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

2009-05-21 08:55张中行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09年12期
关键词:糖瓜供品家谱

许多老年人常说,当年盼过节,现在怕过节。怕,显然是不愿意老之将至,尤其老之已至。且说当年,盼,是因为爱热闹,爱百日之张以后的那个一日之弛,还有是可以开斋,吃点肚子欢迎的。幼年在家乡那时候,生活单调,又离老很远,所以就特别愿意过节。愿意是其中有乐,可惜是时乎时乎不再来,现在只能凭借可怜的点点记忆温习一下了。

最隆重的是年节,今曰春节,差不多是由进腊月起,一直延续到正月过二十。腊月的第一个小节,是初八的早晨吃腊八粥。粥用各种米、各种豆加枣煮成,虽然远没有北京旗下人那样丰盛、精致,由我们农村的孩子看,就是小改善了。腊月下旬二十三日还有个小节,祭灶。这一天下午,要用黍秸做成小车小马,晚上在堂屋灶台上设供品,记得有一碗清水,旁有一碟糖瓜(圆形的大麦糖),拈香祭祷后,灶王像,连同车马,拿到院内烧掉。据说这样一烧,灶王老爷就飞升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了。所报一定是家里的好事,因为吃了糖瓜,嘴必甜。也许是防备万一吧,灶王像旁还贴有联语,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批是“好话多说”。

转为说自己,腊月十五小学放假之后,年前的准备只是集日到镇上买年画和鞭炮。家里给钱不多,要算计,买如意的,量不大而全面。年画都是杨柳青产的,大多是连生贵子、喜庆有馀之类,我不喜欢。我喜欢看风景画和故事画,因为可以引起并容纳遐思。卖鞭炮,市上有很多摊贩,要选择物美价公道的。种类多,记得只买小鞭、麻雷子、灯花、黄烟;不买二踢脚和起花,因为那是大人放的。

一切准备停当,单等过年这一天。这一天又是集日,还要到镇上看看。转一圈赶紧回来,贴对子,包括各屋贴吉语条,大门上贴门神,灶上贴灶王像,门楣上贴多福钱等。中午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饭后还有些零碎事,如有家谱,要找出来挂上,以便晚上祭祀;院里要撒上芝麻秸,以便踩碎(谐音“岁”);准备好灯笼、蜡烛,入夜点;等等。

我们男孩子是急着盼黑天,以便提着灯笼,成群结队,沿街去放鞭炮。晚上还有饭,仍是细粮,有肉,我们不想吃,因为心早已飞到街上。好容易黑了天,我们村西部的男孩子,三三五五聚在一起,都是一只手提个纸糊灯笼,另一只手拿个一头点燃的粗长香,慢慢往村东部走,走几步,由怀里掏出个鞭炮,点着了,听爆破声,或看喷出的火花。街上隔不远拉一条横绳,也挂着几个灯笼,于是通常昏暗的街头就成为灯光闪闪的世界,再加上远近繁密的鞭炮声,像是在告诉人,真是过年了。小孩子不知道,也不问过年有什么意义,只是觉得兴奋,简直希望这样的热闹绵延下去。终于离午夜不很远了,妇女已经包完饺子,家谱前早已摆了供品,点了香,要开始行礼,即为长辈拜年。礼毕,煮饺子吃。吃完饺子就要入睡,因为清晨还要早起,村里拜年。

过年近于尾声了,可是事还不少。事有有定规的,是拜年,有无定规的,是看会。往亲戚家拜年,是男性的事。老少分工,老的在家里待人来拜,我们年轻的到应拜的各家去拜。都是背点心一包,步行,入门,问好,饭前磕头,大吃,还可得一些压岁钱。再说看会,其时,镇、户口较多的村,差不多都有会。会有多种,如中幡、高跷、小车、跑驴、少林,等等。会有娱乐的性质,更多的是比赛的性质。办法是聚合兼交换,事前商定,某一天都到某一村去,排好次序,沿街走,在各家门前表演。户主要在门外置桌,上摆茶点招待。表演时,本家眷属在桌后看,其他赶热闹的人围在场外看。镇地位高,通常是占正月十五,即元宵节的正日子。街巷多,会多,总要由傍晚闹到近黎明,最后在镇中心广场放烟火。烟火看完,年事已毕,纵使舍不得,也要“收其放心”,准备上学,继续念书了。

(选自张中行《流年碎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有删节,题目为编者加)

猜你喜欢
糖瓜供品家谱
“糖瓜”粘住你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买糖瓜喽
甜甜黏黏又一年
蜡制供品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
麻生向靖国神社献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