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直觉思维

2009-04-29 04:37余顺智
声屏世界 2009年4期
关键词:党费直觉题材

余顺智

直觉思维是一种压缩了的思维,一种省略了过程的思维,它直接呈现最后的结果,事后分析人们也很难再现完整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并不神秘,它是一种正常的、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直觉思维大量存在,小到镜头的拍摄、画面的构图,大到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挖掘都要用到它。

新闻题材发现中的直觉思维。好新闻无处不在,关键要善于发现。记者要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实中发现绝好的新闻题材,这种发现往往是不经意的,表现出一种敏锐性、突然性。2001年9月,在前往杭州采访的路上,笔者和同事偶然发现钱塘江、新安江、兰江三江口区域水葫芦很多,意识到这里面蕴藏着重要信息,可能是一条很有份量的新闻,于是马上雇了一条快艇从三江口一直调查到富春江大坝。经过调查,发现由于乱排乱放,钱塘江富营养化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水葫芦的泛滥。回来后发了一篇《水葫芦肆虐母亲河》的报道。大家经常讲记者必须拥有一双新闻眼,必须具备新闻敏感性,这里就包含着直觉思维的成分。

挖掘题材特异性、提炼主题时的直觉思维。有经验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如果善于挖掘它的特异性,选一个好的新闻点,从中提炼出好的主题,也能做出一件很好的作品。前不久笔者与一位记者参加交警部门举行的年度总结会,按照以往的惯例,这种事情只要做一条简单的会议报道就行了,但是笔者在看年度总结报告的时候,发现2008年的交通事故几个特点:13点到14点的交通事故特别多,驾龄1年以下和6到15年的事故特别多,私家车的交通事故明显上升……笔者突然觉得这三个特点里包含着重要的新闻价值,于是让记者围绕这三个新闻点,做三条分析性的深度报道,结果非常成功。其实当初挖掘这个常规题材的特异性的时候并没有有意为之,只是在看材料的时候有一种直觉反应,这就是直觉思维在挖掘题材特异性、提炼主题时所起的作用。

新闻拍摄中的直觉思维。初学新闻摄像的人会刻意去分析用光、构图、景别以及采用何种镜头运动方式,但老记者、老摄像根本不去分析,只是凭一种直觉去拍摄。好的记者的拍摄具有唯一性,也就是他的拍摄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是各种技术指标最佳的组合,是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统一。但是在现场,拍摄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只是凭直觉去做,这就是直觉思维。笔者有一篇获得飘萍新闻奖和浙江新闻一等奖的新闻性专题《小沟村新支部诞生记》,题材是偶然从县台记者那里获知的。凭直觉笔者认为是一个好题材,在坐车前往新闻现场的途中快速想好了拍摄方案,到了现场就抓紧抢拍,抓紧采访,抓紧出像。对于这种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的采访拍摄,所有按部就班、慢工出细活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因为会遗漏掉重要的新闻事实,这时候发挥重大作用的就是直觉思维,现场细节的捕捉、同期声的抢录,以及用光、构图等技术上的组合都必须在瞬间做出判断。

剪辑过程中的直觉思维。剪辑的时候除了按照基本规则,具体用哪个镜头,大多数时候剪辑者并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过程,而是凭着一种直觉,快速地进行选择,这就是直觉思维。剪辑时,如果编导每处都去理性分析、仔细考虑,往往会得不偿失。比如图像本身的逻辑性,声画对位问题,相邻画面色调、影调的统一,还有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蒙太奇特殊技法,很多时候各种基本规则会相互冲突,如果每剪一个镜头都要方方面面去仔细琢磨、仔细掂量,这片子简直没法剪辑。这个时候只有在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作一个直觉上的判断和选择。

节目是做给观众看的,观众喜欢不喜欢要播出以后才知道,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在做节目之前有一种预见性。这时的直觉思维就表现在采编人员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节目的最终形态作出直觉性的预判。笔者曾经做过一个16年来坚持为牺牲的儿子交党费的老人的典型报道。我们跟着老人到他儿子战斗过的地方交党费,并把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也许是老人的感情比较深沉,整个过程并不是很精彩。那么怎么做才能把老人内心真实的世界展示出来?怎么做才能让片子变得好看?这就需要通过直觉性的预判来做出选择,最终我们决定做一条保留部分生动纪实片段的长消息,中间再插入他儿子的图像资料,并在关键部位加上音乐和音效,于是这篇名为《活着就要为儿子交党费》的报道马上变得生动起来,播出效果也不错。

(作者单位:衢州广播电视总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猜你喜欢
党费直觉题材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费那些事儿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数学直觉诌议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