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原型为巫支祈

2009-04-07 03:24康晓云
百家讲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吴承恩原型唐僧

康晓云

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淮水水神巫支祈,那么,巫支祈何许人也?

唐代韦绚在《戎幕闲谈》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唐永泰年间(唐代宗李豫年号),楚州一渔人在龟山下钓鱼时,发现深水下有一大铁索,“盘绕山足,寻不知极”。得知这一消息后,刺史李汤召集了数十名水手和五十多头牛强行牵拖,其时水面上忽然“惊浪翻涌,观者大骇”,等拖上岸时,奇迹出现了:“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髫,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

后来,一个叫李公佐的人在东吴访古时,在一石洞中得到了一本《古岳渎经》(古《山海经》),据其记载,大禹治水时在桐柏山遇到“淮涡水神”巫支祈兴风作浪,阻碍治水,于是大禹命人用大铁链锁住巫支祈的颈,又把他的鼻孔穿上铜铃铛,然后把他压在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这巫支祈“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仲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正好与李汤见到的怪兽一模一样。宋代李昉在《太平广记》中对此事全文转录,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清代蒋义彬的《千金裘》、袁枚的《子不语》等均有转载。

截至目前,关于孙悟空原型的观点,另有三种说法:

第一,日本北海道大学学者中野美代子提出“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传说源于福建。

第二,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中有一个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敦煌研究院有关人指出,这猴形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叫“石盘陀”,是甘肃人。

第三,印度古代叙事诗《罗摩衍那》中有一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的神猴,叫“哈奴曼”,因此有专家提出孙悟空是从印度“进口”的。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考证的详细依据,但都没有鲁迅的观点令人信服。因为《西游记》第三回中确实提到了“大禹治水”:“龙婆、龙女道:‘大王……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二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借龙王之口交待了“如意金箍棒”的来历,明确提到大禹治水,已经非常确凿地证明了鲁迅观点的正确性。

《西游记》一书的最早雏形应该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义净译《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中记载的故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明时期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杨东来的杂剧《西游记》等已经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和名号。《唐三藏西天取经》中有“无支祁(巫支祈)是他姊妹”之说,元杂剧中也有这样的台词:“孙行者上云……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

这些就证明孙悟空不是吴承恩的首创,他只是吴承恩继承前人,不断完善发展后塑造成型的人物形象,正如鲁迅所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巫支祈)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鳊辑/高丹

猜你喜欢
吴承恩原型唐僧
一起来探案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包裹的一切
吴承恩剿匪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惹人喜爱
减肥
语法总结:祈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