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应如何迎接新课改

2009-04-15 08:10王慧玲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政治课新课程教材

王慧玲

2006年入秋以来,辽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至今,高中新课程实施已近三年了,面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史上这次空前、彻底的课程调整和改革,我校政治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都能紧扣新课程改革的脉搏,不断深化和提高对政治新课程改革及其方向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这种积极参与课改意识的影响和实践的作用下,我校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普遍提高。课改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在教学上,则表现为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思想政治课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新的课程改革象是给传统的政治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从而涣发了勃勃生机。但是在我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发现,当前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还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由此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的不到位,甚至偏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真正走进新课程,主宰新课程,即把新课程新理念的能量充分发挥,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对我校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总体上,对课改的实施成果持肯定意见。尤其是教科书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对课标的演绎是正确、全面和到位的,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活泼,能吸引学生。即便如此,在三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调整和转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师观念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培养者、引路人;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内心深处仍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主体,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备课时更多的是在“我怎样教”上下功夫,而常常忽视了学生“怎样学”这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最重要一环,不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上不敢大量让学生思考,忽视学生的淡漠情绪,始终坚信自己的讲解才是有效的。这些教师依然传统地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尽可能多地传道、授业、解惑。甚至出现了“满堂灌”、压堂的现象,殊不知:45+10<45。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掌握了“怎样学”,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效率。个别老师有时自以为课上得很认真细致,知识讲授也十分透彻,可反映在学生身上收获总是不大,考起试来,成绩也难尽人意。其原因,是缺乏对学生学习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始终是学习行为上的被动者。我们要善于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我们应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促进者、培养者、引路人的角色,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同时交融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沟通、碰撞。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新课改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但过去,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是导致政治教学方式上“灌输式”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

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四、体现时政特征

按照一般的思维定势,人们总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枯燥的说教,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得到的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不真实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许多政治教师发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怎样避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呢?我认为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教材的教学内容的编排给不同的学校和教师留下了选择的空间。文字表述通俗易懂,符合中学生阅教材的篇幅适中,文字量不大,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演绎和呈现方式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知识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突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的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操作性强。所以,政治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外,还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怎样调动兴趣?那就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情景探究设计,再联系具体实际就是很重要的途径了。最好的实际就是当前的时事。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时政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政治课教学离不开时事。所以, 时事政治既是独立于思想政治教材之外,又是与教材联系密切的重要学习内容。它是思想政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时事政治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政治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解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脱离时代特征,就失去了课程设置的意义。再比如讲政治生活时,关于公民应该如何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政治生活,由于学生对社会不太了解,教师就应该多列举社会中的实例,如旅游景区价格听证会实况等,激发学生兴趣,避免枯燥,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教师,我们有这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作为教师,面对新课改,我们能否肩负起教师的责任,培养好一代新人却是最迫切值得我们思考的。那么,让我们从各方面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课改大潮中!

猜你喜欢
政治课新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