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索

2009-05-25 09:01李明昌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维度新课程

李明昌

目前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中物理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应体现物理学自身以及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更好地贯彻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和探索。

一、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充分体现新课标主旨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目标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活动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等纳入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依据。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居多,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高投入,低效率。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基本做法如下:

1.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包办一切,提问、总结、练习、甚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教师也不等学生回答,或是学生刚想回答,教师一下子把最好的答案回答出来了。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给学生头脑的一种“灌输”,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当然也就没什么自主探究可言了,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待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哪怕提的问题不科学,回答错了,教师也要加以肯定,给予鼓励性的点评。

2.生生互动。以前我们经常提倡的“师生互动”,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解答,教师没能真正放开手让学生去探究。在师生互动中,更多的时候会给人一种错觉,那些参与的学生大都是成绩优秀的,这种效应往往让那些后进生更加失去主动性和学习信心。于是,越来越多的后进生不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后造成两极分化。在新课标要求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一个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充分地去表演发挥。这样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供良好的平台。为落实此目标,笔者在课堂上尝试做到“五还”,即把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五权还给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3.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主宰者,教师应将这个观点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一些传统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学方法改变了,才能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就会变得爱学习了。

实践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是新课改下新的教学方法占领课堂这个传授知识主阵地的重要渠道和措施,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紧张的思维中去体验、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三、发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改下的教材观,其内涵不仅包括传统的教材及课本,也包括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素材资源,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要搞好这个资源,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的教材观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决不能死搬硬套。教师不能再缠绵于教材知识的微观结构中,而应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中的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景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尽量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和“社会化”,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周边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总之,作为课改的实践者,教师肩负着课改的重任,有义务在课改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主动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尽可能早地摆脱应试教育对教师的束缚,认真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真正用新的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把课改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维度新课程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