路、决定水平、确定方向的作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新科技革命的崛起,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合理化。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的基本分工是工业和农业两大分工,后来出现了第三产业,现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两大产业不断地走向衰退,第三产业迅速崛起,逐步取代第一、第二产业成为主要的产业。我国由于经济落后,这种变化才开始,但变化速度相当快,出现了和西方国家基本一致的趋势。三大产业不同速度的增长随之导致工人阶级就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人们倾向在更高层次的产业中就业。

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生产力整体的变革,自然也引起同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的变化。因管理技术、智能技术、生产作业体系发生质变,昔日被束缚在机器流水线上的具体操作工人减少,在劳动者队伍中出现了一大批懂得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型工人,越来越多的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变成了脑体双重劳动的工人,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复杂化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在构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管理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外,在普通工人阶层当中,除原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人外,新增加了乡镇企业工人、私营企业工人、外资企业工人和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人,而且这后几部分新增的职工总数已明显超过了全民和集体企业职工总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的统计数据,1997年乡村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为9158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为600万,城镇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为750万,联营经济从业人员数为42.61万,股份制企业从业人员数为460.15万,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数为290.39万,港澳台投资企业从业人员数为274.85万,总计11576万人。[4](P72)而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没有计算在内。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实有就业人数为1.37亿人,比上年增加9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8%,比上年的比重提高了约两个百分点。[5]在这些人员中,除少数企业主和少数从事第一产业外,大多是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又都集中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因此,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利益驱动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打破了原来人们的社会地位长期固定、工作岗位和个人身份很难变动、收入分配基本平均的格局,经常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分工和收入状况,拉开了人们的收入差距,使社会的阶级、阶层的分野变得日益明显。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也是在一大背景下发生的。改革开放导致的我国生产关系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引起我国工人阶级变化的直接原因。随着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人阶级内部由以前清一色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下的员工,分化为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集体、“三资”、私营、乡镇企业)相联系的众多群体,由过去国家统一包下来的“铁饭碗”变成了竞争上岗的合同工,并由此而产生了下岗失业群体。正是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所带来的变化和物质成果,使工人阶级内部分化成为可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成为阶级构成变化的推动力量,它打破了单位、社会与国家同构时的纯粹的公有制格局,不少人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单位,转入个体、私营、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或成为自由人员。

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分化成为现实。工人与干部之间的严格界限被改革后的干部人事制度所冲击,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国开始实行公务员制度,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无论原来何种身份,只要符合公务员资格均可报考录用,很多农民、工人因此进入了干部队伍。在企事业单位,由于政策变化、政企分开,企业的住房分配、医疗保险等福利设施社会化,人们减少了对单位的过分依赖,开始大胆地去寻找适合个人发展的社会空间。

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当代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如此迅速,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由原来单一的阶级构成迅速地进入大规模分化和重组时期,也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密切相关的,正是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的阶级阶层分化起了重要的启动和影响作用。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很多人离开原来的机关事业单位,下海经商,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来源。户籍制的松动,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出台,使农民不再被政策性措施严格限制在本乡本土上,农民进城务工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村开始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

四、工人阶级的新变化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无疑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变化,处理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阶级阶层间尤其是工人阶级内部的关系,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于阶级问题,我们党一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的。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总是属于一定阶级的,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就是阶级关系。阶级现象和阶级关系的存在,是进行阶级分析的前提。阶级分析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阶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研究阶级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和方法今天并没有过时,它依然是我们分析现代社会阶级的锐利武器。正确认识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也离不开阶级分析。

首先,工人阶级仍然是最先进的阶级。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工人阶级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仍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承担者,始终具有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在这种物质条件中生长起来的高度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因而它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前进的阶级,是现代社会中最强大的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把工人阶级“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看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指出:我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许多优秀品格,是一个具有最广大前途的阶级。[6](P167)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事业的推进,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这个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日益提高”,其“先进性也在发展”。[6](P168)正是这些决定着这个阶级始终是实现中国社会变革、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那种根据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否认工人阶级先进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无论工人阶级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整个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要代表的事实,也不能抹煞工人阶级整体上的先进性。

其次,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阶级,其历史使命就是消灭阶级,引领人类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要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然组织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工人阶级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推翻旧政权,建立新社会,当家作主人,这只是工人阶级解放的第一步。工人阶级还得利用自己的政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逐步创造消灭自身的条件。而在当前,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历史任务。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相当数量的农民不断转化为工人,因此,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将不断发展壮大。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所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6] (P168)那种认为工人阶级的从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共产党正在远离自己的阶级基础的说法是极其错误的。只有坚持阶级分析,才能始终坚持党自身的工人阶级性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

最后,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阶级特征决定了工人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实现不能靠个人奋斗,而必须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并由体现本阶级意志的共产党的领导来保证。工人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在我国处于统治地位,其统治正是通过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把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变为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具体地说,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国家的法律、法令、法规符合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工人阶级有权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进行有效的监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工人阶级的物质文化生活都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至于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某些改革措施,可能会使部分工人群众的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受到损害,但却是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那种根据工人阶级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变化,否定工人阶级整体的社会地位的看法是没有依据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总之,纵观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它们不是孤立地、个别地产生的,而是受到多种历史趋势的影响,表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合力作用。工人阶级的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多方面的、持久的积极影响,也是当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阎志民.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变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趋势[J].新视野,2003(1).

[2]张伟.中国工人阶级60年[J].瞭望新闻周刊,2009-05-0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段若鹏,钟声,王心富,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夏小林.非国有经济需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警惕全球经济危机波浪式前行 [EB/CD].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9174401.html/2009-04-22.

[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阶级生产力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