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2009-04-05 15:11洪惠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德育

洪惠敏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发展于50年代至60年代,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以独立的文化形态跻身于社区文化之林。“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样,其内容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化、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同样,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这个特定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内容、办学特色,表现于物质精神、内容形式、课内课外组织制度、师生员工等各个方面;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单指学校精神文化。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质量的多层次性和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增强,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和网络化的新特征,从而促使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由此,以高校师生为行为主体,以高等院校为主要空间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更加引人关注。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体来说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共同营造的活跃气氛、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地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的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次。具体来讲,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里的教学设施、生活资料及教学生活环境等等。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既是校园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备,又体现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校园制度文化指学校的校规、制度以及习俗等,如学生守则、作息时间、课堂纪律、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当这些制度内化为人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时,不但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而且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组织纪律性以及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行为文化是一个学校本质和个性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师生以教学为中心的各种行为方式和业余生活方式,如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群体行为以及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处于各层次中的核心地位,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园精神。高校校园文化的这四个层次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重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对它们进行整体有序的思考和科学合理的优化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效应。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高校校园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也是影响高校师生思想行为的一种特定育人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师生在认知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等方面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又会表现出与其他社会文化形态不同的特征。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高校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汇聚、交融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加快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学校即社会”的观念正逐步得到高校广大师生的认可,校内独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与校外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锋、融合,国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思想观念在高校内日益整合和互补。正是这样的文化共生关系,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折射出了社会大文化的特色。今天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有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整合、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融的产物,充分体现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将在兼收并蓄、吐故纳新中不断更新,因而其开放性特征将会体现得愈来愈明显。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高校校园文化贯穿于高校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性。作为一支潜在的教育力量,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一定具有明确的教育要求,但它却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作用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情感及内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和教育,在无形中受到美好事物的启迪和熏陶,并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高尚情操。

再次,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综合性。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其它形态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它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讲,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必然产生高校校园文化的综合性。同时,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各有不同,能力和素质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他们通过参加相关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综合性的特征。

最后,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先导性。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高校不仅要教会人们在文化继承中运用智慧去选择精华,而且要创造时代需要的新精神、新文化,要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起示范、传播和带头作用。这是因为高校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有知识渊博、堪称师表的教授、专家和学者,有经过严格筛选、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求知欲旺盛的年轻大学生,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有丰富的馆藏文献,有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这一切使得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始终处于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的前沿,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先导,从而始终引领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前进方向。

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活动。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全体师生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既为全体师生所创造,反过来又塑造了这一师生群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及其建设过程都蕴涵了很强的德育功能。高校德育改革不仅要在改进显性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方式上下功夫,而且要更多地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学生愿意接受正确的道德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人格,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便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隐性课程,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交往和心灵沟通能力,从而优化校园的人际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人文氛围与高校的育人环境紧密结合,便可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广大学生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具体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高校的核心问题。因此,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教育方向,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抵制和消除一切消极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思想的侵扰和腐蚀,是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在内的高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价值取向的规范和引导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它负有帮助学生个体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能否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会长时期地影响和制约校园内每一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强化其价值导向功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范式,引导当代大学生选择并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二)陶冶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首先,校园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它以校风校貌、教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观念和形态,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起着指导性作用。其次,与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又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师生都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陶冶、规范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其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面向广大学生,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生活氛围,使大学生在科学、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成长,从而为当代大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现代化建设者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三)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约束功能。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体现高校长期办学智慧的章程、条例和规定,对全体师生员工思想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对每一位师生都具有普遍约束力,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它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制约,从而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人们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校园文化环境就像一种无声的命令,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同时,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它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全体师生自觉地远离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养成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的思想品德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行为自觉。

(四)整合功能

高校是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然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诸多联系。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中介”,它又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体运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高校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下,将其固有观念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高校文化的载体,他们又将校园文化不断地带向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经过整合放大效应,使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既保持活力又相对稳定。如校园中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方法的演进和自由探索的氛围,由高校扩散至全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一批批地走向社会,他们所带去的除了学到的科学知识,还有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从而使得大学生成为沟通、整合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系统的重要载体。

(五)调适功能

校园文化是疏导情感、平衡心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不同以往。在享受良好受教育条件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时常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比如高校贫困生问题、大学生失恋问题、就业问题、考研问题等等。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心理上、思想上释疑解惑,使学生情感找到合适的宣泄口,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通过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大学生需要,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找到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因此,高校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师生员工心理和情绪上的干扰,减少摩擦,降低内耗,协调人际关系,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性德育功能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将经常性的、多形式的、广大师生乐于参加的文化活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活动的水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要加强对自发性活动尤其是政治性活动的引导、控制和管理,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分析和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广春.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德育功能[J].现代农业科学,2008(8):106-107.

[2]冯刚.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4-25.

[3]杜红芳.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74-7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