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09-05-11 08:52彭菊华查云帆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双基

彭菊华 查云帆

(注:[收稿日期] 008-12-15

[作者简介] 菊华(1953-),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大学教授,主 要从事电视传播、新闻实务研究。)

(湖南大学 广播影视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 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本科人才培养应当坚持走自己的路,走特色办学之路。其招 生 要兼顾“双基”: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其培养要锚定“两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其教学 要推行“两化”:课程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课程化。

[关键词] 合性大学;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双基;两型;两 化

[中图分类号] 642.0[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672-0717(2009)02-0028-04お

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 和影视艺术人才的增量需求,许多综合性大学开办了影视艺术本科教育,专业点持续增加, 其招生规模已经超过专业艺术类院校,并呈强劲发展之势,但也存在种种问题。毫无疑问, 综 合性大学办影视艺术本科教育,应当借鉴专业艺术院校的经验,但完全向它们看齐,依样画 葫 芦,亦步亦趋,却是不现实的,而是需要走自己的路,办出特色。这有待深入探索 ,大胆 创新。路径不止一条,模式可以多种。如何招生、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怎样培养学生三 个问题,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

一、招生:兼顾“双基”

既然是艺术类专业招生,自然需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考试就是为此而设立的。但是 ,综合性大学大多处在“一本”层次,施行“通识教育”,对学生的文化基础有较高的要求 。所以,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本科招生,应当双管齐下,既看专业又看文化,确保两者都在 相应的水平线上。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有所偏废,便是不正确的。倘若只看文 化不看专业,学生虽然会读书,语数外比较好,但并无学习影视艺术的基础,缺少艺术天赋 和对影视艺术的执着追求,是很难培养成才的。并且,这样做会导致鸠占鹊巢,使那些有专 业才能的学生被挡在了综合性大学的门外,造成诸多损失。如果只看专业不看文化,学生文 化素质太差,连完成英语、政治等课程,理解专业理论术语都存在困难,连毕业都成问题, 遑论成才和出人才,也使综合性大学与艺术类高职高专没了区别。应当强调,综合性大学办 影视艺术本科专业,必须坚持学生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综合性大学影 视艺术院系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并与专业艺术院校进行竞争的主要着力点┧在。

每一个学生入学,都必须经过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且成绩合 格。文化考试由高考管着,标准是统一的。专业考试通常各自为政,而大同小异。实行这种 考试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要考量的是其有效度。因为,这种考试有许多环节为“面试” 乃至全为 面试,所以,坚持公平原则和一致的标准,杜绝不公正现象,至关重要。同时,应当紧扣影 视艺术的专业内涵来设置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一并考察学生的外才和内才。务必坚持看内才 ,考核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悟性和理解力,考量灵气和潜能,选拔确实具有专业培养前途的学 生。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比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创意能力,播音与主持艺 术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基本功。把专业考试弄成简单的技巧测试,甚或是泛 化了的所谓“才艺展示”,并不可取。

兼顾“双基”涉及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所占的比例。湖南大学的做法是,专业成绩为百分制 ,高考文化成绩折合成百分制,即〔考生高考实得分÷考生所在省区市当年二本线〕×100 %,考生总成绩=专业成绩+高考文化成绩,按考生总成绩排名,由高到低进行录取[ 1] 这种 做法视专业和文化同等重要,专业达标而文化优越,或专业优越而文化上线,都行。而考生 文化成绩越好,就越有优势和竞争力。这样做,生源的质量有保证。

就招生而言,兼顾“双基”还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有的综合性大学招收影视 艺术专业学生,拿出一定比例的指标从高考考生中招生。这是有道理的。影视艺术专业也是 这 样,内涵和功底终究系于学养,文化基础包括阅读量、知识面和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十 分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术业有专攻的问题,完全可以像医学、工程类等专业那样, 通过四年的本科培养去实现。招一部分文化基础特别好的学生,可以从总体结构上优化这一 批学生 的文化素质,带动群体的文化学习,也有利于人才培养多样化。当然,对这些学生,也应当 进行必要的专业素质面试考核。

二、培养:锚定“两型”

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本科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该同时是“复合型 ”和“应用型”的。

首先,应当培养应用型人才。影视艺术本科属于新兴的应用性学科,所培养的毕业生合格与 否归根到底在于其实际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如何。在这里,一个是专业,毕业生是学了一个专 业、懂得这个专业的 人。另一个是技能,亦即“职业能力”,学编导的能够做编导,学制作的能够做片子,学播 音的胜任广播电视播音,学表演的能够演戏;不但能动手,而且要上手快。两者合起 来,是系 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实学与真才的统一,并具备比较强 的专业后劲,将来能够可持续发展。尤其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理想,而不是 见异思 迁者;具备得心应手的实际才干,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关于影视艺术本科的人才培养, 其学科性质和人才 市场规则所给出的硬性规定是,首推培养出胜任影视艺术一线工作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并 形成特色。其立足点和定力在此,生命力和品牌系乎此,“专业不牢,地动山摇”。凡有悖 于此,均名不副实,将行而不远。试想,如果一个影视艺术院系不是面向本行业培养人才, 它的毕业生根本不能胜任本行工作,或就业后即被纷纷淘汰,在本行业界无声无息乃至无影 无踪,唯一拥有的只是一张“毕业证书”,那么,这个院系还有存在的理由吗?

其次,应当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一专多能者最受欢迎。因之,大学本 科教育做出了重大调整,由先前比较狭窄的“专才教育”,越来越走向综合性的“通才教育 ”,培养“杂家”成为共同的取向,独善一招一式的“专才”培养则交由研究生教育去承担 。来自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一再表明,一方面,影视艺术行业已经谈不上什么“定向 培养”和“订单培养”,即便是一些老牌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已经不再能够全都“ 专业对口”。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用非所学就更加普遍,许多毕业生只能从 事非影视行当,既别无选择,又选项颇多。另一方面,进入影视艺术领域的人,越来越多门 多途,论才干而不问出身。因而,不论从哪一方面说,综合性大学的影视艺术本科教育,应 当走宽口径之路,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切不可画地为牢。没有专业的意识和定力固然是 完全不正确的,但拒斥向其他专业和行业的吸纳与复合,也是不现实、不明智的。唯一正确 的抉择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的复合、思维的复合、才能的复合,融会贯通、触类 旁通,在本专业之外,对于相关专业,甚或不相干的领域,另有掌握和强项。

“应用型”强调术业有专攻,指向专业化、技能化、个性化和强能力,“复合型”强调一专 多能,指向融合性、广博性、通用性和高素质,两者构成综合性大学影视艺术本科人才培养 的一体两面。两个面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互生发,相得益彰;“两型”实为一型——复 合应 用型,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学习。两个面是存在矛盾的,但必须两结合、两融 合,两个面一体化,而不能是貌合神离的“两张皮”,或此消彼长。复合应用型是总的型号 特征,具体到每一位学生,因兴趣、才能和复合领域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培养的毕业生到底 是不是复合应用型人才,由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说了算,任何自我标榜都不能作数。

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学生自己的事,贯穿四年。因此,最具实际意 义的是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教学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因为课程和课程教学是培 养人才基本的平台与手段,所以“规定动作”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这里,需要妥 善处理种种关系,如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第一课堂与 第二课堂的关系,课程教学中教与学、前与后的关系,等等,从而形成有机的系统。“自选 动作”一是指学生自主成才和个性化发展,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学生自选课程板块,学生因才 选学、选教,自主择定所复合领域、专业导师和实践项目。二是指教师因材施教,实施差异 化教学,对尖子生进行特殊┡嘌。

一般说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资源丰富,能够最大程度地达成文理渗透,为复合应用型 影视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但综合性大学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应用型影视艺术人才 ,需要同时遵循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综合性大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因而是一项很复杂的系 统工程。这里最要紧的,是达成共识,观念一致。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影视艺术本科,从性质 到内涵,是有争议的;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实际环节,更是矛盾重重,专业 院系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各执一词 ,相持不下。只有彼此磨合,统一到培养复合应用型影视艺术人才的理念上来,并选择正确 的 路径,在行动上一以贯之,才能够如愿以偿。一直以来,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坚持走 培 养复合应用型广播影视艺术人才之路,采取“教师传授、自我拓展、实践转化”的教育教学 模式,颇有成效[2]

三、教学:推行“两化”

新兴应用性学科的专业性质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令综合性大学的影视艺术本科 教学要推行“两化”——课程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课程化[3] 综合性大学的课 程通常分为“通 识平台”(全校公共课)和“专业平台”(院系主导)两部分,此处所说仅指“专业平台” 部分。

首先是课程教学实践化。它关涉专业课程的方方面面,其中,比较紧要的是三者。一是课程 内 容的实用化。影视艺术学科的专业课程要“实、精、新”。实是实打实而不是空对空,所讲 所学实落、中点、到位、管用。精是精粹,突出课程的基点、重点和难点。如果缺了,在教 师是失范,在学生会存疑。新是吸纳新观点,面对新问题,使用新材料,充分反映当前影视 艺术领域的最新实际,把脉业界正在做着的和想做的,伸至业界实践的最前沿,着实推陈出 新,每有新色。二是课程形式的实战性。影视艺术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要着实“精讲多练 ”。精讲是少讲、讲精,理论上提要钩玄,升堂入室。多练是设计足量的实践环节,尽可能 地让学生多多动手(如作业练习、实验室演练、业界实习等等,包括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使之 通过动手实实在在地掌握课程要领。为此,可以广泛采用“出入式”(走出去和请进来)、 讨 论式、讲评式和案例法、多媒体等方式与手段。三是任课教师的实力型。要达成课程教学实 践化,任课教师必须是理论和实践“双师型”的,既在理论上精通,善于传道;也在业务上 娴熟,长于授业。尤其要能够亲自动手,做引而不发的示范,长于解惑纠错。总之,复合应 用型毕业生只能由复合应用型的教师培养出来,“南郭先生”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误人子弟 。

课程教学实践化具体到某一门课程,需要区别对待。在原则上,理论性课程与实务类课程不 同,不宜混为一谈,更不可相互错位。

其次,是实践教学课程化。实践教学在影视艺术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极 而言之 ,没有货真价实的实践教学及其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影视艺术本科教育。通常有所谓 “课堂中心”、“教学神圣”等说法。按理,实践教学当在“神圣”之列,但实际情形却不 然。如各种实习,老师“放羊”,学生省事,偷工减料者有之,弄虚作假者有之,低水平重 复者有之,方式与实效均存在比比皆是的非理性弊端和“空心化”现象。实践教学课程化在 于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从理论上确认实践教学的“课程”性质与功能,从技术理性的角度解 决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并知行合一,使之达到正规化、规范化。

实践教学课程化是说务必像对待理论教学一样严肃认真地对待实践教学。整个实践教学有计 划、成体系、工程化、多平台,构成循序渐进、系统连贯的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交错 进行,殊途同归,共同完成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打造。其一个个项目或环节,如同一门门理论 课程一样,有其科目名称、教学大纲、开课计划,等等;教学大纲明确其教学内容、教学目 标 、教学要求、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诸项。大学教学之事皆应由教师主导,所有实践教学,教 师和教师的作用必须到位,应杜绝放任自流;实践教学是一种过程,在于实效,教师“授 人以渔”,学生“得鱼忘筌”,要强化对过程和效果的检查与管理。对这些,实践教学课程 化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总之,按照实践教学的共同要求和特殊要求处置,确乎在进行教学 时,使一门门课程各得其宜,各得其所。

课程教学实践化和实践教学课程化,其中皆有“课程”、“教学”、“实践”三个关键词, 共同的落点则在“实践”。两者于影视艺术本科教学如车之两轮,同时发力,充分贯彻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发挥课程、教学的认知功能的同时,充分实现它的实践功能, 从而建立完全合乎应用性学科的专业性质、专业特点的课程规制,确立以“影视艺术创作— 作品—人才”为中心、亦理论亦实践的教学范式。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模式 ,富于挑战性,也富于生机和活力。当下,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影视艺术专业,常常仿照普通 理工科及文科的做法,为了便于管理而把专业教学划分成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课程太像课 程,教室太像教室,实验室太像实验室,而实践却不大像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和脱 节。这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而切实改进、优化。

[参考文献]

[1]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艺术专业(音乐类)招生简单[EB/OL] http:// www.admi.hnu.cn,2009-01-01.

[2] 彭菊华.影视艺术本科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 代传播,2006,(5):147-148.

[3] 彭菊华.以“实践转化”为落点的影视艺术本科教育教学模式[J] 实验技术与管 理,2007,(3):11-13.(责任编辑 黄建新)

On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the Training of Film & TV

Arts Undergraduates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PENG Ju-hua,ZHA Yun-fan

(College of Broadcasting,Film &TV Art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 82, China)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film & TV arts talents in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should adhere to going its own way and run the university according its charact ers. First, undergraduates should be recruited on the ground of their “double-b a ses”, namely the cultural an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second, the cultivations 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two-types”, namely appli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 le nts; third, the teaching should be directed by “two-orientation”, namely the a ct ion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he curriculum orientation of practic e teaching.

Key words: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training of the film & TV ar ts talents; double-bases; two-types; two-orientations

猜你喜欢
双基
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美术“双基”教育转型实践
略谈地方本科院校对钢琴基础课“双基”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学好高中化学之四建议
“双基”没有错
安全“双基”建设是河南能源新疆公司安全管理的有效抓手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贯彻“双基”训练是中考复习之本
论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双基”与“特色”取向的同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