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贫困生研究的审视与探新

2009-05-22 06:33
消费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研究

尚 久

[摘 要]目前,高校贫困生研究对还局限于群体水平的描述,凸显了高校贫困生研究的偏狭和缺乏深度。重新解读与界定贫困的内涵,积极开展个体水平的分析研究,既是高校贫困生研究的未来取向,也是提高高校贫困生援助成效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贫困 研究 大学生

笔者以为:现行的高校贫困生援助未能有效促进高校贫困生的成长,其直接原因在于现行的高校贫困生援助策略的简单和单调;而高校贫困生援助策略的简单和单调,又源于高校贫困生援助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理论的缺乏根源于高校贫困生研究的偏狭和缺乏深度,未能揭示贫困影响大学生的内在机制。基于此,本文审视了当前的高校贫困生研究,并积极探求高校贫困生研究的未来取向。

一、高校贫困生研究审视

(一)范畴与成果

心理学视角的高校贫困生研究涵盖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个性特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等范畴,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贫困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与非高校贫困生相比,高校贫困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且心理健康水平低,具体表现为兴奋性、幻想性明显偏低,而紧张性上明显偏高;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大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自责、幻想、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以及自我价值感低,自卑、敏感、抑郁与孤僻等,甚至存在性格和心理扭曲。

同时,研究表明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当前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也有贫困生自身主观的原因。因此,要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既要给予经济援助,更要重视非物质援助如思想和心理健康上的引导与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视角的高校贫困生研究取得的成果,对高校贫困生援助尤其是非物质援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高等学校教育引导高校贫困生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1.研究视角偏狭

界定贫困即回答何谓贫困以及确立度量贫困的标准。这也是贫困研究和高校贫困生研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贫困,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缺吃少穿,生活不富有。这只是对贫困的常识性理解,与贫困的科学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实际上贫困的内涵是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贫困的界定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综观当前的高校贫困生研究,绝大多数高校贫困生研究都将贫困界定为物质生活的匮乏,通常参照“贫困线”或“社会公认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准”,以大学生的月均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度量贫困的标准,将月均生活费在ⅹⅹ元以下的学生认定为贫困生,月均生活费在ⅹⅹ元以下的学生认定为特困生。只是在不同的研究中,考虑到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的差异,月均生活费的具体数额有一定差别。由此可见,在当前的高校贫困生研究中,贫困是一个内涵单纯,标准单一、客观的概念。但这恰恰凸现出高校贫困生研究的偏狭:既遮蔽了贫困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背离了贫困的内涵不断拓宽的趋势,又不能解释贫困现象的动态性与复杂性,更难以指导高校贫困生的援助工作。譬如,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刚持平于甚至低于贫困的客观标准但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贫困”且较少受“客观的贫困”影响(即较低的生活消费水平并不影响、干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相反,一些大学生的生活已明显超过贫困的客观标准,但他们却觉得自己“贫困”;尽管生活消费水平并不低,他们却饱受“主观的贫困”的影响与折磨。

2.研究缺乏深度

当前的高校贫困生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思路还是局限于群体水平描述研究:先以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水平为标准,将大学生分为高校贫困生和非高校贫困生两个群体,通过调查、测量,进行群体水平的统计分析或相互比较,以描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或揭示高校贫困生与非高校贫困生的差异;然后,在群体水平上探讨分析其成因或主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这种群体水平描述研究却难以回答以下问题:一是在众多的社会群体中,同样遭遇贫困,为什么贫困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二是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同样面临贫困的境遇,贫困对个体的影响,无论是影响的强度,还是影响的性质,为何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如果高校贫困生研究不能回答与解决上述问题,就难以确立可有效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援助体系与援助策略,高校贫困生援助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可见,目前的高校贫困生研究,拘泥于群体水平的描述,既没有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又忽视了高校贫困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揭示贫困影响大学生的内在心理社会机制,研究深度的缺乏非常明显。

二、高校贫困生研究的未来取向

重新解读贫困,全面把握贫困的内涵,积极开展个体水平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贫困影响个体的内在心理社会机制,应成为今后高校贫困生研究的基本取向。

重新解读贫困的内涵,包含着不可或缺的两方面,一是回答“贫困是什么”,确立度量贫困的维度与相应标准;二是回答“贫困意味着什么”,把握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

贫困是什么,虽暂无共识,但其基本内核是匮乏却无异议。贫困的基本内核是匮乏,而匮乏源于对需求的审视。没有需求,无所谓贫困;而没有审视,同样不知道贫困。需求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别,对需求的审视自然蕴涵着丰富的主观因素,从这一角度看,贫困受个体主观期待的制约,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因而在贫困研究中,我们既要着力探讨多数人认可或社会公认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合理判定资源匮乏状态及认定贫困;又要将贫困作为个体对资源匮乏状态的承载,关注个体的感受。

贫困意味着什么,即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是目前的贫困研究包括高校贫困生研究的盲点。事实上,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是贫困影响个体的重要因素。积极开展个体水平的分析研究,揭示贫困影响个体的内在心理社会机制,是发挥高校贫困生研究对高校贫困生援助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高校贫困生援助成效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审视高校贫困生研究,旨在通过揭示与分析高校贫困生研究存在的问题,揭示贫困影响个体的内在机制及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为确立可有效促进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援助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并最终建立高效的高校贫困生援助体系: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充分发挥非物质援助如教育引导、能力培训的作用,通过非物质援助,发掘高校贫困生的潜能,帮助高校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勇于面对贫困,并最终超越贫困。

参考文献

[1]李晓东,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2]郑敏燕,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J]中国青少年研究, 2004,(3): 69

[3]孙永明,钱秋源,高校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5)

[4]龙晓东等,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5]吴亚玲,李笑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 (19)

[6]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2)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