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田园嬉戏童诗创作教学新思维:以“陌生化”策略“引流”童趣

2009-06-02 05:21朱国忠
中国教师 2009年21期
关键词:苇叶童诗宝剑

朱国忠

童诗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浓郁的儿童情趣。一首好的童诗要好看、好听,更要好玩。而要写得好玩,是很难的。可以说,指导学生写儿童诗最大的困难就是写出童趣来。童趣自然应从他们心中的感受之泉中涌出,但是高品质的童趣是对儿童真切感受的一种提纯:独特想法的合理夸张,世界镜像的适度偏离。从这个意义上说,童诗意趣的浓郁,来源于儿童从自身感受出发对其所处的生活与自然做出符合儿童文学思维的陌生化处理。

“陌生化”是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什克罗夫斯基对陌生化的解释是:“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世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世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就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描绘物品就像第一次看见这物品,描绘事件就像这事件是第一次发生,使熟悉的物品和事件也变得似乎陌生了。

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语言是文学语言的直接来源,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一种升华。但日常语言用于生活中的实用交际,重视的是说话的内容,实现的是沟通功能;文学语言的内容却不及形式重要,因为表达本身就是目的。例如,诗歌语言,就要人为地使读者阅读诗的接受过程受到阻碍,增加其接受的难度,延长接受的时间,于是,诗人常常诉诸语言的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一句话,进行变形或陌生化处理。这就是文学语言的诗学功能。毕竟,“文以罕睹为异,辞以不常为美”。

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把本事进行创造性变形,就会呈现出陌生的面貌。从儿童的思维出发,将本物变形,新奇感就越强。对事物做出符合儿童心理的夸张、变换、童话处理乃至引入梦幻、荒诞的元素,儿童诗所含的儿童情趣的浓度就会越高。

那么,在小学生创作童诗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创作田园童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哪些陌生化的符合儿童思维心理的策略来酿造、提纯童诗的意趣呢?

1事件转化法——将景物“事件化”以孕动趣

儿童喜欢活动和游戏。蒙台梭利也指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的确,儿童喜欢一种动的综合表现方式——嬉乐、音乐、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儿童是把自然与自我、语言与嬉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他们通过一种“一体化的感受”,将诗歌作为既听又看,又引起身体反应,同时又理解、尊重的一种东西,并用这种方式来体验世界。因此,童诗天然地需要一种“交互律动学”。

在童诗孕趣阶段,我们必须让儿童与自然互动,化静为动,产生童诗情节。现实的经验证实,天然的童趣总在蕴含在事件中。单纯写事物总不如写事件有趣。贺宜就曾经说:“我曾经问过一些小读者喜欢怎样的儿童诗,他们的回答,无例外都喜欢叙事的,有情节、有故事而又充满激情的诗。原因在于叙事诗较之单纯的抒情更有利于出形象。”对于儿童而言,事件大于事物,他们喜欢情节、故事、形象与嬉游的,就是因为其中包含儿童渴望的情趣。因此,当我们引导儿童与自然的事物产生互动,与自然物嬉戏的时候,就会生产出许多乐趣的酒花,酿造出高纯度的童趣来。

我指导学生创作并发表在《七彩语文》上的童诗《绿苇宝剑》,就是运用事件转化法指导的。

五月的时候,我带着五年级的学生走进苇海。他们望着一碧千里的苇海,除了感到翠绿壮美之外,找不到别的什么感觉。童趣和诗味都没有酵母。我想起“动趣”这个词——让学生和苇海互动起来,让学生和苇叶嬉戏起来,这情趣不就来了吗?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苇叶的外形,许多同学觉得苇叶好像一把绿色的宝剑。

然后,我就引入一个任务驱动:“前几天,我从苇海边走过,看到一个小男孩,紧紧拽着妈妈的手,哭着闹着要买宝剑。我看了干着急,帮不上忙。你能用苇叶把小弟弟逗乐吗?你会怎么做?怎么说?”

有的学生说:“小弟弟,看,这苇叶就是宝剑,拿去玩儿吧。”

有的学生说:“小弟弟,芦苇是大自然制造的宝剑,你可以从苇海里任意挑选啊!”

还有的学生说:“我连忙摘了一片绿苇叶,/飞向小弟弟。/别哭了,/你看,/苇海里,/宝剑成千上万。”

眼看事物转化为事件,一个喜剧,我趁热打铁,把童趣的温度再往上拉升一些。于是,我故意说:“这不明明是苇叶吗?小弟弟会相信吗?你会如何进一步推销绿苇宝剑呢?”

大伙儿讨论之后,就推销词达成共识:“这宝剑绿绿的,软软的,还香香的呢!”颇有儿童情趣了。但我并不满足,最后再来一把火。我说:“你用苇叶逗小弟弟,也许会激发起他对绿苇剑的兴趣。他会天真地提出什么要求来呢?”

“叫我帮他多摘些绿苇宝剑。”“一起玩宝剑。”“比剑!”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

一切水到渠成,轻松整理一番,就有了下面这首充满童趣的诗《绿苇宝剑》:

绿苇宝剑

我从苇海边走过,看到一个小男孩,紧紧拽着妈妈的手,哭着闹着要买宝剑。我连忙摘了一片绿苇叶

飞向小弟弟

“别哭了。

你看,

苇海里,

宝剑成千上万。”

小弟弟瞪大了眼睛,

破涕为笑

这宝剑

绿绿的,

软软的,

还香香的呢!

“来来来,

我要和你比剑。

当心,宝剑!

要刺到你了!”

下面的这首诗《武功》,也是让小学生们用苇叶互相嬉戏,才酝酿出高度的诗趣诗味来的:

武功

我举起长矛刺中了小明,

小明乐呵呵;

小明握着宝剑刺中了我,

我乐呵呵。

我用的是绿苇宝剑,

小明用的是绿苇长矛。

2投注幻想法——将情景“魔幻化”以孕幻趣

童诗是心灵王国的游戏,那儿无法确定界限或形状或权限。童诗最重要的是内容有情趣,也就是周作人“涉想成趣”之趣。趣味看似简单,但在深层心理学层面上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意味深长。儿童的趣味来自深层的精神世界。

童年是幻想的季节,是被“魔法统治”的岁月。正如巴拉什所言:“最难以抗拒的兴趣来自梦幻,而非出于算计,这种兴趣具有极大的虚构传奇性。”跃动的形象,绚丽的色彩,铿锵的旋律才会吸引孩子。小学生完全可以顺着童年的狂想野性,尽情地幻想,甚至可以假戏真做,“白日做梦”。梦想,正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梦想给了儿童诗意,梦想给了儿童自由。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活跃的想象,形成为儿童所

乐于接受的形象性,儿童诗的想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因此,我们可以带领小学生乘坐幻想飞船“远离”生活的地球,演绎魔法变身,变幻动漫嬉戏,甚至假戏真做,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成为一种特殊的奇特的意料之外的事物,从而达到一种间离的奇异效果——孕育出生活奇趣,童诗妙趣。儿童式幻想中的嬉戏总能孵化出高浓度的童趣和诗味来的。

投注幻想元素,实际上就是在调用童话手段、童化手法。童化手法的通核便是幻想,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用这种最儿童化的手法去描绘儿童生活,抒发儿童感受;对儿童生活感兴趣,对儿童问题很关心,对儿童情思极理解,就能激荡起浓郁的儿童情趣。因为,儿童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带有童话的特点,他们最容易相信假定性的东西,常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上去。因此,幻想中的东西总能引发儿童的情趣。下面是两首同题的儿童诗。

转风车(一)

绿色的风车转得真快,

只能看到它的影子。

举着它奔跑,

苇海荡漾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转风车()做成了一个绿绿的风车,我牵着它的手,在苇海畔飞奔,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

“慢点,慢点!”

同伴为我担心。

“奇怪,奇怪!

怎么停不下来?”

啊?

是谁施了魔法!

明明是风车

怎会变成飞机的螺旋桨?

“哈哈,

报告机场,

我是苇海一号,

我要起飞了!”

只要你用心读,读进去,很容易感受到、辨析出第二首诗更富有童趣和诗味。因为第一首诗,基本上还是属于实境化的扫描,没有半点的出位。而在第二首诗中,显然小作者飞进了一个心醉神迷的幻想世界,或者说是自我创造了一个儿童嬉戏的超现实世界。在这个儿童化的世界里,有小作者的故作糊涂:“奇怪,奇怪/怎么停不下来?”(明明是自己在疾走)有他的魔幻感觉:“风车/怎会变成飞机的螺旋桨?”更有他儿童版的“假戏真做”“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哈哈,/报告机场,/我是苇海一号/我要起飞了!”正因为在童诗修改的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对原版的童诗世界进行“儿童幻想化”的改编,所以就提纯了绿苇风车所给予儿童的情趣浓度。

3巧用错觉法——以假象“真实化”以孕生趣。

在“五月苇诗情”系列活动中,一个学生写了一首题为《苇笛》的诗歌:

苇笛

手握苇笛吹起来,

苇笛嗡嗡嗡地响。

真奇怪,真奇怪,

好像蜜蜂在歌唱。

我一看,这首诗写得有点意思。但是诗趣还不够浓。怎么指导他修改呢?我的目光很快聚焦到第四句上。我想,如果把这一句直接替换成相关的合理儿童化“错觉”,可能就更有诗味儿了。

于是,我就开始了巧用错觉法的指导尝试:

师:四句中,比较有滋味的是哪一句?

生:第四句“好像蜜蜂在歌唱”。

师:看能不能改一改,让人看了更惊奇?

生:(思索)。

师:不用“像”也l可以写诗,也许更能给人一种意外、新鲜的感觉。不说“像”,怎么改?诗歌妙在似有若无。圣野说,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都是真的。我们不妨来个无中生有,信以为真。让人错以为——

生1:蜜蜂躲在里面。

师:躲在里面干嘛?

生1:找个清静地方养精蓄锐再去赶花。

生2:捉迷藏。

师:是呀,那嗡嗡嗡的声音真让我们产生一种蜜蜂在玩捉迷藏的感觉!蜜蜂和我们在做游戏呢!

生3:蜜蜂在里面唱歌。

生4:蜜蜂在里面开个唱。

师:妙!有时候诗就是从游戏的想法中跑出来的。有一点儿游戏,就有一点儿诗味。

师:刚才,我们把“它的歌声像蜜蜂”转化成“里面躲着小蜜蜂”,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更大了,诗味也就更浓了。

生活常常被一层层错觉包裹。错觉也不完全是坏事。如果我们合理地利用儿童自然生发的错觉,甚至有意地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借助相似联想或者是短暂的“粗糙观察”引发“故意性错觉”“游戏性错觉”,就会“化熟为生”,获得一种间离的新奇效果。银杏成熟了往下掉,许多学生习以为常,很难感觉与表现出这一自然现象所蕴藏的意趣。但是,在完成了由“银杏雨”到“琵琶雨”,由“银杏果”到橙黄“小流弹”,由“坠落的银杏”到“降落伞”等一系列儿童化错觉的合理转换之后,诗趣就涨溢出来了。

金红枇杷雨

秋风悄悄染黄了树叶,

微风里我从蕊春园走过。

“啪!”

谁这么调皮?

向我抛

橙黄的“小流弹”。

抬头望,

金红一片

纷纷枇杷雨。

咦?

早过了麦黄布谷叫

怎会有……

哈哈!

原来是银杏披上了金红的袍子,

担心我们不知道;

没用降落伞,

就急着从叶网中

跳下来,

向我们报告丰收的喜讯。

4连动猜谜法——以物象“谜语化”以孕奇趣。

平直往往无趣。因此,童诗要有趣就不能过于平直。而谜语是造成悬念的好方法。对于那些生话中常见的景物,我们要挖掘诗趣诗味,不妨启发学生运用猜谜语的方式来思考,来孕趣。也许能起到化熟悉为陌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例如,采用“猜猜看”的“类谜语”方式,显然比直接描摹苇笛的声音要有趣得多,更能引人入胜一些。

开玩笑的苇笛

嗡嗡嗡,猜猜看。

哪儿有只蚊子在飞?

不对,这才五月。

嗡嗡嗡,猜猜看。

要么是采花的蜜蜂?

可是看不到它的踪影。

哈哈,上当了;

是苇笛在和我们开玩笑

为了增强吸引力,我们可以采用连续猜问,多次否定,最终揭出那个出人意料的谜底的写法。

《棕榈,绿色的心脏》这首童诗便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

棕榈,绿色的心脏

一棵棕榈,

一道谜语。

从它的身旁走过,

我又被拉回来凝视。

那错落有致

圆圆展开的,

是你的扇子吗?

你在轻轻摇曳,

但黄叶纷飞,

正是金风送爽时。

那长短相宜

微微叉开的,

是你的手掌吗?

你在悄悄弹拨,

但风琴未开,

冬天的歌还很遥远。

哦,我猜到了:

那风中摇曳,

四季青翠的叶子,

是你

绿色的心脏。

看,三猜棕榈树:猜扇子,猜手掌,最终猜出谜底:“那风中摇

曳,/四季青翠的叶子,/是你绿色的心脏。”画龙点睛,使整首诗充盈着自然的奇趣、生命的张力、浪漫的情怀。这就是猜谜的魅力。

5彰异远譬法——将喻像“远譬化”以孕新趣

远取譬,指在不同语境中寻取共同点,调动联想的作用,产生奇妙的艺术效应。朱自清先生是这样解释的:“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发现事物间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式组成诗”。远取譬,西方文艺理论称之为“远距离交易”,即拉开喻体和本体的距离,愈远愈好,易于打破贴近的逼真。用得好,往往出人意料,让人惊叹,令人思索,显出一种“灵趣”。

儿童诗要增加情趣的浓度也可以使用这种远取譬的表现手法,它使儿童诗的表现力更强烈、更新颖、更奇妙。台湾诗人林焕彰的《妹妹的红雨鞋》,就是用远取譬手法,写出的一首十分精妙的小诗:“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房子里,/隔着玻璃看它们,/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穿着红雨鞋变成了鱼缸里的—对红金鱼。这种想象的变异是非常大的。

我在指导学生以扁豆为题写童诗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往远处想,许多人想到的比方就舍弃,最好的比喻是离得远,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在他们说出“紫水晶新月”和“碧绿色镰刀”之后,我并不满足,提示他们进一步根据扁豆的外形特征,去想离得远的、很少有^想到的另一类的相关事物。如有什么相似的生活用品,什么数学符号等。有的同学由扁豆想到了牛角梳,还有的想到了数学里的大括号。都是远而像、妙而奇的远取譬。最后,有位学生写出了下面的—首诗,他的成功之处正是很好地_运用了“远取譬”的手法。

扁豆

九月的围墙

爬上一弯一弯紫水晶新月,

你是说一串一串碧绿色镰刀。

十月的栎树

挂起一瓣一瓣牛角梳,

你是说一条一条指头大的括号口

儿童诗要出惊人的奇趣,是需要“远取譬”的。诗歌的语言往往因想象发生变异——陌生化。物象的“反常化”、“奇特化”,会使诗歌的语言变得奇异,增加感觉的难度,延长感觉的关注度。像绿色的苇哨,如果和体育中的动作——前滚翻联系起来,就能取得远取譬的奇效。

绿色的前滚翻

苇叶,

翻了

一个又一个

前滚翻;

卷成了

一只只

翠绿的苇哨;

一首首

嘹亮的乐曲。

远取譬,其实是一种适度的颠覆,颠覆陈见,不断地将原件“更新化”。趣味也是浸入生活、酿造生活之后的新发现、新创造。我们假如以远取譬的眼光去看芦苇,她可能就是“我的朋友/身材比模特好/拉丁舞跳得比演员好”;我们可能要“带她去/参加舞林大会”;我们可能要说“人家不肯/说什么/她是一枝芦苇”。

(责任编辑:王哲先)

猜你喜欢
苇叶童诗宝剑
玩具宝剑
裹粽子
童诗对对碰
童诗三百首
守叶儿
香喷喷的粽子
刻舟求剑
另一种话
自由的睡眠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