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之成因探析

2009-04-21 03:59魏晓金
当代学术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成吉思汗成因

魏晓金

摘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开始了对外征服战争。蒙古帝国产生于第一次西征中,通过分析蒙古西征成功的原因。可探究庞大的蒙古帝国是如何建立的。

关键词:成吉思汗;西征;成因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属蒙古族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1206年,铁木真经过20年的浴血奋战统一蒙古高原上的各游牧部落,建立起庞大的草原帝国。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其国家称“也客·蒙古·兀鲁思”即“大蒙古国”。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连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从此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更为巩固的游牧民族共同体——蒙古民族。蒙古民族从形成之日起便走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蒙古各部统一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就开始了蒙古草原以外地区的军事征服。在几乎整个十三世纪中,蒙古大军的足迹遍及欧亚两洲的广大地区。蒙古大军的军事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南下,另一个方面是西征。这两个方面的军事行动始终交替进行。西征的结果,是逐步形成雄跨欧亚的四大汗国,创造空前绝后的世界版图。

成吉思汗所领导的第一次蒙古西征是以成功征服中亚的花刺子模为开端,拉开了西征的序幕。诸多学者分析了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背景、原因、目的和影响,而本文着眼于蒙古此次西征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成吉思汗西征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他统一了蒙古高原。成吉思汗青年时期在蒙古高原进行的一系列征讨,基本的出发点是为报杀父之仇、为雪夺妻之耻,为自己的家族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家园。1203年和1204年,经过一系列战争,成吉思汗分别消灭了蒙古高原上最主要的两个对手——中部的克烈部和西部的乃蛮部,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

成吉思汗统治初期,按照统一的法律和军事行政组织将蒙古人组织起来。他废除了蒙古贵族一直奉行的陋俗,然后他制定了从理性角度看值得肯定的制度:首先,成吉思汗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政权组织机构。确立了“黄金家族”神圣的地位,在地方,打乱了原有的氏族或部落组织,设立了千户百户制。“成吉思汗一举分封了95个千户长”这一制度取代了旧日的氏族部落草原牧民被严密的组织起来。第二,扩充护卫军(蒙语为怯薛)。成吉思汗赐予护卫军以崇高的地位。“护卫军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大汗的金帐并负责汗廷的各项事务和日常生活”。护卫军的扩建,对于巩固汗的统治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吉思汗依靠这支武装力量,加强了对各级那颜的控制。第三,设大断事官,其职责是掌管民户和司法权。第四,制定札撒。字面意思是“规章”或“公共法典”。札撤即是民法典也是行政法典,是管理社会的实用的纪律。成吉思汗经历过干戈纷扰的时代,知道用《札撒》来整顿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些制度是蒙古统治的政治支柱,国家的权力掌握于统治者手中。

成吉思汗所占据的是曾经形成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诸游牧强国的蒙古高原。这些草原游牧强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南侵汉地,也不止一次的入侵西域。蒙古草原的南方是辽阔的汉地农耕区,汉地的农业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中亚内陆绿洲。成吉思汗在西征之前已经征服了东北、华北的大片地区,得到了蒙古高原以外的契丹、女真、畏吾儿、哈剌鲁、西辽诸降服地区的人力物力的支援。在物力上的支持,对于游牧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游牧人的物质资料非常匮乏,“因为蒙古人没有定居于任何城镇,商旅也没有在他们那里汇集,所以衣物在他们当中非常缺乏”。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的形式之一。“牧民几乎毫无例外的依赖单一的资源——畜群。他们通常是饥饿和贫穷的,很少能自给自足”。虽然物质匮乏,但被征服的农耕地区给予了相应的补充。所以当蒙古人强大的军事优势与东北、华北被征服地区的农耕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时,为西征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蒙古人的游牧性文化思维促使着他们向外扩张领土。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游牧民喜欢远征。农耕人,知道熟土可倚,远土不亲;知道家人思聚,故乡难离;知道胜败无常,福祸不永,这一切都出自于文化心理。农耕人在从事农业中,认识了四季轮回,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秩序性,需要时间等待。而游牧人则不同,他们的全部家当就在马背上,他们随时可以携家带口的转移,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他们的侵略失败并不发生像农耕人那样严重的后果。加之蒙古人信仰萨满教,相信“长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人的一切是由“长生天的意志”安排的。成吉思汗是个虔诚的萨满教徒,相信“长生天”,他认为统治世界、征服世界是合乎“长生天的意志”。蒙古人中保留着浓厚的血缘复仇残余。这种复仇观念对汗国制定对外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往往是“复仇”二字就可以成为战争的动员令。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蒙古人的军队,使蒙古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蒙古人的军队,是西征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成吉思汗手中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且军队组织纪律严密、纪律性强、官兵平等。特别要说的是蒙古人的骑兵。马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蒙古军队战斗力超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胯下的蒙古马。体形较小、善于跋涉的蒙古马使蒙古铁骑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远程作战能力。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人,似乎天生就是骑兵,加之常年转场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纪律性,无需加以特别的训练,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队伍。狩猎也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而正是这只中狩猎形成了蒙古人的军事战略思想。“成吉思汗极其重视狩猎,他常说,行猎是军队将官的正当职司。从中得到教益和训练是士兵和军人应尽的义务。(他们应当学习)猎人如何追赶猎物,如何猎取它,怎样摆开阵势,怎样视敌人多寡进行围捕。因为蒙古人想要行猎时,总是先派探子去看有什么野兽可猎,数量多寡。当他们不打仗时,他们老那么热衷于狩猎,并且鼓励他们的军队从事这一活动:这不单是为了猎取野兽,也为的是习惯狩猎锻炼,熟悉弓马和吃苦耐劳”。狩猎对蒙古人来说是获取食物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亦是进行军事训练。蒙古士兵对大汗是忠心耿耿,他们的士兵对饱暖知恩图报,在顺逆境环境中都会服从其长官;士兵的忠实即不指望俸禄和采邑,也不是期待军饷和晋级。他们是勇敢又具有服从精神的一支队伍,正如成吉思汗在他著名的格言里说“在日常生活之中,又如两岁的犊儿,但在厮杀时,又似老鹰的搏击。在筵宴和娱乐之中,无忧无虑有如小狗,但在战斗时候。又似海东青之扑仇敌。在白天,像老狼的俟机,在昏黑之中,像乌鸦的守夜”。这便是蒙古人所拥有的具有特色的军队。而花刺子模的军队“是由吉尔吉斯草原的古兹或康里部落中胡乱征集的雇佣兵组成,没有效忠的感情纽带维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有一个想法,即背叛自己的主人,使自己能够加入成吉思汗大军”。在1219年,双方军队人数,“据巴托儿德估计,蒙军人数约在10到15万之间,花刺子模军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蒙军。”花刺子模把军队分散在锡尔河一线与河中各设防地区间。结果,尽管花刺子模在总数上占优势,但是,他们在每一单独点上的人数比蒙古军队人数少,加之蒙军军纪严明,指挥有效,蒙古人取得了胜利。

上述因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使蒙古西征势如破竹,勇往直前。成吉思汗西征共历时5年零8个月(1219-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的范围是,西到里海东达巴基斯坦拉合尔地区,北至伏尔加河南临印度河流域。蒙古西征的确给中亚和西亚的人民带来了苦难,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但疆域辽阔的蒙元帝国,打破了各民族被疆界的限制,东西交通为之大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的频繁起来,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由此传人欧洲,对欧洲各国未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蒙古民族也是中国版图的奠定者,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结束了自唐以来400多年的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为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成吉思汗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神灯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扣子里的智慧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