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传播下的屯垦报业发展研究

2009-04-06 07:33焦若薇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军垦戍边兵团

焦若薇

摘要:《兵团日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委机关报,它以主流媒体的姿态主导兵团的舆论取向和价值取向,在兵团的文化建设事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兵团重要的媒介力量,在读者群体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本文以报纸内容(汉文版)为研究对象,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兵团日报影响力屯垦文化

新疆是我国少有的中西方文化交汇地区,在新疆兵团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情况下,弘扬中华统一和谐文化,就成了兵团文化的主题。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日报也必然地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自身的本质要求。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报纸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兵团日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委机关报,前身是创刊于1953年5月22日的《生产战线》报。曾六易报名,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生产战线》报、《新疆生产战线报》、《军垦战报》、《新疆军垦》报、《新疆军垦报》、《兵团日报》。1998年1月1日至今,更名为《兵团日报》。目前有汉、维两种文字版,《兵团日报》(汉)刊期为周七,对开4版;《兵团日报》(雏)刊期为周一,四开4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党委机关报,《兵团日报》具有开创意义。

强化“兵团人”形象,传播主流价值观

大众传媒不仅具有环境认知、价值形成与维护的效果,还具有社会行为示范效果,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它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仿效的对象。典型宣传在我国新闻报道中成为一种传统,并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先进集体,代表时代的主旋律。宣传这些典型,代表了一个时期新闻宣传的方向,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起到引领群众进步,激励同时代民众奋发向前的作用。

新疆屯垦戍边活动是为了弘扬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取代封闭狭隘的落后文化,抵御、消灭分裂文化,在于创造并发扬独特的军垦文化特色。兵团的屯垦戍边活动是我们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的本质追求之一。创刊初期,《兵团日报》确立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通过典型人物报道大力宣传兵团人和兵团精神。这时期的报道,注重在社会大环境下准确定位典型,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报道最终达到用典型事迹引导和教育群众、提升全体民众道德素养、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具有时代特征的“兵团12面红旗”报道。较好地实现了报社强化“兵团人“形象的责任。《生产战线》报道“兵团12面红旗”过程中,报社刊发兵团党委学习模范活动的指示、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配发社论、劳模在生产中的最新消息,报道形成集中性、连续性特征。增强了典型报道的影响力。

《新疆军垦》时期,随着社会生活多样性的变化。受众心理和需求发生相应变化,报纸充分发挥党报的权威性、有效性优势,在典型宣传中担负起观念和思想更新的重任,宣传了一批体现新时期兵团改革和发展价值取向的新典型:模范党支部书记和政治指导员靳连生、民族团结模范马殿英等。报纸将长篇通讯、兵团党委学习模范人物的决定、各地开展学习模范人物活动的成果、评论员文章等多种形式有机组合,通过典型宣传的鼓与呼,体现改革开放后社会关系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以新闻活动特有的生动、具体、渐进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报纸的力量相当于学校……它是促使变革发生的因素之一,但不会直接导致变革。……大多数人似乎都同意,从‘影响力的这个意义来说,当今报纸拥有巨大的力量,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通过这种巨大“影响力”,《新疆军垦》以大量具有美学价值和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为依托,展示出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思想内涵,体现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不断对受众的观念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兵团人的思想趋势和生活方向。

以副刊、星期刊为核心,传递文化戍边的理念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结构,培育了汉民族“故土重迁”的文化传统,“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成为一种既定心理。中国有漫长的屯垦戍边历史,但几乎每个时代的屯垦事业都是“一代而终”,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汉民族的“归乡”心理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类发展史上,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与社会结构总是呈现出统一性,文化的发展同政治、经济等因素一起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大军以汉族干部职工为主,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兵团始终注重塑造一种以边疆为家、以戍守为业的扎根文化,在兵团内部铸造出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和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历经50年锤炼凝聚而成的兵团文化,“戍边”是核心理念。“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文化上却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绿洲文化。屯垦戍边是兵团的历史使命,屯垦是要发展,戍边是要维稳。往根本上说,戍边还是第一位的,就其兵团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上讲,兵团的文化应界定为戍边文化更准确”。

兵团成立初期。干部和职工主要来自部队,部队的人员又分为内地参战的部队、新疆起义改编的部队、民族军三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屯垦事业,解决部队中多数干部战士没有配偶的问题,从1954年到1964年。兵团接受山东支边青年6万余人,河北、四川、江苏、广东等省知识青年近5万人,河南支边青壮年5.5万人。来自各地的人员。生活经历、教育水平、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需要逐渐整合形成一种具有向心力的文化,“事实上,将人们连接起来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思想和准则”。有了“共同的思想和准则”,使广大干部、职工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将数十万人凝聚在一起,完成艰巨的戍边事业。这一时期的《生产战线》创办了综合性文艺副刊《生产文艺》、《文艺园地》,以文化生活为主的专刊《文化生活》,反映青年人追求爱情、热爱劳动的专刊《青年生活》等,传递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屯垦戍边、艰苦创业、忠于爱情的理念,党报在传递兵团精神的过程中,有明确意图地展开说服、动员,最终达到对兵团农业部队干部、战士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协调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新形势下,《兵团日报》承继其传递兵团文化的传统,以文学副刊《胡杨》为核心,集中版面和精力,自2001年始,周日刊发对开4版的《星期刊》。全方位展现兵团屯垦戍边文化的传统以及与时俱进的新农场精神,彰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兵团文化对兵团事业再次腾飞的巨大推动力。专栏《星期专访》、《凡人列传》、《人物春秋》以纪实手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坚守理想的执著顽强,再现兵团几代人的创业功绩、守业艰辛;文学专版《胡杨》设《垦区春秋》、《诗苑漫步》、《军旅生涯》等专栏,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传递兵团传统精神;专版《西部旅游》设有《边走边看》、《团场影像》等专栏,通过游记、图片,传递新时代兵团人的新生活、新观念。

《兵团日报》的副刊和星期刊在办报宗旨、指导思想、报纸风格以及所承担的任务方面同样要服从于报纸的办报方针和编辑方针,在承担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普及教育等功能之外,还担当起对兵团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因为其内容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因而更易于为受众接受。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军垦戍边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戍边壮士歌
戍边追梦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兵团在
吕永海:用执着传承兵团精神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