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

2009-05-25 09:01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例题美的

吴 菊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科教兴国,育人为本,决定了教师培养创新一代的无可推卸的重任。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在策略方法上,应注重引导、点拨、启迪智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心理学上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追求、探索。我们知道:相当部分的数学知识,理论性及系统性强,概念、法则、定理、推论等往往比较抽象,有些公式颇为枯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务必要逐步培养,持之以恒。

1.以疑激趣。教学中,如果能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情境,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在黑板上写出“3、30、300”三个数,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有兴趣:“300总比30和3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笔者又深入一步问到:“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最后笔者接着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用数学美感染学生。美能使人产生愉悦,产生欲望和激情,给人树立为之奋斗的目标。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它体现在具有数学倾向的美的因素、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方法等各个方面。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的美,以美启真,以美添趣。引导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在美中陶冶心灵、增睿智、壮豪情、促发展。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求知欲一次一次地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活。

如教“圆的认识”时,笔者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再逐个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究活动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笔者用“圆满”一词总结全课,以鼓励成功,增加美感。

二、联系生活学数学

数学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的,同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需要借助数学的工具来解决。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切,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年、月、日”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爱读的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引入;也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笨笨熊,今年满12岁,可只过了3个生日,真倒霉,你能猜出我是哪天出生的吗?”设置悬念引入。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蕴藏在日常生活中,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

2.凭借生活,产生例题。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如“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①抓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产生例题。如“信天翁是一种善于飞翔的海鸟,每天能飞行420千米,3天可以飞行多少千米?”②抓住学生喜爱的游戏,如现场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等,产生例题。再如“时、分的认识”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票据——电影票、汽车票、商业零售发票、银行存款单等,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根据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播出时间以及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将其编成例题让学生解答。这样从生活中产生的例题,学生感到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也就油然而生。

三、合作交流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陶行知认为:“小孩最好的老师是前进的小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一个人同时也在教育别人时,他自己才能更好地受到教育。”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是静坐听讲,二是独立练习,没有教师的允许,不能“乱说乱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只能“单干”。这是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缺陷问题之一。

活动教学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尽可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条教学原则。事实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许多优越性,并能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例题美的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