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怪象连连看

2009-04-06 07:33李琳琳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2期
关键词:热潮

李琳琳

眼下在我国的电视剧业内掀起了一场翻拍热潮,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林海雪原》到《射雕英雄传》。从《红楼梦》到《上海滩》,题材涉及革命历史,武侠言情,古典现代。无所不包。仔细研究这些翻拍剧从整体到个别,从制作、发行到播出,都可以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奇怪现象。

总体上:翻拍剧风潮热,数量大,但质疑多

影视剧翻拍由来已久,但翻拍成风确是最近的事情。仅就今年,央视的《四世同堂》《牛郎织女》与湖南卫视的《一起来看流星雨》先后热播,四大文学名著均在如火如荼地重拍之中,《西游记》甚至有两个翻拍版本都在进行。翻拍剧在数量上呈现“井喷”状。

但从已经播出的作品看,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受到观众肯定和专业认可的却是微乎其微。就刚刚上映的这几部来说。《四世同堂》被炮轰缺乏京味,《牛郎织女》被质疑恶搞传说,而《一起来看流星雨》更被网友直呼为“雷阵雨”。可以说在翻拍剧中,从来都不缺质疑与谩骂。导演康洪雷更直说翻拍作品中“不大会。不可能”有上乘之作。这话不免绝对,但综观翻拍剧,差强人意的的确寥寥无几。

如此多的质疑,翻拍剧为何还是越来越多呢?经济因素是翻拍热最明显也最具有说服力的原因。信息泛滥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被无限分散,进而成为稀缺资源。现在的电视人追忆当年万人空巷看《霍元甲》的景象时,不免发现这是拥有无数人共同记忆的注意力资源,对这宝贵资源的利用途径之一就是翻拍。翻拍举动本身势必引来巨大的话题性与关注度,也就可能是更多的利益,这也正是翻拍者追求的。“翻拍大王”张纪中直言不讳自己翻拍金庸六部剧赚了一亿元,并得意地说“骂得再凶也没有赔过”。另外,制播分离制度与电视剧集的激增,使电视台对电视剧具有很大的选择权。翻拍剧因其话题性,可有一定的收视保证,容易受到电视台的青睐。

翻拍热潮经济驱动的背后,所呈现出的却是文化产业的商品原则。阿多诺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化工业“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即为了商业利润的“目的”而利用审美的“无目的”。“包括电视剧在内的文化工业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个性的表现或风格的寻求,不再是审美的自律和主体的静观。而是制造需要、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正是这样的逻辑,翻拍电视剧才形成了如此热潮。

运作中:过分炒作,形成经典化与经典化的悖论

如果仅是认真安静地翻拍电视剧,也未必会引来那么多的争议与讨论。但放眼看去,几乎每部翻拍剧一开始筹备,就有铺天盖地的新闻,这显然是商业运作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炒作。以《红楼梦》为例,2006年,中影集团决定重拍《红楼梦》,并立即展开声势浩大的“红楼梦中人”的全国海选,历时8个月的“红楼海选”被制片商称为“汇集多方智慧为红学探究提供更多更翔实更民间的资料、观点的过程”,事实上关注的却是广告利润与宣传造势。这无疑为这部至今都未完成的电视剧预支了收视率。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将“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称作媒体文化奇观。对照轰轰烈烈的翻拍热潮,奇观真是最恰当不过的形容。而这场奇观绝不是随机发生的历史偶然。而是传媒的精心策划,是大众传媒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将一个个具有消费指向的符号,制作成现代“神话”,使其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在轰轰烈烈的炒作中,策划者一方面为吸引注意力和寻找价值依据对原剧作进行经典化。另一方面又为翻拍可能性进行去经典化。首先,翻拍剧常伴有“经典再现”这样的字眼,似乎被翻拍的都是经典,但随着翻拍热潮的盛行,其中很多远不能称之为经典,例如《又见一帘幽梦》这样的作品。某些作品之所以在某个时期引起了一些反响,与当时传媒业不发达。优秀作品的匮乏有关,但绝非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翻拍者用炒作暗示,将其神化、经典化,在观众心中树立权威,为翻拍找寻“意义”上的依据,也为收视铺好噱头。与此同时翻拍又在进行着去经典化。“超越经典”常是制作单位对观众信誓旦旦的承诺。诚然。时代限制使原作在技术层面上有所局限,理念方面也未必与现代相宜,这成了翻拍行动的理由。尤其是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制作单位往往以“更贴近原著”等说辞来证明翻拍剧的合法性。

这种经典化与去经典化共存的怪象。可看成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存与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是为现代性所建立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则是后现代对一切既有权威的消解。电视剧的翻拍,利用的是现代性的媒介经营策略,完成的却是一种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经典解构。

内容上:遵循与重复、改编与颠覆的矛盾

翻拍电视剧在内容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原作遵循程度的把握。虽然很多观众在讨伐翻拍剧最喜欢用不符合原作作为批评,但完全按照原作呈现,非但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意义的,势必遭到观众的诟病。观众的“符合原作”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原作带来的愉悦情感”,而绝不是期待一部仅换换面孔却毫无新意的新“旧”剧。这就使翻拍者在创作中进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事实上,从翻拍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改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抱着什么心态去改编,在多大程度上改编,怎样改编,才是翻拍操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以《新上海滩》为例,作为一部在收视与口碑上都有不错成绩的剧集,之所以在众多翻拍剧中脱颖而出,免遭众怨。很大的原因就是其故事改编的巧妙。而相比《新上海滩》而言,某些“红色经典”的改编就遭到了无数人的非议,像《林海雪原》竟把杨子荣与座山雕设成情敌,《红色娘子军》被改编成了偶像剧,这些改编让老观众无法接受,又难以提起新观众的兴趣,因此饱受非议。还有一些翻拍剧甚至加入恶搞元素,成为众矢之的的“恶翻剧”。比如湖南卫视翻拍的《丑女无敌》等。

翻拍后的影视剧常常在遵循原作与创造新意之间矛盾徘徊,以至于可能既失去了原作的韵味,又未能创造新的境界。原作里已经确定的人物、情节、情感对翻拍者的创作无疑是一条沉重的锁链。面对观众既不需要重复又拒绝颠覆美好记忆的欣赏期待,翻拍剧制作者只能抱着谨慎的艺术创作态度,在夹缝里寻找生机了。但是当电视人真正地投入热情与精力进行创作时,观众必然会从银幕上看到。

接受上:吸引与质疑的悖论

观众在看翻拍剧时,最常见也最有趣的就是,边看边骂,骂完再看,看完再骂。张纪中因屡次翻拍金庸剧遭到无数唾弃,但是当其《神雕侠侣》等一播出,收视率仍居高不下。翻拍剧的高收视率显示其对观众有着吸引力。这吸引力的根源便是观众对原作的认可,观众对翻拍剧的关注,实际上是对自身过往情感的追忆。“在这个中心离散的时代,整个社会原本理想而同一的信仰体系被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市场社会所深刻裂解,呈现出的是多元纷争的偶像狂欢”。在这种多元化背景下,个人在拷问、怀疑、拒绝一切既有价值后,并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安全停靠的港湾,精神状态的无家可归使人们转向对过往的回忆。翻拍电视剧正是迎合了观众的这种所谓的“怀旧心理”。也正因为此,使观众产生了极大的欣赏期待,造就了高收视率。

在这种带有回忆的极高的期待心理下,必然是以比较心态与挑剔的眼光去欣赏翻拍剧的,质疑也不可避免。一方面,商业因素主导下的翻拍剧确实有很多粗制滥造的现象。但更重要的却是时代变化,观众所处的欣赏环境已改变。记忆本就放大了原有的情感,而异常发达的传媒资讯又早就麻木了观众的快感神经。况且现在的传媒是在过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些“经典”电视电影的“经典”之处恐怕早就被善于模仿跟风的现代电视电影变成了俗套。当观众早就麻木于电视里泛滥的生死恋情,新版的杨过小龙女也不会在观众心中激起多大的涟漪,被津津乐道的大概只是演员的造型罢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翻拍剧从总体到具体内容,从运作到接受,都存在着种种问题。翻拍本身或许并无绝对过错,但是利益驱动下而形成的畸形的翻拍热潮则值得我们反思,翻拍热已经或即将给我们的电视行业与传媒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热潮
冬奥会“点燃”全民冰雪热潮
“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我省各地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
EMO Ha nnove r 2017 九月将掀热潮
我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
切不可“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 聚焦特色小镇热潮
网络自制剧的IP全产业链开发热潮初探
引力波热潮中的他和他
佳能MX498:轻松应对“互联网+”热潮下的打印新需求
273二手车交易网:本轮热潮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