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让荆轲汗颜的少女

2009-04-28 09:55吴九成
蒲松龄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复仇聊斋志异

吴九成

摘要:本文论述了商三官既富有思想智慧而又英勇壮烈的性格特征;探讨了她在杀死豪绅之后之所以自杀的原因;分析了作者把商三官与荆轲作比较所寄寓的思想情感。本文同时还对作品先暗后明的艺术手法作了研究。

关键词:聊斋志异;商三官;复仇

中图分类号:1207.419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中有若干篇反映少年和儿童生活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商三官》也许是最令人震撼的一篇。

商三官的父亲商士禹,因酒后开玩笑而得罪了那个地方上的豪绅,结果被豪绅聚众活活打死;三官的两个哥哥向官府告状,时间过去年把了,还没有结果,这分明是官府与豪绅勾结在一起,不想真正地公断此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商三官女扮男装,趁豪绅祝寿之机,杀死了豪绅,自己也悬梁自尽,终于报了杀父之仇。

商三官是一位令人钦敬的复仇女神。作品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着重表现了她富有思想智慧而又英勇壮烈这两个重要的侧面。

商三官尽管只有16岁,却对社会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一位极有思想见解的少女。她的父亲是被豪绅活活打死的,事情的是非曲直本来很清楚,但两位老实守法的兄长向官府告状之后,竟然石沉大海,父亲的冤屈得不到申雪;两个哥哥仍寄希望于黑暗的官府,打算留下父亲的遗体作为继续告状的依据,但显然,这仍旧是徒劳的。三官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一句话便道破了兄长的糊涂:“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是啊,事实已经证明,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老天爷是不会为处于冤屈之中的商臣、商礼兄弟俩专门生出一个刚直不阿的包青天或阎王爷的。商三官对社会黑暗的洞察,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正由于公权失信,公共秩序失控,因而使商三官对官府产生了彻底的绝望,于是,她只能以私人身份执法,惩恶伸冤。在这里,作品既充分表现了商三官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显现了她的思想智慧,又充分展示了她采取暗杀手段为父亲报仇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商三官的复仇既然是建立在她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之上,那么,她的复仇就必然会英勇、果敢,义无反顾。作品接着便写商三官杀人报仇的过程,其中包括失踪、博取欢心、杀死豪绅并自尽这几个主要环节。作者从写她失踪开始,到最后点明刺杀豪绅者就是商三官结束,对整个过程的描写都采用了先暗后明的艺术手法。

在埋葬了父亲、拒绝了未婚夫家结婚成亲的要求之后,商三官便离奇失踪了。她为什么会失踪?其实,这是三官故意为之,其意图是两个:一是为了使自己的复仇计划更为机密,不让任何人知道;二是为了使自己的复仇行动单一化、个体化,不至于牵连家人及他人。可见,商三官对复仇计划一开始就考虑得极为缜密。商三官思虑之缜密,还表现在她对复仇时机与复仇方式的选择上。当得知豪绅为了祝寿要找戏班子演戏时,她便女扮男装,化名李玉,加入孙淳所率领的戏班子之中,很顺当地混进了豪绅家里,为自己复仇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商三官的智慧,于此可见一斑。

诚然,由于她不是科班出身,故唱歌不可能是她的拿手好戏。但这并没有能影响她博取豪绅的信任和欢心。她“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个“善”字,写出了她的机敏;而那个“觑”字,则更写出了她能够洞悉人物心灵秘密的聪慧。她已经看出,这个豪绅不仅是一个恶霸,还是一个色鬼。由于她的“貌韶秀如好女”,加之她“往来给奉”投其所好,她已经博得豪绅的爱悦;因此,当“酒阑人散”之后,这个色鬼竟然要李玉“留与同寝”时,三官已经知道,她刺杀豪绅的必备条件已经基本就绪;但是,她没有松懈,而是更一步,趁着豪绅就寝之机,又是“代豪拂榻”,又是帮他“解履”;面对豪绅的醉语调戏,她再以“展笑”让他“惑益甚”。这样,一个必然的情境便出现了:豪绅“尽遣诸仆去,独留玉”;她也立即抓住这个大好机会,“阖扉下楗”,来完成她的复仇大计。至此,读者不难看出:正是她让豪绅先醉于酒,再迷于色,终于把刺杀豪绅的全部条件精心创设完备。三官的聪明、机智、缜密和匠心运筹,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三官刺杀豪绅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但巧妙的是,对三官刺杀豪绅的具体过程,作者并没有从正面落笔,仍是采用了暗写、虚写的手法,即从门外仆人们的角度写他们的所见所闻:先是仆人们听到室内“格格有声”,于是便前往察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接着写忽然听到“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作品以“格格有声”暗示三官正在手刃仇敌首级,以“寂不闻声”暗示三官杀敌已经成功,以“响声甚厉”和如坠重物暗示三官已与敌人同归于尽。最后,作者用醒笔点明事情的结果:众人推门一看,“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绳绝堕地上”。

作品写商三官刺杀豪绅一节,之所以要用虚笔而不正面实写,主要是为了与整个故事先暗后明的构思相协调,有利于突出商三官的复仇是在一种极其机密的状态下进行的,从而也就有利于充分展现商三官机智、冷静、缜密和不报此仇誓不罢休的决心。不难设想,如若不是商三官悬梁的绳索断绝而堕地,可能直到天亮了,别人还不知道室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也就表明:商三官杀敌的行为何止是非常机密,而且杀敌的动作也极其果敢、利索。

读者读到这里,一方面会为豪绅被杀而感到大快人心,同时马上也会猜想:这位杀死豪绅恶霸的李玉,到底是什么人?会不会就是商三官?故事在结局部分作了明确的交待:少年李玉,竟是一个女孩,她身上还穿着孝服;再经过向戏班的孙班主和商家的两个兄弟核实了解,终于弄清楚了:这位“少年李玉”原来就是少女商三官。

在这里,作品除了交待杀人者就是三官之外,还对三官作了神化处理。两个看守现场的下人,同他们的主子一样,也是“两脚畜牲”。他们发现商三官虽死,却颜色如生,竟想奸尸,结果“脑如物击,口血暴注,顷刻已死”。我们早就知道,蒲松龄的创作思维,风云诡谲;他的用笔,神鬼莫测。现在,他又一次用他的奇想和神笔制造了一个奇特的场景,让他笔下的坏蛋不得好死,让他所喜爱的英雄人物英明若神。从作品的思想意义上来说,这是作者本人对英雄商三官的由衷赞美;从故事的情节安排上来看,则是为下文写官府不敢再加害于三官家人作了铺垫。

这里有必要顺便说明一下:有些读者对商三官杀死豪绅之后自杀感到惋惜,怎么看这个问题?从商三官的角度来说,她深深地知道:如果杀死豪绅之后她不自杀,那么,豪绅家里固然绝不会就此罢休,官府也绝不会放过商三官的家人(尤其是两个哥哥),很可能会制造新的冤案。现在商三官同豪绅同归于尽,就清楚地表明杀人者就是我商三官,一人做事一人当;而一开始的“失踪”,则又为家人摆脱了与此事的干系,说明她的行动与他们无涉。这就是说,只有自尽,她才能达到既报仇雪恨、又不会牵连家人的根本目的;只有自尽,才能表达她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以死抗争的坚定决心。因此,尽管这是一种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却彻底袒露了商三官的壮烈情怀,更加凸现了商三官的性格光辉和高大形象。

蒲松龄在篇末的“异史氏曰”里,把商三官比作历史上的侠客豫让,还同另一位历史上的著名侠客荆轲作了比较。在蒲松龄看来,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最后却没有能刺杀到秦王,因此,他在商三官面前应该感到羞愧。至于那些碌碌无为的一般男人,就更加无法与商三官相提并论了。蒲松龄对商三官英雄壮举的赞美,可谓是无以复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商三官不仅仅是作了高度肯定,发出了由衷赞美,而且还号召人们把她作为神来崇拜,就像对着关公像烧香磕头那样,也绣起三官的像来供奉,而且说这样做一定会很灵验,效果一定不会亚于供奉和跪拜关公。这一主张,透露了作者久积心头的政治愤懑:既然官府与地方豪绅恶霸总是如此沆瀣一气,被压迫的老百姓总是无法伸张正义,那么,老百姓就只有自己起来抗争,甚至在必要时以暴抗暴,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压迫和反压迫的问题上,蒲松龄的思想相当进步和激进。诚然,这种个人的反抗和斗争,即使成功了,最多也只能报一报个人的仇恨,无法撼动整个黑暗社会。

(责任编辑谭莹)

猜你喜欢
复仇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欧歌赛乌克兰“复仇”俄罗斯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阿联酋派战机支持约旦“复仇”
李娜无缘“复仇”小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