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2009-04-06 07:33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兹曼消逝变革

李 玮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

波兹曼的论述

在《童年的发明》一篇中,波兹曼论述说。童年这个概念,是社会发展到文字印刷时代的产物:希腊人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罗马人借用希腊人的教育思想,发展出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中世纪里伴随着人的读写能力、教育、羞耻心的消失,童年消逝,以“抄书一族”为代表的工匠识字文化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成为特权阶级控制数量众多而且多元的人口的工具;16世纪,印刷术出现,社会识字文化滋生,指有阅读能力的人这个新的成年定义被创造,相应地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的童年概念被定义。

而后在《童年的消逝》一篇中,波兹曼论述了童年是如何在电子媒介的产生和普及中受到威胁并面临消逝的。他说,传播速度飞快,使信息脱离时空,远远超出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把我们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信息数量激增,使曾经被称作“羞耻”和“禁忌”的秘密被大量挖掘并一览无余地展现;信息形式突变,使传播信息强化了散漫,强化了呈现,强化了感性与审美,从而弱化了集中、弱化了提议、弱化了理性与思考。随着性、暴力、死亡等过去只属于成年人的秘密逐渐被揭穿,随着儿童在服装、饮食、游戏、想法、语言及礼仪方面与成人高度一致,随着儿童犯罪、早孕、吸毒等比率的急速提高,波兹曼高呼:童年正在消逝。

波兹曼的担忧

波兹曼有关童年消逝的论述是悲观的、沮丧的、痛心疾首的。他说童年是印刷术发明后的产物,是社会性而非生理性概念。渡兹曼的童年概念,指代孩童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生存状态——被区隔于成年人之外的,需要被灌以有序的学习过程和有原则的信息管理的,需要被置于性、暴力、死亡等诸多秘密之外的,需要被置于传统家庭和学校权威的保护和控制之中的,需要在服装、饮食、游戏、语言、想法以及犯罪、吸毒等方面都与成人大不相同的——孩童的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

波兹曼对童年消逝的担忧。直接是对这种孩童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消逝的担忧,间接是对造成童年消逝的传播环境的担忧。如果说波兹曼对《童年的发明》一篇的论述选取的是历时维度。表明由于物理上的距离感所带来的理智思考的话,那么,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篇中选取的则是共时维度。体现由于心理上的亲临感所带来的感性体验。而正是这种感情、这种忧心,使得《童年的消逝》全书冲击着人的心理,长久不衰。

电子传播的困境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说道:“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够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然而,如同文字带来了工匠识字文化,印刷术造就了社会识字文化一样,电子也理所当然地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图像审美文化抑或别的什么文化。媒介的技术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思维及行为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这些社会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但一定程度上又超出了人类发明技术的初衷和人类驾驭技术的能力。为了适应技术变革下的社会生活,进而需相应的社会变革。但在技术变革与相应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一定时间滞差,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正是这时间滞差,造成了困境。童年的消逝,是技术变革与相应社会变革的时间滞差中电子传播对儿童产生的一系列恶性社会影响的结果,是与电子传播技术变革相适应的社会变革没有及时出现的结果。它把人类带入电子传播的困境:一方面,电子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多。深受人类欢迎:另一方面,电子传播对诸多“羞耻”“禁忌”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大幅展开,促进缺乏驾驭信息能力的儿童的现实模仿,造成儿童犯罪、早孕、吸毒等的大幅飙升,而人类还没有相应的社会变革来制止这类恶性社会影响。

如何走出困境

对电子媒介技术变革的欢迎和对相应社会变革的缺乏,使人类陷入电子传播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如今,电子传播技术给人类带来如此之多的恶性影响,既然我们回不到新技术变革之前。要减缓甚至消除不良社会影响,人们该如何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针对童年的消逝这一现状,我们又该如何?这首先得依赖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如电视分级制度的建立,通过法制手段强行禁止不健康节目的播出;其次得依赖于传媒工作者的自律,通过职业教育,让媒介从业人员自觉以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为限进行媒介从业活动:再次得依赖于青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提升,通过传统教育,让青少年儿童能在良莠不齐的电视节目中选择性接受对自己身心发展有益的部分,主动排除不健康的部分,能在虚虚实实的电视镜像中辨别出真实的部分和虚假的部分,以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生活。

同时,新技术推广之初对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忽视与无视,导致相应社会变革的滞后,这无疑是在告诫我们,任何一项新技术发明并应用都应该获得对其可能社会影响的全面深入的预测与评估。方便尽早启动相应社会变革。缩短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之间的时间滞差。减轻人们的困境。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兹曼消逝变革
这个“花瓶”不简单!毒枭教父背后有个狠辣女人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变革开始了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现代性倾向批评研究
消逝的打麦场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