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南部语言区中“称呼+后缀”结构分析及其性别文化

2009-05-13 08:34曾超文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摘 要:在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语言区中,人们习惯在称呼后加上称呼后缀。常见的称呼后缀有“崽、牯、犤、婆、拐、头、麻拐、斋公”等。这些称呼后缀和它们各自的称谓组合方式各不相同,并且由于性别的不同,其搭配也是有讲究的。本文简要地对“称呼+后缀”进行了结构上的分析,并介绍了各自所代表的性别文化。

关键词:永州南部 语言区 称呼 后缀结构 性别

一、引言

日语经常在其称呼后面加上称呼后缀“君”,构成“称呼+君”的形式来表示对人的尊重。在湖南永州市南部语言区中(主要包括宁远、蓝山、道县等周边地区通用的官话以及各自的土话语言区),“称呼+后缀”的格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被极其广泛地使用。常见的称呼后缀有“崽、牯、犤、婆、拐、头、麻拐、斋公”等等。并且某些后缀还可叠加使用,如“牯头”“牯崽”等,但这种形式的称呼没有表示尊重的意思,而往往包含着一种贬低、贱称的意味,近乎于以前农村里给小孩子取的一些贱名,如“狗剩”“二蛋”等。但它们也没有辱骂等敌意,而是人们彼此之间开玩笑表示亲密的昵称。

在普通话中多是在姓或名后加上职务、职称、职业等来对人进行称呼(如:某某局长、某某教授、某某老师等),很少有加称呼后缀的。据考查,此语言现象多分布于南方方言中,且各地也有许多的不同点。遗憾的是,对此类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的并不是很多。但在方言中对此类结构进行描写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我们在永州市南部语言区(以下简称“语言区”)抽取了近百人的称呼情况,然后对其进行搭配上的结构分析,进而指出了各个称呼后缀中所蕴含的性别文化。

二、“称呼+后缀”结构分析

称呼语就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有不同的称呼语,它们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独特个性。称呼人时,我们一般或称呼其全名,或称其名,或在姓前面加“老”“小”等前缀,或在其姓后加一系列称呼语等。以下是永州南部语言区中“称呼+后缀”的结构类型。

(一)姓名+后缀

姓名包括姓氏和名两部分。能进入此类结构类型的,姓氏是单姓,而名也只能是一个字,然后再加上一个称呼后缀组成。此类结构出现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因为在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人们通常省去对方的姓氏来进行称呼。之所以这样,我们认为,主要是为了保证其称呼有三个音节,从而使表达更有节奏感,这也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如“骆英犤”,“骆”是姓氏,“英”是名,“犤”是一种称呼后缀。

(二)名1+后缀

汉族人取名字一般是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一般不会出现三个字的情况。因此,这里的名1指的是其中只有一个字的情况。这种结构类型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直接在名后面加上一个称呼后缀。例如:骆云→云+牯→云牯。此种结构较为常见,同时也可以转化为第二种情况。

2.在第一种结构的基础上往往也可以把两种称呼后缀叠加使用,构成三音节的称呼。例如:骆宇→宇+牯+头→宇牯头,翟勇→勇+崽+头→勇崽头。

3.重叠名字,然后加上一个称呼后缀,构成三音节称呼。例如:骆燕→燕燕+犤→燕燕犤。

(三)名2+后缀

这里所说的名2是指除去姓氏,后面的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语言区中普遍存在,其结构类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在名后面加上一个称呼后缀。例如:曾有得→有得+拐→有得拐,李有志→有志+犤→有志犤。

2.从名中取出其中一个字,然后再加上一个称呼后缀。例如:黄满清→满+崽→满崽,曾祥云→云+牯→云牯。这种结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下面第三种结构类型,构成三音节称呼。

3.从名中取出其中一个字,然后再加上两个可以叠加使用的称呼后缀。例如:曾泽忠→泽+牯+头→泽牯头,黄志兵→兵+崽+头→兵崽头。

4.从名中取出一个字,并重叠,然后加上一个称呼后缀。例如:曾成飞→飞飞+崽→飞飞崽,骆奇秀→奇奇+婆→奇奇婆。

(四)绰号+后缀

绰号是根据人的特征给他另起的非正式名字,大都含有亲昵、憎恶或嘲弄的意味。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绰号,也不是每个绰号后面都可以加上称呼后缀。大体看来,多是含有两个字的绰号,加上称呼后缀,构成一个三音节的称呼。假如某个人眼睛不好使或背有点驼背,人们会据此特征叫他“瞎子”或是“驼子”,并且可在其后加上称呼后缀“拐”,构成“瞎子拐”或“驼子拐”。

另外,在该语言区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还可以在某个行为特征后加上一个称呼后缀。例如称那些到处乞讨的人为“讨吃牯”。这就是由其行为方式“讨吃”,加上称呼后缀“牯”构成的。又如可以在“后生”后面加上“崽”,构成“后生崽”,代指年青的小伙子。但这种结构不能类推,因为有些称呼是约定俗成的,且已固定为一个词汇了。

三、称呼后缀与性别的关系

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性别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不同称呼大致判断其所代表的性别。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一些称呼后缀,也可以折射出相应的文化和人们的社会心理。下面我们简要地就语言区中的一些称呼后缀,如“崽、牯、犤、婆、拐、头、麻拐、斋公等”所指的性别情况进行分析。虽不能穷尽式地叙述所有类型,但也能反映出大致的情况。

(一)“崽”在扬雄的《方言》中解释为:“崽,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指“儿子”的意思,也就是专指男性。后来也常用来指幼小的动物。在语言区中,它既可以用在男性称呼上,也可以用在女性称呼上。例如“武崽(男)、寅妮崽(女)”。而“后生崽”指的就一定是男性,而不是年青的女性。

(二)“牯”本指牯牛,俗称阉割过的公牛,亦泛指牛。在语言区中多泛指雄性动物,如“狗牯、猫牯”分别指公狗和公猫。同时,“牯”也广泛地运用于人名的称呼后缀中,且绝大多数用在男性人名后面,例如“瑶牯、全得牯”。但也有例外,极少数女性人名后也可加“牯”。这可能受到了农村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从而将其称呼男孩的后缀加于女孩名后。

(三)“犤”原意是“矮小短足的牛”。因大多数女性较男性而言,身材矮小一点,故取其本义来代指女性。因此,“犤”多用在女性人名后面,作为女性专用的称呼后缀。例如“有志犤、春姣犤”等。有一些地方所有的女性名后都用“犤”这个称呼后缀。

(四)“婆”多用作对年长女性的称呼,在语言区中有“多婆(外婆)”“姐婆(姐姐)”等。此外还可以用来指某种职业的女性,如“媒婆”“仙婆(以算命、驱鬼为职业的女人)”等。但当“婆”用作称呼后缀时,一般用在男性人名后面,而不是用在女性人名后面。例如“永忠婆(男)、奇奇婆(男)”。

(五)“拐”本指拐杖,后又有“拐骗”之意。在方言区中人们通常称骗子为“拐子”,因此,人们也取此意,加在人名后用作称呼后缀。“拐”往往只用在男性人名后面,不用在女性人名后面,否则就是对女性的一种侮辱。如“有亮拐、成得拐”等都是对男性的称呼。

(六)“头,首也。”本义为“脑袋”,是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作词缀,如“拳头”“石头”“手指头”等等,而且作后缀时都读作轻声。但当“头”在语言区中用作称呼后缀时,都读本音,且多用在男性人名后。

(七)除了以上我们所叙述的单字称呼后缀外,该语言区中还有许多包含有两个字的称呼后缀。总的来说有两种情况:

1.本身是一个后缀,但包含两个字。如“麻拐(指青蛙)”“斋公(指和尚)”“狗婆”等。这些后缀只能用在男性人名后面。

2.由两个字叠加形成的后缀。仅以以上几个单字后缀为例,就可以组合成“牯崽”“崽牯”“牯头”“崽头”“崽婆”等,其所表示的性别由最后的那个后缀决定。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称呼后缀我们可以看出,先民认为人类和大自然是不分彼此、物我一体的,都是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正如文中所提到的称呼后缀,它们多是表示动物的词,而将其用作了人名后缀。古人还认为万物是由阴阳组成的,对人的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性别的差异,如对人名的称呼后缀有的只能用于女性,有的则只能用于男性。

四、结语

汉语中的称呼语是非常活跃的语言现象之一,尤其是在各个方言区中更是形形色色、颇具趣味。本文从永州市南部语言区中人们的称呼实际出发,重点讨论了“称呼+后缀”的结构和形成机制,指明了姓名和其称呼后缀的不同搭配方式。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通过探讨各个称呼后缀与姓名结合所表现出的性别可以看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阴阳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当地人的生活中。各个不同的称呼后缀也体现了它们在当地语言中各自的语用价值,为我们进一步全面了解本地区的语言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丁崇明.姓名/名+亲属称谓[J].汉语学习,2000,(1).

[4]吴晓君.“姓+称呼语”一类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5]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6]黄秀升.马山客家话名词常用后缀的对应关系[J].新西部(下半月刊),2007,(6).

[7]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曾超文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