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语言生态镜像管窥

2009-04-06 07:33李小华庞瑞珍徐昭一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镜像报刊字母

李小华 沲 浩 庞瑞珍 徐昭一

“语言生态”这一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如今其含义已超出隐喻的范围,衍化成一种新的语言观。语言生态观把语言及其环境看作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以探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中心,研究语言的生态性质。揭示语言的生态规律,挖掘影响语言发展和言语活动的消极因素,关注完善言语交际的道德伦理及实用的公理体系。

传媒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像、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管道。其语言必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真实语境的拟态表现:如果说现实的语言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传媒中的语言表象则是一个小生态圈,从中可窥探出各种现实的语言镜像。近期我们考察了广州各主流报刊,发现其语言样式已现纷繁而混杂的状态。今撮录几个镜像,以示当代报刊语言的动向与变化,并略作述评,期望报刊语言能有一个更健康有序的生态结构。

镜像一:网络语言冲击着传统媒体

在网络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形式也出现新的表象;网络媒体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述方式。以《广州日报》为例,虽一直秉承党报的核心理念,但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也改变了新闻报道居高临下的姿态。为了增强报道的平民色彩,大量吸收了民间语汇,其一大表现就是采纳许多网络用语。如在我们调查的2008年~2009年42份《广州日报》中,网络语言分布于“都市”、“娱乐”、“要闻”等众多版面;其中,“网闻”、“网事”、“博文”等针对网络事件、信息及娱情的版面。网络词语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如“MM、LP(老婆)、拍砖、菜鸟、人肉搜索、脑残、灌水”等常高频出现。

面对网络语言盛行于新闻报道的现象,我们认为。网络语言虽为传统汉语添加了新元素,丰富了传统汉语,使报刊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网络语言也反映了民众的审美取向、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表达了百姓的多彩情感,而且激发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但必须承认当前网络语言并不完美,与传统汉语相比。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网络语言随意性太大,易造成误解;并非人人都懂网言网语,有时会影响交际效果,因为作为一种“社会方言”,有一定的使用群体,处于其交际圈子以外的人未必懂这些“奇言怪语”:有很多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粗话、脏话、暴力用语泛滥。这些是存在于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网络语言在汉语中的价值尚存有争议的原因所在。

因此。对网络语言应用于新闻报道应抱着一种谨慎的态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一些新鲜的、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即随着时间的流逝能经受住考验。从而被人们接受的应该可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一些娱乐时尚报道中;而对那些内容低级、粗俗、暴力、色情用语或非常生僻的非词表现形式。主流报刊应予以限制。

镜像二:新造词语活跃于各大报端

有人说,2008是一个“雷”年,不仅“雷人”这词活跃于南方各报刊,而且还不断涌现出新的更“雷人”的新词新语。这些词有的来源于互联网,有的就在平面或电子媒体中产生。有的一经运用还具有很强的造词功能。出现一组组成员众多的词群,如“很黄很暴力”,典出CCTV《新闻联播》,由一名13岁的女孩脱口而出的这则短语成为2008年第一波流行语的代表(《南方周末》2009年1月22日),此后,南方一些报刊的版面不乏“很……很……”为结构的标题,如《南方都市报》就有“广州杂志家居时代“很‘黄很时尚”(2008年2月22日)、“中国互联网很好很强大”(2008年2月23日)、“很黑很后台”(2008年4月5日)。又如,“山寨”出现后就成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可行的修饰语。如山寨文化、山寨产品、山寨警察、山寨手机、山寨笔记本等。

镜像三:中文汉字夹杂着字母符号

不是以汉字为书写形式,而是以纯外文字母或外文字母与汉字或数字的组合来表现的语言形式。这些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及少量希腊字母,如VCD、HSK、卡拉OK、α粒子等。字母词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科技高速发展,要求人们高效地掌握科技文化和积极运用外族语言,字母词正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运用语言方面喜欢求新尚异,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汉语中夹杂着用上外文字母词觉得新颖,有风格,有时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

当前,字母词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不仅流行于网络世界,而且不断地涌人报纸杂志,呈现汉字夹杂于字母符号的奇特现象。随意翻开报纸,英文单词、英文缩略语或汉语拼音字母便跃入眼帘。大多是诸如NBA、MBA、VIP、TCL、CEO、GDP之类的字母缩写形式,如“前年,对是否上BRT快速公交项目,广州城内争论得很热闹”(《南方都市报》2009年2月10日),“BRT”是英文Bus Rapid Transit的缩写,意思是“公交车捷运系统”:“美丽小TIPS:燕麦食谱”(《广州日报》2009年3月19日),便是英文单词整个直接借用。

我们认为,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字母表达形式。也应遵循适度这一原则,对于通行度较高、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的字母词语可以直接使用,不必注解:对于公众不太熟悉,容易引起阅读障碍或误解的则应在文中加注,如“AIG(美国国际集团)如想得到政府本月初承诺追加的300亿美元救助,款,须先把已发给高层管理人员的大约1.65亿美元奖金‘吐出来”(《广州日报》2009年3月19日)。但对于那些公众根本无从了解属自创性的或来源于网络较粗鄙的字母符号表达式则应限制使用,如“许是因为在西北出差期间遭遇与当地人的沟通障碍,故大放厥词说‘中国真TMD太大了,简直不像一个国家,互相说话都听不明白……”(《南方都市报》2009年1月5日)。

镜像四:方言土语显现于新闻报道

报刊主要是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它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新闻语言。新闻语占包含多种语体色彩,有时为了体现人物身份、地域色彩。也使用一些方言俗语,使新闻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报刊毕竟属于大众传媒,服务要面向社会公众,就是地方性的报刊,也应兼顾该区域的所有受众,不能影响其他方言区受众的阅读。

综观当今许多地方性传媒,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刊都有方言化的倾向,笔者身处广州。深切感受到粤方言对当地传媒的影响之大。从《南方都市报》到《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广东方言土语频频亮相,甚至出现在新闻头版头条。这些方言俗语。有的外地读者能大致猜出其含意。如“河南巨人三水揾工,或成最高保安队长(《广州日报》2008年4月21日)”,“揾工”即“找工作”,“双方讲了半天,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如同鸡同鸭讲”(《羊城晚报》2008年9月12日),“鸡同鸭讲”是形容语言不通、没法交流的窘境,与普通话“对牛弹琴”意思相近;但也有不少方言词语和句式令外地人摸不着头脑,不仅无法体会其中的意味,还形成了阅读障碍。如“‘VB魔术咸猪手事件接连引发娱乐圈震荡,小生们纷纷叫苦喊冤,花旦们个个楚楚可怜,更有一群老牌艺人端起长辈身份怒斥不雅”。“成猪手”大意是指非礼或性骚扰,类似的方言词不时地出现在各大报端,常令不懂广东方言的外地读者不明其意。

无论南方传媒还是北方媒体,方言土语的使用应有一定的掌控,大量方言词语的使用难免会影响非本地读者的解读。各地报刊在传扬本土特色的同时,还应照顾非本方言区读者的语言习惯。以广州报刊为例,在方言的使用上可分为三类词——必需使用的、可选择使用的和应限制或避免使用的。如“骑楼、大排档、蛋挞、凉茶”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粤语词,常指代广东独有的事物,即使在北方,人们说起时仍要沿用粤方言的说法,这类词理应在报刊中使用;另一类是在报刊中可以适当选用的,如“的士、巴士、单车”,相对于“出租车、公共汽车、自行车”,简单经济,且通行度较高,大家都能明白。但对于那些在普通话中已有恰当的同义形式,若使用反而会造成外地人阅读障碍的方言词则应限制或避免使用,如“继前天市内40余家卡拉OK厅选出代表,准备聘请中介机构‘团购版权费后,昨天记者获悉,在本周内5名代表将联同专业人士前往负责收取版权费的广州天合公司‘讲数”(《广州日报》2008年11月13日),其中的“讲数”,字面意思让人费解,令非粤语区的人不知所云。完全可以用“争吵”、“理论”或“谈判”替代,这类词应剔除在报道中。

总之。对于这些词语在平面媒体中使用,要根据语境的需要谨慎重待之,至少要把握不造成阅读障碍这一底线。同时,讲求新闻语言的准确与优美。营造良好的传媒语言生态,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本文为华南理工大学目成果之一)。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镜像报刊字母
镜像
百强报刊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镜像
字母派对
镜像
镜像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