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东坡赤壁诗词》

2009-04-27 10:03张其俊
东坡赤壁诗词 2009年2期
关键词:创刊赤壁东坡

张其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炸春雷,焕发了神州遍地生机;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催开了《东坡赤壁诗词》这株诗苑报春的红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城黄州,人文荟萃。《东坡赤壁诗词》先后在黄冈地、市委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在鄂东这块热土上,应运创刊,破土拔节,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创刊二十五年来,凡几迁社址,几易正副主编。几改版面(由直改横,由小改大,由季刊改双月刊),且由国内到国外公开发行,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从涓涓泉流汇入浩荡澎湃的长江大川,滋润着诗国神州广袤的沃野和千百万人欣欣向荣的心花。

我几乎是《东坡赤壁诗词》成长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创刊之初,我正在成人高校执教唐诗宋词,与其时担任主编的丁永淮君是莫逆之交,过往甚密,我俩既是大学同窗学友,又是常在一起切磋诗艺的诗朋文侣,志趣相投,一拍即合,欣然应邀参与力所能及的诗词活动。改革开放之初,永淮同志曾参与创建中华诗词学会活动并首任理事。归来即取得了当时地委行署领导的积极支持。方道南、宋自重、乔平、黄耀武等领导同志还具体指导积极参与了东坡赤壁诗社筹建和创刊等备工作,得到了多方的热烈响应,迅速调集精兵强将,不断充实骨干力量,从早期坐镇诗社办公的诗坛宿将童怀章、缪英、叶钟华、舒徐到以后的王静平、雷于怀、吴闻章、熊文祥、白战存、吴洪激、袁修钧等,还有许多骨干成员。人人都敬业爱岗,以社为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立足黄冈,面向全国,广结海内外诗朋文侣,弘扬时代精神,提倡多样化风格,与时俱进,开辟新栏目,量中求质,以质取胜,海纳百川,遂有今日,迎来百期庆典。自创刊伊始,我就与此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欣然接受约稿,或时而登门造访,送稿上门,与之斟酌推敲,获益良多。自试刊及第二期起,便常在该刊上发表了好些拙诗拙文,我并未留意一一累计,也许总该有近百首(篇)吧。但还记得我公开发表的旧体诗词处女作《夜观武汉长江大桥》:“流金溢彩漾银鳞,波卧霓虹月映灯。风掣铁龙船破浪,笛声唤醒一江春。”就刊发在第二期上。这首起步之作,说实在的,敝帚自珍,也不过是前三句用的是意象密集和意象叠加表现手法,而末句还加上了象征才算有点韵味吧,但却被后来的《中华诗词》及多种选本上转载了。从此也激发了我写旧体诗词的某些兴趣,兼之我正在执教诗词,也想乘机亲自体验一下前人创作的“此中甘苦只自知”的滋味吧,便常发一些诗词拙作;还时常将我在诗词教学中的点滴创获,写成短文(诸如:意象叠加、刷色、欲露还藏、诗词炼眼,彼消此长之类)在该刊上陆续发表出来,同诗友们交流交流,以征求诗友们的赐正!后来就这样日积月累,聚腋成裘,终于著成一本三十万字的微观诗艺论著——此即稍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一印再印,又经《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诗词》和该刊等十余种报刊评介,在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有两篇诗人专访(贺敬之、雁翼)在该刊首发后,又在台湾和内地多家报纸和选集中转发,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是观之,我和《东坡赤壁诗词》的确是很有缘分的,我也就是从这儿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走向《湖北诗词》,走向《中华诗词》,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冬夏,走到了今天,虽然已年逾古稀,还只出过四本浅谈诗艺的小册子(除上述《百法》外,尚有《诗艺纵横》、《诗趣百味》、《诗艺管锥》)和见于多种报刊的一些散文,实在也说不上能有什么成就感,只是还不敢百无聊赖,虚度年华,还总想为繁荣中华诗词事业尽点绵薄之力。而今,虽客居江城,却仍时常心系黄州,我的根还在那儿-阿,那儿就是我的娘家呀!恭逢《东坡赤壁诗词》百期盛典,请接受这个他乡游子发自肺腑的心声和美好的祝愿:

尧天舜日春光好,改革东风鼓满楼。

盛世迎来刊百卷,千红万紫竞风流。

猜你喜欢
创刊赤壁东坡
早春欣见海棠绽
睡仙亭
手绘精彩《追梦》创刊等
定风波
1994:创刊
东坡画扇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
庆祝《烹调知识》创刊二十周年诗一首
庆祝本刊创刊二十周年纪念题字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