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生历史学习方法

2009-05-19 03:48陈红梅
当代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性师生

陈红梅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已转变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更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我区三年多的课改实验,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的实践活动,使历史课堂逐步由沉寂走向活跃。我作为一线教师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在三年多的探索中,把“小讨论”引入历史课堂,“小讨论”不仅激活了“大课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还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现就我的一点课改经验与同仁们共享。

(1)“小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在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生生、师生间互动交流,还能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践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宽松的课堂讨论方式,同学们没有顾虑,胆子大、思路活。通过讨论同学间能互相启发、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可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且为了在同龄的伙伴中崭露头角,同学们往往会提前预习,为其感兴趣的话题查资料并准备发言稿。这大大改变了原来历史课教学中,同学们被动、单纯地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中来获取历史知识的局限,既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力,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而且同学间交流的过程使原本空洞抽象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师的一人讲解变成同学们的主动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过程,使课堂因讨论而显得生机盎然。

当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出来后,同学间这种学习方式更成为了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讨论中碰撞,期间所产生的灵感和火花又会激发教师的思路,从而使师生间产生双向的愉悦交流,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激励师生共同去探索、创新,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2)增加“小讨论”的趣味性和现实性,把现实中的重大事件作为讨论话题引入课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达到历史与现实、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前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才是健康美好的人性?如何让最美好的人性长久绽放?

例如: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后,不幸传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笔者把这一突发的重大事件作为切入口,展开一堂讨论课。讨论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学们,什么是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本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请你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及军民的感人表现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教室里先是片刻的沉寂,接着就沸腾起来。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并最终达成共识——我们的政府和领导人,面对突发灾难的快速反应且跋山涉水亲自到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的行动中都无不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理念;成千上万的救援者和志愿,慷慨解囊,踊跃献血、捐物,并亲自赶赴受灾最严重地区的行动;地震灾区群众,处乱不惊所表现出来的坚忍、勇气、理性等等都是瞬间爆发出的人性光辉!人与人之间的关注、同情、友爱、互助……这是人性中尊贵高尚品质的最美绽放!

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生命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而现今健康、美好的人性依然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精神目标。

笔者开这节讨论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关心时事的积极态度,以及对人性的积极思考。我认为学生们只有从历史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史实的探寻中,真正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欢笑,只有通过在历史学习中的主动参与,真诚地融入其间才能体验、领略到学习历史的独特功效;只有当学习历史成为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的阐释时,知识才会与炙烈的青春相结合,才会化为高涨的学习热情。

课堂小组讨论、课间休息好友间的讨论、课后友邻班级同学间讨论等等形式多样的讨论成为同学们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方式;讨论也成为同学交往、师生交流的一种形式。小讨论既锻炼了同学们雄辩的口才,也发展了同学们的个性,“小讨论”激活了“大课堂”。

笔者坚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传统学法和教法的扬弃中师生们都会迅速地成长起来。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性师生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学习”反人性吗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