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功过

2009-04-13 05:29武晓鹏
文学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空城计谋略忠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在现实斗争的矛盾最尖锐突出时出现的,当时刘备兵败,寄人篱下,为了求贤,经由徐庶走马荐诸葛,而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出山之前久居陋室的诸葛亮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但自比管仲、乐毅,其理想的不凡已初露端倪,只可惜未遇明主,无法实现其满腹奇谋大略。刘备三顾之恩与仁义风范最终感动并征服了他,为报知遇之恩,从此走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兴复汉室之路。

一.诸葛孔明之智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惊人的智慧和绝世才华的智圣忠臣,三国中描写诸葛亮的智慧可以说非常之多,最为著名的就是被后人称赞为“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隆中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在刘备请教一统天下之大计时,27岁的诸葛亮凭着自己的博学,以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继而建基立国的战略计划,从而为刘备集团指出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为实现三国鼎立的局面提供了战略基础。

出山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大放光彩,在决定刘蜀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中, 更是突出了其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赤壁之战前夕,他孤身入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说周瑜,凭着聪明才智,最终得到了孙吴集团的支持,实现了联吴抗曹的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赤壁之战中,既能与忌恨又需要借重他的周瑜共事,又能够巧妙的避开其谋害,并出奇制胜导演出“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一幕幕精彩生动、扣人心弦的活剧,巩固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条件。赤壁之战后,机智地从周瑜手中夺取荆州、益州,为刘备制定了蜀国基业的决策,取得了天下三分而有其一的优势。

二.诸葛孔明之谋

诸葛亮不仅有无穷的智慧,其谋略更是超群。周瑜是东吴的第一任总兵大都督,他善于谋略,其才识胆略也是堪称一流的,但却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为了讨还荆州,算计孔明,结果弄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笑话,临死前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

“空城计”是诸葛亮的谋略杰作,痛失街亭后,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兵临西城下,在城中兵空将少的情况下,孔明能临危不惧,一反“生平谨慎”,稳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唱出一首扣人心弦的空城计,使得司马懿大疑之际不敢冒然进城而退兵,保全了自己和主动后撤的蜀汉军队。“空城计”的成功,不仅是意志的较量,更是谋略的较量。司马懿也不得不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三.诸葛孔明之忠义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伦理道德核心,忠义也是中华民族历来所推崇的高尚品德。诸葛亮生活于一个具有浓烈“忠”的意识的儒家思想统治时代,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为匡扶汉室基业,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

刘备兵败白帝城,临终托付后事时,曾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且不说刘备说这番话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至少可以看出刘备对其子继承遗志完成终一大业没有信心,诸葛亮当时流着眼泪表示,愿竭力辅佐刘禅,献出自己的忠诚与节操,一直到死。这也是诸葛亮“一死酬知己”的肺腑之言。刘备死后,诸葛亮恪尽为臣之道,竭尽全力辅助后主,虽集所有军政大权于一身,却从未存半点非分之想,最后累死军中,也毫无怨言。

在三国的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责任感也最强。为了不辜负先主的重托,诸葛亮先后六出祁山,以期早日实现一统中原之大业。而在其四出祈山时,刘后主听信谗言,要求其搬师回朝。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诸葛亮经过彷徨、犹豫后,还是选择了忠义,放弃了北定中原的大好机会。

孔明之智人不可及,孔明之愚也令人遗憾。如果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是一个失败者,但其忠义、智勇的形象已深深印在了历代人的心目中, 堪称“古今贤相第一奇人”,备受后人的敬慕和爱戴。

武晓鹏,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助教,主要从事于语文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空城计谋略忠义
传话游戏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施明敬
爷孙合唱《空城计》
空城计
朋友的情谊
浅谈《三国演义》
谋略至上必然导致战略失败
生活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