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类电视节目热的冷思考

2009-04-06 07:33吴水芝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刘谦魔术师类节目

吴水芝

自从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魔术节目《魔手神采》走红后,电视上的魔术热潮正在全国蔓延。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不同类型的魔术类综艺节目,如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东南卫视的《全民大魔竞》、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贵州卫视的《魔术空间》、浙江卫视的《更生更有戏》等,给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这些魔术类节目迅速兴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继“综艺晚会”、“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后,国内荧屏又不约而同地转型进入“魔术时代”。有媒体甚至将2009年称为电视界的“魔术年”。

这种节目类型取得风光无限的收视佳绩的同时,也遭到学界的很多指责和非议。因此,及时总结当前国内魔术类电视节目的经验与教训,对推动魔术类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从2009年魔术类电视节目热的现象人手,分析魔术类电视节目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寻求创新发展之路。

魔术类节目兴起的原因

“魔术秀”作为一种新的综艺节目形态迅速走红,成为国内荧屏的新宠,这并不是偶然的。“魔术秀”的火爆与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密切相关。

首先,魔术类节目迎合了受众日益求新、求知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消费心理。近年来,“草根选秀”、“平民问答”、“明星跳舞”、“全民K歌”等形式的综艺节目充斥着电视荧屏,然而雷同的节目、匮乏的新招使这些节目走人窘境,渐渐失去了观众。魔术类节目的兴起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打破了现有综艺节目的固定模式。以由刘谦、汪涵领衔主持的大型魔幻情景互动秀《金牌魔术团》为例,当前的魔术类节目不仅吸收了以往各种综艺节目的特长——观众的广泛参与互动、国际顶级魔术大师和大牌明星的加盟,主持人的脱口秀,还突出了魔术表演的神秘性、智慧性、科技性等特点,提升了这类节目的艺术和文化品位。在电视节目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些魔术类综艺节目迎合了当前观众的欣赏口味。同时也满足了观众日益求新的收视心理需求。

魔术类节目火爆的内在原因源于魔术表演本身的魅力。以前魔术常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杂耍戏法。通过刘谦在春晚时尚化的表演,观众重新认识了魔术。电视屏幕上的魔术已经从街头艺术逐渐提升到融表演、服装、造型、道具、灯光、布景、音乐、舞蹈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能带来视听享受,还能启发和推动观众的思维活动。魔术师与观众之间不仅仅是我演你看的关系。还存在着一种智力的博弈与共享。魔术师表演时运用各种手段迷惑观众,令其产生视听错觉,把幻象当做现实,从而达到魔术表演的目的和效果,形成魔术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而观众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破绽,以揭穿其秘密。魔术师恰恰迎合了观众的揭秘求知的心理。故意制造假象错误引导,在观众还未明白之前完成了预想的魔术步骤。观众在被“骗”的同时,也获得了感官上的刺激和审美上的愉悦。

其次,魔术类电视节目的迅速崛起也是各电视台追求经济利益、提高收视率的产物。各级电视台为了在电视大战中取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必然会按照广告商的意图,迎合观众的接受心理。制作收视率高的大众娱乐节目。在今年春晚一炮走红后,刘谦成为各电视台纷纷争抢的香饽饽。由刘谦、汪涵领衔主持的大型魔幻情景互动秀《金牌魔术团》,5月12日晚在湖南卫视进行全国首播。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该期节目以收视率1.79,份额413%的优异成绩拿下同时段全国收视冠军。借刘谦的名人效应,各省级电视台展开了一场“魔术收视大战”。以刘谦为主角开辟的魔术栏目就有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江苏卫视的系列片《我的魔术猜想》、浙江卫视的《更生更有戏》等。抢不到刘谦的电视台竞相与之“攀关系”。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请来了刘谦的“师公”王凯富助威;东南卫视的《全民大魔竞》节目则请来刘谦的前经纪人李锟为海选担任评委:广州电视台将开播由刘谦的师傅、澳门魔术师翁达智领衔的《翁氏达魔》节目。

为了进一步提高收视率,各家卫视还网罗人气明星加人“魔术战团”。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除了由刘谦坐镇之外,还请来香港魔术师程广生、西班牙魔术师Mirko Callaci以及日本魔术师小林浩平担任评委点评选手的表现: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除了陈智玲、丹尼科尔、杰瑞米等十多位国际魔术大师的加盟外,还邀请蔡依林、明道、任贤齐、齐秦等和魔术师学魔术。通过邀请国际顶级魔术大师和大牌明星加盟,魔术类节目在今年四五月份引发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

魔术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目跟风泛滥,造成审美疲劳。娱乐节目的易复制性、电视收视率的利益驱动。再加上我国电视节目版权法律保护的“真空”,魔术类节目在得到市场肯定之后很快引来了其他节目的克隆、效仿,导致节目同质化的过度竞争。继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取得高收视率之后,围绕各种形式的魔术秀频繁推出。但总体看来,此类节目大都采取层层筛选淘汰的方式,魔术大师充当评委,明星加盟。平民参与等,节目形态差异不大,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各地卫视跟风制作此类栏目,不由得让人质疑:荧屏“魔术热”到底能热多久?

二是魔术反复搬演,缺乏设计创新。在节目形态同质化的当下,努力获取独特的节目内容,已经成为电视从业者的制胜法宝。当前的魔术类电视节目在内容上也多出现雷同现象。或是扑克牌魔术反复搬演,或是一味重复前人的魔术“招式”、“门子”,致使节目内容缺乏创意,甚至庸俗化。更有甚者,借刘谦的名人效应,不少电视台翻出以前低价购买的刘谦魔术节目不断重播。安徽卫视将过去一年中刘谦在该节目中的视频剪成了集锦播出:浙江卫视的《更生更有戏》栏目密集播出了刘谦早期魔术的片段:江苏卫视则将刘谦几年前的《魔星高照》节目重新包装剪辑成《魔星刘谦》播出。这种急功近利的以重播节目拉动收视率的短视行为,反映出了国内电视节目版权管理不健全及综艺节目资源匮乏等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和反思。

三是从业人员欠缺,专业性不足。当前诸多魔术节目主要靠一两个明星偶像式的魔术师来支撑。例如以刘谦为主角开辟的魔术栏目就有4个,这不免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容易对魔术节目失去兴趣。魔术表演不同于卡拉OK,普通观众也能唱,而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技巧性,没有深厚的魔术知识理论和多年的专业表演功底,是很难吸引观众的。同样。魔术节目的创作人员和主持人普遍欠缺魔术素养,致使节目深度挖掘不够,更难实现向观众普及魔术知识的节目宗旨。

四是魔术被揭秘,失去审美期待。目

前有些魔术类节目或多或少带有揭秘的性质,如近期江苏卫视播出的《世间》对刘谦的魔术进行揭秘等,甚至造成关于魔术揭秘的网上视频泛滥。此举不仅激起了魔术师的反对。更让无数魔术爱好者为之愤慨。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魔术表演因其充满着神秘和诱惑而具有不可思议的艺术美感——神秘性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魔术一旦被揭秘,就会让观众失去审美期待,收视率下降。这种魔术揭秘节目虽然能一时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能创造高收视率,但是长此以往会给魔术艺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魔术类节目的创新发展

一是在节目形式上求新。国外魔术类电视节目形态丰富多样,除了舞台魔术、近台魔术之外。还有户外大型魔术、街头魔术、酒吧魔术等。因此,我国魔术类节目应该走品牌化的营销之路,不断丰富创新节目形态,造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以保证魔术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是在节目内容上求新。节目制作者面对魔术节目的火爆。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遵循“内容为王”的电视媒介生存法则,从魔术的整体艺术构思,到服装造型、舞台设计、音乐舞蹈、道具运用、演员表演,来创新魔术类电视节目。这是魔术类节目提升自身艺术品位,增强核心竞争力,立足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是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电视作为魔术艺术的传播平台,有着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魔术类电视节目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魔术的发展壮大。节目制作者要把魔术艺术的价值最大化,就要努力培养一支不仅精通电视业务,而且具有一定魔术专业素养的创作队伍,同时应在民间挖掘更多的魔术表演专业人才,不断推陈出新,满足观众日益变化的需要。

四是遵循魔术表演的国际惯例。沉寂多年的魔术表演引起电视栏目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这一传统艺术的普及,更为中国魔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电视台及其他媒体要遵循魔术业内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要恶意进行揭秘,正确引导观众理智对待魔术热潮,提升观众鉴赏魔术的艺术能力。从而使魔术类节目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魔术类节目顺应了综艺节目的发展潮流,掀起了国内新的电视娱乐浪潮。并带动了魔术文化的流行。然而,一个品牌栏目的建立需要受众忠诚度的长期培养。盲目追求收视率不仅易产生消极的社会舆论,也损害了栏目自身的品牌,致使其无法长远发展。2009年的魔术类节目热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否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希望魔术类节目形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热。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刘谦魔术师类节目
婚姻这本书里的浪漫和纯真
婚姻这本书里的浪漫和纯真
魔术师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寻找魔术师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魔术师
成功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