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语言的特性

2009-06-02 06:32
活力 2009年25期
关键词:启发性特殊性艺术性

罗 阳

【摘要】语言是老师进行教育学生知识和道德的主要手段。老师应该具备根据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教育的需要,选择暗示、激励、表扬、批评等谈话技巧,从而使语言富有艺术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本文从“教书”和“育人”两个角度探讨了教育语言的特殊性和具体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教育语言;特殊性;批评性;艺术性;启发性

教育语言是人类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业性用语,是教师在教育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中使用的语言活动。历史地看,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初步的教育体系,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今天的素质教育,均离不开教育语言。从产生的时间来说,教育语言的出现远后于人类语言的出现,它是在教育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靠语言来维持,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教师是人类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他们传播知识的方式主要是依靠语言。既然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所必不可少的的工具,那么在学校的各种类型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除了必要的教育手段外,语言的使用是最频繁最简明的方法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语言素养。课堂教育中,教师运用语言这一媒介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语言架起“教”与“学”的桥梁。

一、教育语言的批评性和艺术性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语言的艺术性不仅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还包括教师批评的艺术性。艺术性的批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图一时痛快,不讲批评的策略和艺术,把学生劈头盖脸批得一无是处,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爱,谁能把批评变成爱的雨露和阳光,谁就掌握了批评的艺术。艺术的批评有两个基本的指导思想。一是多鼓励少批评。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有关专家认为,教育孩子一般表扬与批评的比例为5比l。青少年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一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表扬、肯定和鼓励。如果孩子总是受批评,总是产生不快的内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沉,直至完全失去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作为教育者,应帮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对那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孩子尤其要少予以批评与否定,多予以表扬与肯定。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好批评的“度”,努力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如,“明话暗说”,让学生明白事理,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话反说”,不是挖苦嘲讽,而是含而不露地旁敲侧击,寓理于其中让学生领会;“严话宽说”,教师的批评不是以势压人,而是以正面诱导为主,寓情于理,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往往能引起情感共鸣。这些方法能巧妙地化解矛盾,不伤及学生自尊,融洽师生关系,达到批评艺术的佳境。

还比如,可以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近代名士章试之给学生写的评语别具一格,当时他的一个学生写作文时特别喜欢使用一个虚词“而”字。章先生就拿笔在那学生的作文本上写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己而。”在学生而言,过多的运用“而”字,形成了文面的呆板重复,教师就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短短的几句话中,竟然用了十个“而”字,并且“而”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言语接受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造成强烈的心灵震撼,引得他非认真思考不可。在教师而言,这种用法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督促他恰当适量运用某个词语。教师要说的话、要讲的理俱在其中,这是运用语言本身形象的暗示功能,比直接批评学生的语言单调呆板显然要好得多。

可见,教育是门学问,也是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掌握批评的艺术,除了上述的两个基本指导思想外,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还要掌握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具体明确,不能泛泛而谈。如“你学习不认真”, “你不求上进”等类批评语就含糊不清,应指出“不认真”、 “不求上进”的具体方面,明确说出存在缺点和错误的表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知错就改。二是切忌全盘否定,以偏概全。批评学生,要注意用词恰当,如果用“你总是……”、“你从来就……”等类言词以偏概全,伤及学生自尊心,也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三是应就事论事,不涉及人格和尊严。批评应该是就事论事的理性陈述,而不是就事论人、对人进行言语侮辱和人身攻击。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避免雷霆大发地训斥学生“你还是不是人”,而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只有这样批评才能更具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细致周到和对自己的殷切关心。四是要摒弃指责性的感性批评,而采用建设性的理性批评。建设性的批评就是就事论事,帮助学生发现或承认错误,客观地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指出如何改正错误的具体办法和有效途径。建设性批评的重点不在于批评本身,而在于批评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在建设性批评中,既有批评,更注重建议,它是批评与建议的完整结合。

二、教育语言的启发性

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言,课堂老师的教育仍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课堂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语言的运用,教育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育质量好坏。课堂教育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的语言特殊性上一节已经深入阐述过,所以下面从“教书”这个角度,以中学的语文课程教学为例来探讨教育语言的启发性。

1.故布迷津,迂回设问

有些问题本可照直提问,但那样往往缺少启发性,学生的印象也不深;若采取“迂回战术”,改变提问的角度,有意布设迷津,让学生思路拐一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并加深印象。这种提问被称为“曲问”。

钱梦龙老师非常善于曲问,他的“教育实录”中有许多曲问佳例,如:他教《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解释“孀妻”“遗男”二词,就是著名的一例。他不问“孀妻”什么意思? “遗男”什么意思?这样问,学生一查注释就解决问题了,没有思考的余地。他别具匠心地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孩子没有爸爸,他的母亲是一个寡妇,他自己是个孤儿。这样变换一个新颖的角度提问,使问题有了“想头”,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加深了“孀妻”“遗男”二词在头脑中的印象。

2.巧置矛盾,激疑设问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而,善于揭示矛盾、设置矛盾,是创造好的提问的关键,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提问揭示这些矛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如一位老师在教《多收了三五斗》时问:“万胜米行的先生对农民说话是有气无力的、鄙夷不屑的,而万源祥等几家商店的伙计却不遗余力地叫着‘乡亲,同是在一条街上做生意的,为什么态度这样不同?”这一问,把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置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找到两种不同态度的内在联系。再如,一但政治教师在讲“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这课时,一开始就问:“一幢大楼是物质的一种形式,而这幢大楼的设计图是人脑思维的产物,是意识现象,根据前面学过的原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就应该先有大楼,而后有设计图。但是,现实中却先有设计图,而后按图施工建大楼。这不就是违反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吗?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这一提问,则是在教材和观点之间有意制造了一个矛盾,从而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从新课中去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小结

教育语言的使用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德育化人的效果。提高学校教师的语言特殊性意识,比如艺术性和启发性,将帮助各种类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方法上,提高教学水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重视教育语言的特殊性,认真总结教学规律,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屠大华.中小学德育管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启发性特殊性艺术性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论新建神佛造像在城市雕塑中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