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合作“误区”才能顺利合作

2009-05-22 09:22黄东汉
江西教育B 2009年5期
关键词:分工合作分工误区

黄东汉

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仍不断地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甚至步入了“误区”,只有从误区中走出,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一是要步出分工过细、舍简求繁的误区。例如,一年级统计“最喜欢的水果”教学。教师通过创设动物购物情景,为学生的分工合作作出了过细的安排,并口述了分工安排的任务:请每组的1号学生拿出桌上的水果筐,让组内每个同学选一样最喜欢吃的水果;2号学生负责“分一分”;3号学生负责“排一排”;4号学生负责“数一数”;5号学生负责“填一填”,并作汇报。显然,教师的设计目的是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但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于刚刚上学两个多月的学生来说,细化的分工,舍简求繁并非好事,对“提示复杂”的分工合作要求,学生听不明白,而且很快就会遗忘。结果,在8个小组的汇报中,出现4个小组的统计人数与小组实际人数不符合的现象,合作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明确分工合作的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分工合作建立在学生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基础上,这样的分工合作才是行得通的,才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是要步出设置套路、抑制思维的误区。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3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一是请拿出三张大小相同的纸,分别折出1/4、2/8、4/16,并将它们涂上不同的颜色。二是认真观察比较,并将结果添入○里:1/4○2/8○4/16。三是小组讨论,这三个分数______变了,____不变。各学习小组经过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回答,结果表述完全一样。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上述小组合作探索,事先设定了“套路”,是无需经过讨论便一目了然的“形式合作”。学生似乎都在积极参加,然而,是否有探索性?是否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答案是否定的。小组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感觉,体验数学探索带来的乐趣;应围绕知识发生的原始情景中产生的问题来进行合作学习,设置的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并具有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能够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教师预期的所谓“正确答案”。另外,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设计,通过合作会得出独特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方法的真问题。(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集英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猜你喜欢
分工合作分工误区
小龙虾历险记之夜幕下的晚餐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