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记录者的视觉

2009-04-06 07:33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纪录片改革开放

苗 君

盛世修典。盛世修史,是中国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纪录片作为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影像,正逐渐从边缘化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成为一种重要、生动、有效、不可替代的修吏手段。

作为见证岁月、记录时代的纪录片人,也更应以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和全新的视觉去审视关注社会变迁和复杂社会背景下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社会变革对人们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世界语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生命的姿态和人物的命运。拍摄出穿越时空激荡人0的优秀作品。

中国有幅员辽阔的疆土。群山连绵,江河奔涌,绿野千里,平湖如镜。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文化积淀留下的历史遗存,风物人情,名流英烈,传说故事,都是纪录片人表现和讲述的对象。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程,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材资源,如何甄别和确定拍摄目标,无非从以下几个角度着眼。

一、关爱自然。关爱我们自身以外的生命,将我们的人文关怀投向所有的生命。

敬畏自然,给所有的生命以应有的尊重与关爱。在这方面,中国纪录片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前我们通过荧屏了解的自然,大多来自《探索发现》、《自然奇观》、《动物世界》这些欧美纪录片。直到2007年12月,11集自然纪录片《森林之歌》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资深纪录片编导陈晓卿挂帅执导的大型纪录片,集结了数十名国内纪录片高手,成立了近30人的摄制组,兵分八路,历时四年,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北国之松、云断秦岭、大漠胡杨、雪域神木、雨林回响、森林隐士、竹语随风、碧海红树。这些充满诗意的章节;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鹛、东北虎、长臂猿这些与我们拥有共同家园的生灵,一下子点亮了人们的眼睛。精美画面里人与动物、动物与森林的和谐,给我们带来震撼之余,也警示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珍爱我们美好的家园才会有长久的真正的和谐。然而,由于拍摄自然类纪录片周期长,专业性强。耗资巨大,大多数纪录片人只能望而却步。《森林之歌》由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投资1000万元,仍捉襟见肘。陈晓卿和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迁徙的鸟》的主创人雅克贝恩的一段对话,生动地说明了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现状。陈晓卿对雅克贝恩说:“我们太穷了,拍不起纪录片,你们有钱。你们那么多拍纪录片的人,有没有特别有钱的?”雅克贝恩想了想答道:“我知道一个拍非洲的纪录片导演,本来很有钱,拍完以后就剩下一点点钱了。”自然类纪录片的惊人投入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没有社会化的支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无疑是一句空话。资金匮乏、政策支持不够,正是中国纪录片人在自然类题材面前所遭遇的窘境与尴尬。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让更多的融科普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自然纪录片不断走上荧屏,中国纪录片人任重而道远。

二、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人类和自然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珍贵的记忆。在商业社会的涤荡下,我们先辈创造的文化遗产,留下的文化成果,正在不知不觉中消弭和湮灭。拯救和延续我们民族的记忆。不仅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担负“修史”使命的纪录片人弘扬人文精神,倡导人本价值观念的责任所系。

近几年,中国人文纪录片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大国崛起》、《圆明园》、《故宫》等屡屡在国际上获奖。《汉画像石与奥运》、《晋商》、《新丝绸之路》、《河之南》、《中华武功》、《话说运河》、《敦煌》、《中国古镇》等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反映民族文化、历史、艺术和民俗民风的纪录片,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重头戏。当然,人文类纪录片的拍摄也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历史,重新解读和诠释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内涵。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对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审美意识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如此,文化纪录片才会出新。才能充满活力,走进人们的心里。

三、把镜头对准社会。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注,尤其是关注当下人群的状态,关注弱势群体的状态,让人文关怀成为一种社会道德标尺。是社会纪录片独有的审美和社会价值。

社会纪录片以其真实的力量和鲜明的观点立场,感动感染着人们,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共领域”。《人民至上》、《龙脊》、《生者》、《震撼·汶川大地震纪实》等社会纪录片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震动,对重新唤起人们心底的崇高,对凝聚民族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纪录片是一个民族的相册”,这正是纪录片的真实所产生的魅力,也是社会的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真实,也太需要真实的记录。

纪录片人以独特的视觉,强烈的责任心,以个性化的思考,正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真实,也感受到了纪录片的力量。

确定选题后,如何把控和选择素材,除了得体、准确的表现手法,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为选题定位。

大题大做。题材重大,立意高远,大视觉、大背景、大手笔书写大文章,是近几年纪录片行业令人注目的一种现象。如《故宫》、《大国崛起》、《丝绸之路》、《中国一九七八·二00八》。这些大型文化纪录片。犹如一颗颗重磅炸弹。在电视剧甚嚣尘上的今天,一播出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它们带着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追溯,对人文精神的探寻,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与反思。让岁月复活。民族精神苏醒。尤其是《大国崛起》,颠覆了我们固有的历史观念,使我们重新调整心态,用一种自信务实的历史观去探讨世界的发展。《我们的选择》通过上海改革开放的历程,揭示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内涵,是百年中国发愤图强的历史延续。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活力之源,从而揭示了改革开放是人民的共同选择。

大题小做。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可谓是举世震惊,撼天动地。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可以说每个领域的改革,都是一次根本性的洗牌,尽管这些改革牵动了每一个国人的利益,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行业运转机制,但反映这些改革的纪录片却十分稀少。甚至可以说是罕见。纪录片人之所以不去做这类节目。除了政策原因、政治风险之外,恐怕这些重大题材无法把控,难以驾驭。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2009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优秀纪录片表彰会上,商丘电视台摄制的《国企老总》作为这次活动唯一一部反映国企改革的纪录片,获30年中国优秀纪录片银奖节目。福源集团的前身——商丘肉联厂,是全国十大肉联企业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辉煌一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各种弊端开始暴露出来:企业家族裙带关系复杂,管理混乱,偷盗成风,人浮于事,浪费严重,连续亏损。人心涣散,企业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当时许多国有大型企业在转轨中面临的共同处境,是这些企业的通病。如何使企业走出困境,临危受命的林震衡找准病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明晰产权,实行“捆绑股份制”,取消原有职工的身份符号。封存档案,将企业命运和职工命运捆绑在一起。建立全新的股份制企业,尝试全新的分配制度和企业运营模式,使企业真正成为工人的企业,工人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使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逐步走上现代企业发展之路,为当时国企实现转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国企老总》摄制组从1992年起到2008年历时16年,拍摄了近百盘素材。经历了福源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整个过程。全景式地记录了改革背景下企业、工人和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命运轨迹。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空,《国企老总》所记录的丰富时代信息和典型意义,使艰难曲折的国企改革之路在我们眼前清晰而又真实。鲜活而又具体。

小题大做。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领路人,成为不少纪录片关注和表现的主题。作为重大题材,屡屡在屏幕上出现,一拍再拍,佳作不断。如《邓小平》、《小平你好》、《丰碑》、《邓小平在中原》等。截至2009年年初,已有350多部反映邓小平生平和业绩的纪录片问世。这些大手笔、大制作固然荡人心魄。引人入胜,但同类主题的小制作也同样微雨湿花,打动人心。

《金思宇发出时代的声音》描述的是一个苏南农村羰子金思宇考入北京大学后,由于亲身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自发、热情地参与组织了在天安门前打出“小平你好”的横幅,成为轰动一时的历史时刻。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1984年10月10日,北大生物系的郭庆滨、常生、于宏实,在游行队伍中打开横幅,一个经典场面诞生了:“小平你好。”这四个字写在四张绿色大纸上,外面绕以彩带,真挚朴实,就像对亲人对朋友的问候,准确表达了一个时代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真情。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人民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方针政策的拥护。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可谓是异曲同工。

总之,纪录片的制作,应量体裁表。量力而行,大制作如声高震远。小题材小制作如涓涓细流。而又别具姿彩。作为一个好的纪录片人,要把握宏观与微观、大与小、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既能从碧波万顷中撷取浪花,也能从一片绿叶中看到林海,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小故事蕴涵大主题,彰显大世界的目的。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纪录片改革开放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纪录片之页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