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镜像折射

2009-05-13 08:34喻继红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俗语汉语民族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汉语俗语是汉民族语言文化的历史产物,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汉语俗语 民族文化 地域文化

汉语俗语也叫俗话,是一种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它是汉民族语言文化的一种形态,是汉民族语言文化的历史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里说过:“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1]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也认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2]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言语交际活动中最活跃、最富于民间社会生活色彩的汉语俗语包含了最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它根植于中华民族这片沃土,既反映了中国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念,又反映了中国人文世界的精神风貌。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反映的是旧时消极的人生观和自私自利的思想倾向;“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旧时人们对女子才德的评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既包含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似的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是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的集中体现;“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一翅飞”是劝人爱家、孝敬父母的;“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看过猪走”是劝人仔细观察学习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是人们的各种经验之谈;“受人之托,忠人只事”教人要诚实、热心;“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叫人精打细算;“长草短草,一把挽到”劝人不要斤斤计较;而“和气生财、和为贵”,则体现了“仁和”的思想……

总之,汉语中的这些俗语总是能借助某种现象来说明一种道理,既生动,又浅显易懂。它们既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的经验,归纳和总结了人们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方法,又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念。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早在1947年出版的论文集《中国人与中国文》里有这样一段话:“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所以,任何俗语都与该民族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蒙古族经常拿骆驼、羊、狗作俗语材料;高棉族用老虎、大象作俗语材料;阿拉伯民族多用狮子作俗语材料。而汉语俗语都是由汉民族的语言材料构成、具有汉民族的风格,从而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性。如“说曹操曹操到”“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赔了夫人又折兵”“铁打的襄阳,水做的樊城”等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概括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根据历史上韩信和萧何的故事形成的。这些来源于历史典故的俗语对不了解汉民族文化的其他民族的人来说就不太好理解。又如“三个和尚没水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源于我国的佛教文化。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是汉民族的特有说法。三百六十行是习惯说法,并非实数列举,“状元”也是中国独有的。至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更不必解释,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苏州、一个杭州。

汉语俗语的民族性还表现在语言材料的民族习惯性和感情色彩与别的民族也有所不同。比如汉语以狗为材料的俗语,多是贬义。如“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颠屁股似的”“咬人的狗不露齿”等。西方国家以狗为材料的俗语虽然也有贬义的,如“狗在马槽里”(即“占着茅坑不拉屎”)等,但多数却是正面的、褒义的,因为“狗”在西方是一种宠物,所以有关“快乐的人”“幸运儿”等,都拿“狗”作材料。

此外,汉语俗语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们反映的内容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景物特产等,这些俗语是了解我国方言、民俗及地方文化的宝贵资料。如:

(1)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拉草。

这句俗语说的是东北的特产。人参是名贵的药材,貂皮可制作皮衣等,靰拉草是一种垫在靰拉鞋里的草,东北地区冬天寒冷,穿上这种鞋既轻便又暖和。

(2)宁听北京人吵架,不听关外人说话。

形容北京人说话好听,关外人说话不好听。因为北京人说的是普通话,字正腔圆。关外人说的是方言,与普通话有区别,听起来怪腔怪调,显得不好听。

(3)不挑秦川地,单挑好女婿。

反映的是秦川一带的风土人情。秦川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一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这里的人选择女婿不看中他家有多少土地、土地好坏,而看中他的人品。

(4)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以历史事实为根据,总结了秦汉时期的将相多出自山西和山东。如白起、王翦、公孙贺、傅介子、李广、赵充国等名将都出自山西;萧何、曹参、魏邴、韦平、孔翟等名相都出自山东。秦汉时以崤山和函谷关为界,东边地区称山东或关东,西边称山西或关西。山西地区民俗崇武,所以多出武将;而山东民俗尚文,故多出宰相。

(5)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赞美苏州、杭州如画的风景可与天堂比美。苏州、杭州素以风景优美著称于世,特别是杭州的西湖,它那婀娜多姿的水色山光,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的游客为之流连忘返,所以把“苏杭”比作“天堂”实不为过。

(6)米脂的婆娘安塞的汉

是说米脂的女人、安塞的男人长的都好看。米脂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在米脂西南。这句俗语地域性特点很突出。

(7)宜兴的夜壶,独出一张嘴。

用“夜壶”作比喻,讽刺人没有别的本事,只有一张嘴,能说会道。宜兴在江苏省南部,以出产陶土和陶器著称。

以上这些俗语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俗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民间文艺的巨大宝藏。它来源于人民群众,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折射出的是汉民族的文化特色,渗透的是汉民族的文化气息,在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史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些积极、健康的俗语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为维护家庭团结、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186页.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43页.

(喻继红 湖北襄樊 襄樊学院中文系 441053)

猜你喜欢
俗语汉语民族
学汉语
MINORITY REPORT
客家俗语巧诵读
追剧宅女教汉语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汉语与拼音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