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引是门绝佳的艺术 等

2009-05-21 10:09名等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年糕小家伙童谣

佚 名等

中国古典爱情里,勇敢的千金小姐遇到心仪的公子,低头含笑,娇羞着扔下香帕,让心有灵犀的那个穷书生去捡。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这也应该是最为冰雪聪明的早期勾引,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两性社会就是一个勾引与被勾引的社会。现代部分中国女性,豪放一族秉承着“追求爱情不排队”的宗旨,呼着“我喜欢,我选择”的口号,任意抢别人的男友甚至老公。不过。这毕竟不是太受男士欢迎的。勾引是一门艺术,在原生态国产男人心中还是会害怕女性太主动。鉴于男人们还没有足够心理准备应战豪放新女性的情况下,已先行觉醒的现代女性在追求爱情时,技巧性地用兵布阵采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攻略战术,不主动进攻或明示,最后点破主题的那句关键语却由男方说出来才是最为智慧的勾引。概括地说。就是女方负责勾引,男方负责进攻。而潜台词就是“两个陌生男女相爱了,只有一个知道这不是巧合”。

如此演绎勾引二字,需要智慧。只有时刻准备迎接爱情,才会有一见钟情的事情发生。这也是产生爱情最生动最浪漫的方式。或许是算计了爱情,只不过伎俩很有女人味,方法更有的放矢,心态更健康开放。主动勾引,然后看男人表演,最后由自己评估选择,不用一兵一卒,收获独一无二的爱情。

而淑女也应有“辣椒味”。仿佛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在褒扬女性的含蓄。可是隐忍温顺的女子常常善无善报,沦为人生的失败者。在职场上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感情上更是由于裹足不前被人横刀夺爱。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育的误导。一些国外心理指导方面的书,特别是德国女作家乌尔哈特写的《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及其姊妹卷《每天变坏一点点》,使人豁然发现以往生活中的种种不以为病的误区。

童谣的缺失

兔豆儿

小时候,经常会跟着长辈们念一些童谣。

最常见的莫过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点,盐蘸蘸少吃点,酱油蘸蘸没吃头。”

如果生长在江南一带,还会念些“哭作猫,呀呀猫,两只黄狗来抬轿。”(呀呀是指哭的声音)又或者念些“爬得低,掼落来变田鸡;爬得高,掼落来变年糕。”这个是用来劝导孩子不要爬高落低的,摔了可就闯祸了。

现在,这些童谣很少听小孩子念起了。

在我那个年代,孩子们稍大些了,便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最次也是“蓝蓝的天空云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

昨天,可可和小雨儿都在家里,两个小家伙很久不见相互间有些陌生。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聊天,两个小人儿在一块儿玩耍,这时只听见可可嘴里嘟囔着:“怎么还没来?怎么还没来?”

正在疑惑间。小鱼儿倒是接上了:“恭喜恭喜,你有喜了!”

“坏死了,坏死了,小喜鹊!”可可从容不迫地接下去。

再接下来的,可真是让大家瞠目结舌了。两个小家伙居然齐声唱道:那一夜,你没有拒绝我,那一夜,你伤害了我。

这是电视上以动画形式为某医院做的人流广告。

童谣在电视普及的今天,反倒被五花八门的广告打得落花流水。过年时,四五个小家伙一齐扭着腰大唱:今年过年不收礼……

童谣离现实越来越远,不可能再要求现在的孩子念唱那些:八月十五月儿圆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

恐怕打月饼一词,她们都会废半天劲才能明白,为什么是打而非做。或许还得解释为什么不是去商场买月饼而是自己做月饼。

童谣的缺失,也是一种文化的缺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出现,可是偏偏很少出现儿童作家。为孩子们写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罕的事情。成年的人们都急于想表达自我,无法静下心来为孩子们编织美好的童话,因为,童话离现实生活实在是太远了,成年人早已将它遗忘。

猜你喜欢
年糕小家伙童谣
年糕
打年糕
童谣里的童年
住在北极的小家伙们等
快乐童谣
卷着尾巴的小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