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编辑的文化使命感

2009-04-06 07:33吴成福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学者文化

吴成福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有的人总是责怪作家,指责记者,我认为关键是编辑。记者写什么是记者的自由,作家写什么是作家的自由,如果这些东西不向社会传播,对社会不带来危害。我们管不着。问题是编辑选了、用了,而且把它发表在刊物上,登在报纸上,放在广播电视网络上,推向全社会,你就要负这个责任了。记者、作家是个人行为,编辑是代表法人行使权力,是不一样的。因此,编辑一定要加强文化使命感。

编辑是在文化原野上进行耕耘的一群特殊劳动者,编辑通过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缔构和文化传播,将文化成果献给大众、献给社会,是一支推动社会进步、导引文化潮流的文化力量。

现代编辑要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首先应该成为学习型编辑。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人类的学习活动已逐渐成为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之一,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突出。发展人类的学习能力甚至成为推动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机制。据统计,在19世纪,科技知识大约每50年才增加一倍;到了20世纪中叶。科技知识每10年就增加一倍:而今。科技知识每隔3~5年就要增加一倍。有学者统计分析后认为,我国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其所学的知识,5年后陈旧45%,10年后陈旧75%,到了20世纪80年代,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到3-5年。人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80%~90%是靠在职学习而获得的。

信息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农业社会,由于彼此隔绝,世界是巨大的和遥远的;在丁业社会,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世界变小了,距离缩短了:而在网络时代,世界不是变大了也不是变小了,而是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中心,到世界的任一点都是等距离的。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加快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学习,不要说站在时代的前列,就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一劳永逸的学习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今天已经过时了,能不能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创新,就成了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把世界带人了信息时代,信息化成为潮流并不断得以深入。信息化对组织形态和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编辑的组织形态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特征就是编辑工作的信息化。它是以现代智能化编辑技术为动力,以信息为资源和环境,全面促进编辑理念和编辑手段的变革和发展。全面实现信息载体的电子化、数字化,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编辑形态的过程。编辑在这个过程中,应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文化创新工作。

现代编辑要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还应成为学者型编辑。“编辑学者化”是近年来出版界提得较多的观点。实际上,做“学者型编辑”与做“学习型编辑”并不是矛盾的。“学者型编辑”是对编辑学识的基本要求和编辑奋斗的终极目标,如果没有这个目标,编辑部将只有编辑匠而产生不了编辑家和学者:“学习型编辑”是对编辑素养的一种要求,它强调的是一种过程,是达到目标的经历和途径,如果没有这个途径,编辑部将只有传统的墨守成规的编辑而不会出现现代化的与时代同步的编辑。

编辑无论是首先成为编辑学领域内的学者。还是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或者成为最理想化的这两方面兼而有之的学者,都应是每一位编辑终生努力实现的目标。编辑学者化的关键是“化”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一个重视学习的人,可以从非学者成为学者。而一个已是学者的人,如果不继续学习,则只能是徒有其表。学者型编辑侧重于社会评价,学习型编辑则重视自身的自觉性,自觉性学习是学习型编辑的基本特征。

编辑手段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化计算机操作手段已贯穿于编辑流程的各个环节,编辑基本上可以实现从书面编辑到屏幕编辑,从封闭设计到开放设计,从候时校对到即时校对,从文本检索到网络检索的转变。编辑学者化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编辑手段,依靠编辑工作者紧跟信息革命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努力学习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各项知识与技能,具备和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编辑素养,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

现代编辑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文化使命感的编辑。中国编辑群体不仅继承了古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秉持着已往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感,而且能够直接传播、发展和创新人类文化知识,进行各种文化的理论研究和交流,具有强大的文化知识信息优势。编辑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自觉地担负起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造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为国家文明昌盛作出贡献。应该宣扬主导文化、创新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宣扬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主导内容,应该大力宣扬和传播。在此基础上,编辑应该引领社会和谐文明风尚,在认真遵循文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大胆进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创新先进文化的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优秀的文化创新成果,不断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内涵的深化,提升社会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编辑活动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对客观文化成果进行选择,从而进行出色的编辑创造。编辑活动中的文化选择可以创造新文化,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有许多新的文化因素不断地产生出来,编辑作为文化的选择者、优化者,比一般人更敏锐、更主动地站在创造社会新文化运动的潮头。编辑文化选择要求我们进行科学判断,在纷繁的现有文化因素中,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准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认清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优化现存文化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体现先进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并以此引导读者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应该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神和捍卫者。弘扬民族文化,就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广泛地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中华民族迸发出最为强大的创造力。并积极进行文化对话,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开放性。一方面,积极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伟大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努力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主动吸收和借鉴各种先进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同时以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抵御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

应该成为社会大众的文化导引者和代言人。编辑是一个社会角色,他们代表国家、阶级等利益对精神产品进行鉴审、择优。将社会的意志和需求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最终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取得某种一致性。编辑的文化选择一经确定。就具有了某种导向性,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甚至兴趣爱好都起着引导作用。同时,编辑又将广大人民群众中潜在的先进文化现象进行整理和缔构,创新出新的文化成果。

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程中充当文化使者。文化和谐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文化和谐为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和谐为社会和谐提供必要的道德规范,文化和谐为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文化和谐的目标应该是:不同层次的文化相辅相成,不同形态的文化共同进步,不同群体的文化和谐相处,正确反映并促进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深层表现,从社会价值和精神支撑层面看,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社会和谐各层面的矛盾都需要文化的调节和引导。文化和谐既是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编辑应该作为文化使者,走在和谐文化建设的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项目和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的部分内容)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学者文化
文化与人
学者介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学者简介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者介绍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学者介绍
本刊学者简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