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项:一个多层面的研究课题

2009-05-13 08:34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境

范 莉

摘 要:本文首先界定了“负极项”的概念,然后从多个角度,运用语言实例来论证了负极项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研究课题。对负极项的深入研究必定能加深我们对自然语言系统中的形态、语义、句法、语用、语言共性与个性等众多重大问题的认识。最后,简介和评述了现有国内外研究对负极项问题的探讨,并指出国内关于汉语负极项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负极项 极敏感项 语境

一、负极项的定义

谈到极敏感项的研究,首先要提到Klima(1964)关于英语否定问题的文章。Tovena(1998:11)称这篇文章是此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Klima(1964)发现有些英语词或短语对语境非常敏感,它们只有处在这样的语境中才可能获得语义解释,这样的词或短语称作极敏感项(Polarity Items,PI)。

Tovena(1998:17)提到,Baker(1970)关于双重否定的文章被认为是第一次正式使用这两个术语:affirmative(positive) polarity(正极项)和negative polarity(负极项)。只能用在肯定语境中的词或短语是正极项;相反,只能用在否定句中的词或短语是负极项。除此之外,有的表达不能出现在肯定句中,但是除了否定句,它们还可以用在疑问句、条件句等句式中。

二、负极项研究的意义

对负极项的研究由来已久,较早的有Hein(1890)和Jespersen(1917)。在近三四十年里,与否定紧密相连的负极项现象更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点从Horn和Kato(2000)为他们编的论文集所作的序的标题就可见一斑:Introduction:Negation and Polarity at the Millennium(《介绍:千禧之际的否定和极敏感》)。负极项所引起的关注是由它在语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从语言内部来看,负极项的问题是一个必须在多平面才能解答的问题。

(一)负极项问题是形态学的问题

有些负极项使用的格式是固化的(fossilized)搭配,不能随意替换。例如:

(1)英语:I didnt say a word/*a morpheme.(van der Wouden,1994:14)(我没说一个字/*一个语素。)

(2)汉语:他一句话/*一个词也不说。

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词又是由语素(morpheme)组成的。英语和汉语例子中“一个字”或“一句话”显然都是被用来加强否定的力量的,那为什么不能使用表达更少量的词语呢?例如英语中的“一个语素”和汉语中的“一个词”呢?唯一的办法是将它们看作是一个固定搭配,这是形态学的研究对象。

但负极项的问题又不单纯是纯词汇问题。因为不同的负极项在语境分布上必然有其共性,找到这些在形式与形式上的共性,形态学就显得乏力了。

(二)负极项问题是句法学的问题

负极项在句式上的分布必然有其共同点。查找这些句式,是句法学应该承担的任务。以英语中典型的负极词any为例。根据Giannakidou(1999:374)的研究,它可用在下面的句式中:

(3)否定句 Lucy didnt see anyone.

(4)是非疑问句 Did Lucy see anyone?

(5)特殊疑问句 Who has seen any students?

(6)含内涵动词的补语从句

(Complement Clause of Intensional Verb) They insisted that we let anyone in.

(7)祈使句 Take any apple!

(8)条件从句 If you marry anybody else,I will never forgive you.

(9)含情态动词的句子 Anyone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10)含事实动词(Factive

predicate)的句子 I am surprised he has any friend.

(11)含表类指名词的句子 Any cat hunts mice.

(12)含Only的句子 Only Paul saw anybody.

当涉及到结构的问题时,句法学也是能一展身手的,如分析下列含负极词ever和any的句子的合法性:

(13)Who did Sam say has ever kissed Chris?

*Who heard the rumor that Mary has ever kissed John?

(14)Who said that John talked to anybody at the party?

*Who read the book which has any missing pages?

Han和Siegel(1997)

利用句法学中“孤岛(Island)”概念就可将这个问题说清楚:负极项只能出现在主句动词的补语从句中,而不能出现在孤岛中。

但是,不是所有关于负极词的问题在句法学中都能得到满意的解答。再以上面any适用的句式为例。找到这些句式,是句法学能做到的。但是这些句式之间有无意义上的共同点,为什么这些句式可以允许负极项的存在,而其它的却不可以,这些问题是句法研究不能回答的。

(三)负极项问题是语义学的问题

首先,语义学能回答为什么负极项能用在否定句和其它如疑问句这样的句式中,这些句式内在的共同点是什么,有无意义上的共性。

其次,语义学的研究要论证负极项的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意性的,某些语义场(Semantic Area)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负极项。如Hoeksema(1994)所谈到的,负极项的出现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它们簇拥在一些语义场中(“…NPIs and semi-NPIs do not arise out thin air or spring up randomly in the lexicon,but cluster in certain semantic areas.”)。van der Wouden(1996)对负极项出现的语义场进行了分类,并提供了荷兰语、英语、德语和挪威语的相关语料。以Hoeksema(1994)关于英语中四个表达“不介意、没关系”的动词(Verbs of indifference),即care、mind、matter和bother为例,Hoeksema对因特网上11,000,000字的英语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这四个词的使用情况是:

相对其它三个词来说,mind体现出最强的负极项的特性;用Hoeksema文中的术语,care和matter应是半负极项(Semi-NPI);Bother的负极性相比之下最弱,不过也只有在不到一半(48%)的情况下使用在肯定句中。汉语中的“介意”和“在意”与mind意思相同,它也是一个负极性很强的词语。通过对跨语言的研究,找到易出现负极项的语义场,并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这是语义学的课题。

然而在负极项问题上,语义学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可以说:

(15)Cows fly more often than John visits any relatives.(牛飞起来的次数比John走亲戚还多。)

却不能说:

(16)*The sun rises more often than John visits any relatives.(太阳升起来的次数比John走亲戚还多。)(Linebarger,1980;van der Wouden,1994:79)

(四)负极项问题是语用学的问题

除了上面的两例,还有:

(17)Not 10% of the audience batted an eye when Jay hit a home run.

*Not 90% of the audience batted an eye when Jay hit a home run.(Smith,1974:48;van der Wouden,1994:78)

(18)The mad general kept issuing orders long after there was anyone to obey him.

*The mad general kept issuing orders seconds after there was anyone to obey him.(Linebarger,1980;van der Wouden,1994:79)

Lakoff(1969)及van der Wouden(1994:80)还谈到了在条件句中负极项的使用限制。如下面的句子所表达的与其说是一种承诺,不如说是一种威胁:

(19)If you give a red cent to those guys,Ill never speak to you again.(如果你再给那帮小子一分钱,我就再也不理你了。)

(20)*If you give a red cent to those guys,youll get a medal.(如果你再给那帮小子一分钱,你将会得到一枚奖章。)

正如van der Wouden(1994:80)所讲的那样,语义学帮助我们了解使得负极项的使用合乎语法的准许项(Licenser),但是它无法告诉我们在哪种情景下,某个负极项的使用起到有效交流的作用。(Semantics helps to understand that and how certain contexts may trigger NPIs,but it doesnt help much in predicting in what situations a certain NPI in a certain negative context will be of any communicative use.)

从语言外部来看,由小及大,关于负极项的研究将会有助于对一些宏观性问题的研究。

(五)负极项研究是对语言共性的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到,在不同的语言中,负极项的存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说,表达相同概念的负极项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固化的现象,比如说:英语的“drink a drop of wine”和汉语的“滴酒不沾”。从句法的角度来看,不同语言的负极项在句式分布上也有很强的规律性。从语义上来分析,这些句式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而且负极项在不同语言中存在的语义场也是有一定的共同点的。从语用上来说,负极项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大致相同的,比如加强否定、构成反问句等。用Van der Wouden(1994:91)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负极项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但控制负极项的机制是同一的(Different classes of polarity items may have different reasons to exist.But whatever the reason of its existence,any polarity item is governed by the same mechanism.)。在一种语言中,是这样;在不同语言中,也是这样。

(六)负极项研究是对语言个性的研究

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极敏感词,它们表达相同的概念,对语境选择的标准也大致一样,但是又存在差异。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将英语的“any”解释为汉语的“任何一个”和“无论哪个”。因此我们以“任何人”和“anyone”的使用为例,从下面的例子来比较它们的异同:

当汉语的“任何人”出现在肯定句的主语位置上时,必须与“都”配合才能生成一个合格的句子;在同样的语境中,英语的“anyone”却没有类似的限制。在有“大同”的情况下,的确也存在着“小异”。寻求这些差异的原因的过程,也是对不同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加深认识的过程。

(七)负极项研究是对语法化过程的研究

Traugott和Heine(1991:8)所提到的词汇语法化的特点为:在有限的词汇场,在有限的词汇集合发生语法化过程(What we find in language after language is that for any given grammatical domain,there is only a restrictive set of lexical fields,and within them only a restricted set of lexical items,that are likely to be sources.)。在题为《负极项的语法化》一文中,Hoeksema(1994)认为负极项也体现出了这种语法化的特点。他提出负极项有语法化现象的理由是:有些负极词的意义有客观的指称已经转化成表达说话人主观的态度;另外,有语法化过程中惯有的层次现象(Layering),除了一个语法化的形式,另外一个旧的、非语法化的形式仍然存在。

三、负极项已有研究简述

负极项是一个跨越不同语法层面的问题,学者们试图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寻求控制不同语言负极项的共同机制。

(一)国外的负极项研究

1.句法研究

在面对一种语言现象时,很多语言学家的第一直觉就是力图在句法上寻求解释。面对错综复杂的语义问题,如Chomsky(1965:75)所说,“一般来说,随着句法描写变得更加深入,看起来是语义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句法问题(In general,as syntactic description becomes deeper,what appear to be semantic question fall increasingly within its scope…Chomsky(1964:51)”。针对负极项的研究,学者们运用不同的句法概念和操作来实现理论解释的充分性。最重要的包括:Klima(1964)提出一个含有负极项的句子是合乎语法的,当且仅当这个负极项处在否定算子的辖域内。所谓否定的辖域,就是与否定同结构(In construction with)②的部分。Progovac(1988,1993,1994)提出负极项是遵循约束理论中的原则A的。Ladusaw(1979:85,165~166; 1992:245)观察到使负极项合法化的成分与负极项相互的线性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提出了线性的限制条件。

2.语义研究

层级(Scale)是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离散的个体逐一进行排列所得到的结果。很多学者运用语义和语用层级来解释自然语言中的很多现象,比如Horn(1972)、König(1977:173)等的研究。Fauconnier(1975)很早就提出:只有相对一定的层级,极敏感项才能获得解释。后来的不少学者都继承了这种观点,如Tonhauser(2000)。Ladusaw(1979)在Fauconnier(1975)提出的语用层级(Pragmatic Scale)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蕴涵关系说明了极敏感词获得语义解释的条件。根据Ladusaw的观点,否定能够使负极项合乎语法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向下蕴涵的上下文。

针对含有量化名词的命题间的蕴涵关系,有的学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单调性(Monotonicity)”。Chierchia和McConnell-Ginet(1990:424)指出否定的语境就是向下的单调性。Ladusaw(1979)曾利用单调性对极敏感词所能出现的语境做了详尽的描述,一些学者也将他所概括出来的规则运用于不同的语言,比如van der Wouden(1994)对德语、英语和荷兰语的描写,Nam(1994)对韩语与日本语的研究。

以单调性为基础的研究是在以层级、蕴涵为基础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特别是van der Wouden(1994)、Zwarts(1993)等人对负极项的语境形式化的概括更是将极敏感项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但是,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总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因为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向以单调性为基础的研究发出了挑战:

首先,是针对负极项的分类问题。Giannakidou(2002)讨论了荷兰语和希腊语中属于所说的强的极敏感项。按照Zwarts(1993)和van der Wouden(1994)的分类,它们应该只能出现在反-添加(anti-additive)和反-形态(anti-morphic)的语境中,但它们在问句中却是可以说的。

其次,是针对向下蕴涵和向下单调性是否是确定负极项语境的标准问题。Linebarger(1980,1987)指出,一些可以使得负极项合乎语法的语境并不具有向下蕴涵或向下单调性的特点。很多文献(Linebarger,1980;Giannakidou,2002;Progova,1993等)都曾讨论过不少不具有向下单调性但是却能允许负极项使用的结构。这些结构中最典型的是问句,因为问句是开式(Open Formula),是没有真值的,自然也无法确定问句间是否有向下蕴涵的关系。

(二)汉语中极敏感现象的研究

语言学工作者对汉语中的极敏感现象的研究远不如对一些西方语言现象研究得广泛深刻。现有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归纳性的文献,如石毓智(2001)、熊文华(1999:234)。

石毓智(2001)发现汉语中一些词的使用有独特之处:它们有的只运用于肯定语境中,而有的则恰好相反。虽未采用极敏感项或者相似概念,但他所提到的对肯定和否定语境的选择有明显趋向性的词就是极敏感项。

在判定一个词对肯定和否定语境的选择趋向时,石毓智(2001:58)主要是通过张立茂和陆福庆编的《动词逆序词典》中某个词条的肯定和否定例子的数目之比来判定的。一本字典所收集的例子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人们对词语的使用习惯,但是只凭词典中一个词条的例子就得到这个词的否定式与肯定式之比,是值得推敲的。

在解释有些词语对肯定和否定语境有选择性时,石毓智(2001:53)提出了一个自然语言肯定和否定的公理:

语义程度极小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语义程度居中的词语,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结构之中。

这与沈家煊(1989)提到的“强度级(strength scale)”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石毓智(2001:53)和沈家煊(1989)的观点和Fauconnier(1975)的观点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都能描写为什么有些在意义上表达极点的词语是极敏感项,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极敏感项形成的原因。

熊文华(1999:234)采用归纳性的方法,列出了一些用于疑问和否定的词语,它们是:

从来 承想 承望 打紧 对头 抵事 分说 景气

吭声 理睬 理会 落忍 聊赖 轻易 声张 声息

示弱 丝毫 万万 未尝 作兴 在意 置 置信

好气儿 起眼儿 过不去 冷不防

同时,还指明以下词语是不用于否定的:

比较 曾经 得以 该 各 尽管 具体到 来者 眼看

但是,熊文华(1999)未提供这两份词表的理论分析和语料依据。

第二类是介绍性的文献,如沈家煊(1999)和方立(2000)。沈家煊(1999)在论文中直接使用了“Polarity Words”这个术语,并把它译作“极性词”③。他(1999:91~114)从英语中一些典型的正极项和负极项入手,对汉语中如“丝毫”“从来”等负极项以及“马上”“刚”等正极项的用法进行了简单的讨论。但是,沈家煊和方立(2000)关于英语和汉语极敏感现象的讨论只是提纲挈领式的。

第三类是理论性的文献,最重要的是Lin(1996,1998),他的研究重点是汉语中的特殊疑问词的量化和极敏感性的问题。此外,还有Wang和Hsieh(1996)关于“任何”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汉语中的极敏感现象也非常感兴趣,在研究中将汉语中的“从来”和英语中的ever进行过对比描写的有Progovac(1988)和van der Wouden(1994);对“用”讨论的文献有Van der Wouden(1996)。

四、遗留的问题

极敏感现象不是一个单纯的词汇问题,也不是只和一种语言相关的问题,它是跨语法层次、跨语言的。目前关于汉语负极项的研究要注意一个量和质的问题:

所谓“量”的问题,就是能找到汉语中所有有明显负极性的词语表达,以及它们常分布的语境。当然,这是这项研究最理想的成果,需要更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国外语言学工作者在这项繁重的工作中已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从词的角度,拿熟语的研究来说,熟语中的负极项现象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如Bolinger(1977)关于包含not-否定和no-否定的熟语中重要限制条件的讨论。继Bolinger之后,Tottie(1991)又继承了他的研究。Palacios(1999)讨论了大量的熟语,还按否定种类、句法结构、语义等标准对这些熟语进行了分类。再从负极语境的研究来看,关于其它语言的研究非常丰富,文中提到的文献可反映一个侧面。相比之下,汉语关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是微乎其微的。

所谓“质”的问题,就是能从理论上来解释汉语负极项语境的分布特点、负极项产生的原因;探索与其它语言中在负极项分布上的共性和个性,为语法化的研究、类型学的研究、以及语言与心智关系的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注 释:

①N表示出现的次数。

②此处的“同构”与生成语法中的“成分-控制(c-command)”有

紧密关系。

③等于本文的“极敏感项”。本文用“极敏感”是为了与这个术语

的最初形式“polarity sensitivity”更匹配些;用“项”而不是“词”,是因为表现出极敏感特点的不仅是词、短语、还有一些熟语。

参考文献:

[1]Baker, Carl L.Double Negatives [J].Linguistic Inquiry1,1970,(1).

[2]Bolinger, Dwight.Meaning and Form [M].London: Longman.,1997.

[3]Chierchia, Gennaro and Sally McConnell-Ginet.Meaning and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M].Cambridge, Ma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0.

[4]Fauconnier, Gilles.Pragmatic Scale and Logical Structure [J].Linguistic

Inquiry ,1975,(6).

[5]Giannakidou, Anastasia.Affective Dependencies [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99,(22).

[6]Giannakidou, Anastasia.Licensing and sensitivity in polarity items:

from downward entailment to (non)veridicality [A].In Maria Andronis, Anne Pycha and Keiko Yoshimura (eds), CLS 38: Papers from the 3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86.

[7]Han, Chung-Hye and Laura Siegel.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ditions

on NPI licensing in questions [A].In Proceedings of West Coast Conference in Formal Linguistics, (volume 15)[C].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1997:177 ~ 191.

[8]Hein, Julius.Über die bildliche Verneinung in der mittelenglischen Poesie [A].Anglia XV, 1890:41-186, 396-472.

[9]Hoeksema, Jack.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negative polarity items [R].http://www.let.rug.nl/hoeksema/gram-npi.pdf,1994.

[10]Horn, Laurence R.On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Logical Operators in English [D].PhD dissertation.UCLA,1972.

[11]Horn, Laurence R.and Yasuhiko Kato.Negation and Polarit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2]Jespersen, Otto.Negation in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A].

Reprinted in Selected Writings of Otto Jespersen[C].London: Allen and Unwin,1962.

[13]Klima, Edward.Negation in English [A].In Jerry A.Fodor and Jerrold

J.Katz (eds),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64.

[14]König, Ekkehard.Temporal and Nontemporal Uses of Noch and Schon in German [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77,(1).

[15]Ladusaw, William A.Polarity Sensitivity as Inherent Scope Relations

[D].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exas.Published by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0.

[16]Ladusaw, William A.Expressing Negation [A].In Proceedings of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s Theory II[C].1992:237-260.

[17]Lakoff.Robin.Some reasons why there cant be any some-any rule [J].Language ,1969,(45).

[18]Lin, J.-W.Polarity Licensing and Wh-Phrase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D].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MA,1996.

[19]Lin, J.-W.On Existential Polarity Wh-Phrases in Chinese [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998,(7).

[20]Linebarger, Marcia.The grammar of negative polarity [D].PhD dissertation.MIT,1980.

[21]Linebarger, Marcia.Negative polarity and grammatical representation [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87,(10).

[22]Nam, Seungho.Another Type of Negative Polarity Item [A].In Makoto Kanazawa & Christopher J.Piñón (eds), Dynamics, Polarity and Quantification[C].Stanford,California: CSLI Publications,1994.

[23]Palacios, Ignacio.Negative Polarity Idioms in Modern English [R].http:// www.hit.uib.no/icame/ij23/npime.pdf,1999.

[24]Progovac, Ljiljana.A Binding approach to polarity sensitivity [D].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8.

[25]Progovac, Ljiljana.Negative polarity: Entailment and binding [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1993, (16).

[26]Progovac, Ljiljana.Negative and Positive Polarity.A Binding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7]Tonhauser, Judith.An Approach to Polarity Sensitivity and Negative

Concord by Lexical Underspecification [A].In Dan Flickinger and Andreas Kathol (eds), Proceedings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HPSG Conference[C].UC Berkeley CSLI Publications,2000.

[28]Tottie, Gunnel.Negation in English Speech and Writing [M].San Diego/London: Academic Press,1991.

[29]Tovena, Lucia M.The Fine Structure of Polarity Sensitivity [M].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8.

[30]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and Bernd Heine, eds.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2.vols[M].Amsterdam: Benjamins,1991.

[31]van der Wouden, T.Negative Contexts [D].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Groningen,1994.

[32]van der Wouden, T.A Problem with the Semantics of Negative Raising Predicates[R].http://odur.let.rug.nl/~vdwouden/docs/accolade95.ps,1996.

[33]Wang, Yu-Fang and Miao-Ling Hsieh.1996.A Syntactic Study of the Chinese Negative Polarity Item Renhe [J].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1996,(1).

[34]Zwarts, Frans.Three Types of Polarity [A].In Fritz Hamm and Erhard Hinrichs (eds), Plurality Quantification[C].Dordrecht: Kluwer,1995.

[35]方立.逻辑语义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6]沈家煊.判断词语的语义强度[J].中国语文,1989,(1).

[3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8]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9]熊文华.“正反”[A].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0]张立茂,陆福庆.动词逆序词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范莉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100083;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学系语言获得实验室)

猜你喜欢
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七:学校生活(1)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试析语境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让“说”变身
跟踪导练(三)2
语境对阅读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