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习作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

2009-05-25 09:01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评语习作作文

蔡 斌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批改的主动权应属于学生本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只关注几句评语和等级,评语如不讲求技巧,不是平等沟通,等级过低,学生往往心灰意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其次,有的教师把个人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禁锢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写出的文章便成了雷同作文。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逐步萎缩,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要落实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扬民主,变教师一人“改”为学生全员“改”,变教师的说教为学生的感悟,变教师一人“评”为学生群言“评”。让学生在练中改、改中悟、悟中评。这就要求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评改的指导,使学生评有依据,改有方法。以作文评改能力梯级发展为序,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师生合作,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所以,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作文不厌百回改的习惯,并以激发其内心需求的欲望为出发点,重视培养他们评改习作的兴趣。

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评改的意义,激发评改作文的兴趣,调动自改的积极性。即,教师向学生介绍名家改作的典型事例,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苏小妹的“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的“扶”、“失”二字,这些诗句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都是因为诗人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身边的榜样,如某班学生由于认真评改而提高写作水平的事例;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习作的原稿和修改稿,使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好作文是一次又一次地改出来的。这样从理性与感性上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评改习作的能动性。

其次,从导评作文中学会评改习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修改符号,规范使用删、增、调、换等的修改符号,从“主旨、内容、选材、语言、结构、文面、创意”七个方面入手进行评改。)唤醒学生评改作文的欲望。在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选取典型作文让习作者上讲台朗读,要求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根据写作要求准备发表批改建议,读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此时,“批改者”与“习作者”同堂而论,往往作者在虚心接受“批改者”批评的同时,又能据理力争,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点评课上得兴趣盎然。此时,教师根据训练要求,从深层的作文技巧上加以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与消化。例如,某个句子不通顺,应该怎样改;某部分内容写得不具体,如果再加入哪些描写就完美了,如何做到典型材料的创新……从而总结出作文修改的要求,为学生进行作文修改奠定了基础。教师这样与学生水乳交融的活动唤起了孩子们的习作欲望,师生互换角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修改的方法,提高修改的能力。另外,这一环节还有利于将“评”的过程中感悟到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自主修改习作中去,有了师生互动的批改经验,学生修改习作的自信度也大为提高,在修改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二、生生互改,培养能力

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自己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初稿往往破绽百出,若让教师批改,一定是满篇红色,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在教师批改前,小组一起讨论交流评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即教师把评改权移交给大部分学生。当然,这决不能放任自流,应根据师生合作时总结的方法进行评。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老师应帮助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并及时为他们解难,或启发,或引导,或点拨。

首先,成立“小老师”作文评改小组,即初期先培养一批小老师评改全班的习作。让小老师使用常用修改符号,规范使用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从“主旨(中心)、内容、选材、语言、结构、文面、创意”七个方面入手进行评改。①主旨:主旨是文章的中心,要求中心明确,观点前后一致。②内容:要求具体,紧扣中心,能自圆其说,信息和细节与主题有关。也就是说所写文章切不可空洞,应全面、完整,既要有“面”,又要有“点”,点面结合;杜绝虚假的内容。③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等。④语言:要求简洁得体,符合儿童特点,句子富有变化,运用想象和联想,表达方式恰当。⑤结构:要求有头有尾,条理清晰,有逻辑顺序。⑥文面:要求整洁端正,行款合乎规范,标点符号正确,不写错别字。⑦创意:要求感情真实,有自己的体验和独立见解,有个性特征,表达有创意。 还要教小老师学会旁批、眉批,并运用说明、评述、友情提醒等方法来点评作文。 引导小老师注意评改习作时要做到:一是精批点评,多就少改,批语要精当,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二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般学生的作文,其优点和缺点总是表现在多方面的,而每次批改需有重点,不需全面开花(教师在这方面要做提醒),如可以是结构的安排,可以是记叙的顺序,也可以是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三是因文指导,有的放矢。总之,让小老师明白,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差的作文可以“改重于批”,尽量保留作文中主要内容;好的作文可以“批重于改”,用热情的语言指出写出好的地方,扬其所长。其次,按写作水平高低或位置情况成立作文批改小组,把小老师分到各批改小组中担任小组长作为中心发言人,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叉批改。然后每组选出1~2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荐,并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改意见。

同学们亲历了作文评改的全过程,别人的经验和不足就成了他们写作文的宝贵财富。变教师的精批细改为学生的自主评改,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由“教师的自我表现”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表现”。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生生互动式评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避免全班讨论头绪太多、太繁杂、效率太低的弊端,又避免独自修改犹豫不决、信心度不高的缺点,而且小组批改时间短、效率高。

三、教师评语,增强信心

教师应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是保护学生学习激情的良方,是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自信心的密码。特别是那些习作基础差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习作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个句子,甚至某一个词语用得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才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才会产生不断获得这种喜悦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应该富于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激情。

1.评语应该具有个性化。评改要避免众口一词,要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要评改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语言。如:①“他抬腿一脚,‘叭的一声,乒乓球气绝身亡”(评语:活用词语,形象生动);②“哈!你真行,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哈……”(评语:引用俗语,语言幽默);③“狂风不甘落后,没等雷声喘口气,就乒乒乓乓地擂响我家的窗子。雨,飘飘扬扬地从天上赶来凑热闹”(评语:拟人化景物描写,充满童趣);④“我特别喜欢睡刚刚晒过太阳的被子,因为那里面有着太阳的味道”(评语:富有创新,感受真切)。这些语言极富个性与灵气。教师的评语,应努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能在习作中得到运用,以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评语应该富有激励性。正如教育家赞可夫说过的:“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渴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表扬。本班一位学生在“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写到:“蔡老师,请您在我的作文点评时多写上‘你的作文进步了等评语,好吗?我真的很希望得到你的肯定。”之后,笔者总是寻找其作文中的优点以肯定性的评语来激励她,如“这个词用得贴切”,“这句话写得真精彩”,“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的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瞬间,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太棒了!你的文章越来越让人赏心悦目,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3.评语应该符合启发性原则。学生的作文中难免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如果老师使用“语句不通”“选材不当”“错别字太多”等武断性评语,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习作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问题,老师们在学生的习作评语中,应注意多用富有启发性的评语和商量的语气使学生边看评语边与老师交“朋友”。如“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要是换了我,我就会把这段话改为……”这样,学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4.评语应该具有人文性。一个贴心的称呼,会改变一个人的兴趣。如“小家伙……”“朋友,让我友情提醒你……”“小玉喆,不善言语的你,居然有一双如此灵巧的小手,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更精彩的是你丰富的想象力让老师惊叹……”

5.评语应该具有共勉性。共勉性语言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平等与和谐,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学生便送他“与人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对于粗心、丢三落四的学生就送他“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作文中不善于选材的学生就送他“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是最美丽的眼睛,你认为呢?让我们一起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吧!”。

评改作文除了以上所说的一些基本方法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评改方法的丰富多彩,常评常新,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学习。

实践证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之间进行小老师引路、小组讨论评改、自主性修改,这比教师一人批改效果要好得多,不但增强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而且能高效提高写作能力。一句话,教师重批,学生重改,师生合作,把批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老师从评改学生作文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主体的劳动,使每个学生学有所练,练有所得,让每个学生在修改作文能力方面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猜你喜欢
评语习作作文
正中要害的评语
教师评语
十二星座老师写评语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