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2009-04-10 03:50王熙娟
魅力中国 2009年4期
关键词:博爱留守儿童民主

王熙娟

摘要:博爱、民主、科学的教育观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精华,这样一种爱的教育理念在今天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样适用。在这一进程中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其教育问题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点。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此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博爱;民主;科学;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留守儿童

晏阳初(1890—1990),原名兴复,又名遇春,字阳初,四川巴中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1943年5月,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会上,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的学者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莱特、劳伦斯、夏浦瑞、杜威等人齐名,成为当时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东方人。晏阳初自20世纪20年代起将平民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乡村,提出了“除文盲,做新民”的口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平民教育运动,在将平民教育的理论与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后,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改进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中国式的乡村平民教育理论,这其中很多思想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亟待解决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颇具借鉴意义。

一、教育观的形成

晏阳初先生博爱、民主、科学的教育观是在中西方文化双重熏陶下并将农村建设理论与其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首先,晏阳初5岁启蒙进入私塾习读四书五经,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埋下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等民本思想的种子。他在一生的平民教育实践中贯穿着儒家大学之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的思想理念,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无不是对儒家思想的践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变生存状况选择离开土地进城务工,至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父母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托养或者独立生活的儿童。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面临着生活、教育、安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恰恰是这样一种博爱、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带给我们对留守儿童关注的启示。

二、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弥补爱的缺失

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实施可以概括为 “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与家庭式教育,且强调三者的有机结合。学校式教育 “实施以文字教育为主,注重于工具知识之传授与基本训练,注重在个人的教学”;社会式教育“实施以讲演表演及其他直观与直感教育的方法为主,注重团体的共同教学”;家庭式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其中以“家庭会”方式最为突出。这三种教育方式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体,通过三位一体的教育达到提高社会各个层次、年龄阶段的成员的素质,这也是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终身教育为基础的大教育观是相一致的。晏阳初先生正是在以一种博爱的精神将社会各个领域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共同关注教育,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让所有成员都深刻感受到接受教育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在此过程中注重多方面力量的配合,将家庭、学校、社会力量融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合力实现人的发展直至最终的国力增强。

在构建和谐农村的进程当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被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凸显出了爱的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的爱的缺失。由于需要由亲戚承担监护责任,甚至是需要独立生活,致使留守儿童极度缺少完整的家庭温暖,在父母的爱的缺位情况下,使得很多儿童缺少恰当的情感沟通,在性格上变得很极端,如任性、孤独、抑郁等。并且情感缺失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带问题,这成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纠正道德认知的偏差

在教育活动中晏阳初先生特别强调“平”字,在对平教会会徽的解释中说道:“最上横条代表头脑。一个人必须具备有训练的思想,有规律的理性。”“横条下两点很像两眼,一眼代表平等,一眼代表公正。两点中间是十字架。要想成功,你必须有十字架—心,这心必须有同情怜悯受苦难的农民。”这是在启示一种本质性的教育方法,同时在教育内容上提出了“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卫生教育,且是把公民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之上的。公民教育要“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公平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现实的教育,一种道德教育当中的有力方式,在先生的教育理念当中公平既是一种前提,又是一种目标,既为公民教育提供前提,又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儿童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会严重阻碍其正确的道德观的培养,家庭的爱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样的偏差,直至青春期的叛逆性格的恶化,使得其误入歧途却自身毫不察觉。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所谓的“问题孩子”,社会、学校甚至是家长便采取了放弃的方法,其结果就是留守儿童就成了“问题儿童”的代名词。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晏阳初先生的公民教育思想就是一种在公正、公平前提下而进行的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这同样是一种爱的教育,其中融入了一种平等的理解与关怀,不忽视任何一个,更不放弃任何一个。所以在道德教育之前我们必须重视公平问题,就像晏阳初先生所提出的那样“用你学术上的头脑;用你两眼,为平等和公正而张望”。无论是社会人士还是学校的教师,包括家长在内,都必须以一颗公正而平等的心去面对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其道德上的偏差,不能够因为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点偏差而否定其一生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坚持不懈的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真正把培养合格公民提上日程,而不是把其作为智力培养的陪衬。且在道德认知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以一种爱的教育将公民道德教育融入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当中。

四、促进智力潜能的发展

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是建立在对农村生活切实调查的基础上的,在对农村生活进行了深刻体验之后才提出这样的教育救国方式。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式。其次,由于先生本人从小便接受儒家传统知识的教育,同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卫生教育的科学的教育内容,有利于成员的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再次,先生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选择是完全建立在农村生活的实际之上的。科学性是平民教育思想的鲜明的特征,是在原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上的一种创新。晏阳初先生是在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

由于城乡经济的差别造成了农村教育条件的落后,很多学校因为教师素质不高也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大量存在留守儿童的地区,经济更为不发达,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从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整体的教育外部环境不佳,各种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性的养成;从学校环境来说,教师的教学错误、方法不当等方面都在影响着儿童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从家庭来说,家长只关注分数忽视能力培养,或者完全放弃教育,都是在严重阻碍孩子智力潜能的发展。

面对教育实际,急需以科学的教育方法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才能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的良好发展。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思想,他在爱的教育的基础上坚定地坚持了科学的方法,将科学知识的教育贯彻在其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结合先生的教育理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首先要做到合规,即必须坚持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心智发展水平之上,要把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之上,而在家庭之中,则需要尽可能提高家长的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的提高和观念上转变,也包括对孩子教育方法的改善。其次要做到合理,即理性地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要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尽可能多的让儿童享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面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要理性分析其原因,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再次要做到合情,即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面对经济负担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高等教育,家长是有理由选择教育放弃的。需要认识到教育途径的多样化,不能够把上学作为成才的唯一出路,要结合自身情况理性选择最为恰当的发展方式。同时也要注重终身教育的推广和推进,将大教育观落实到位。

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这其中农村文化建设更是成为整个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制约着农村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农村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留守儿童是否能够教育得当影响着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而也成为制约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晏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各种方法的实施都要建立在一种关爱精神的基础上。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最缺乏的也是爱,一种普遍而广泛的关心与照顾,这不仅仅是教育上的关爱,更是整个社会的关注,教育既是对人的问题,更是对社会的问题,社会又由人构成,其最终还是要归结于人的问题。我们以晏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来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问题,其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孩子的发展,一种全面的发展。我们应该继续思考的是作为一个教育者,乃至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都要具有一种爱的精神,只有具有这样的爱的精神才真正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做出贡献,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够真的帮助他们。爱是教育者的一种信仰,更应该成为所有改革者的信仰,否则一切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是枯燥无味的。

参考文献:

[1]詹一之.晏阳初文集[C].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猜你喜欢
博爱留守儿童民主
中国式民主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博爱之歌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尼日利亚 民主日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七千台湾人呼吁废除“博爱座”
大宇宙中谈博爱(节选)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