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六家要旨》和《艺文志序》看汉代政治对思想的影响

2009-06-03 03:14沈慧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

摘 要:先秦至汉代,国家意识形态经历了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的变化过程,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一直成为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本文着眼于《论六家要旨》和《艺文志序》中表现出的汉代上层政治思想,考察其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论六家要旨》 《艺文志序》 政治 思想

汉代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思想的倾向从秦始皇时的“焚书坑儒”到汉初期的“兼尊儒道”转向了“独尊儒术”。这种思想转变我们可以明显的从《论六家要旨》和《汉书·艺文志序》中对儒道不同的态度中看出。这种转变有其自身发展的原因,但是,政治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非常显著。

《论六家要旨》由司马谈所写,司马谈生年不祥,根据其他文献的记载可以推算,司马谈的学问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学天官于唐都”。唐都是汉代著名的观测星象的专家,所谓学天官,就是学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之学。其二是“受《易》于杨河”。杨河是汉初有名传《易》者之一。《易》是讲阴阳吉凶的,这和天文星象都有关系。其三是“习道论干黄子”。黄子便是黄生,他擅长黄老之术,曾和辕固在景帝面前辩论汤伐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的性质。黄生的议论正是代表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司马谈学习这些,为他以后作太史令打下基础。司马谈所受的教育是一种道家色彩的自然主义教育,他曾在黄子那边学过“道论”,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司马谈终于作了太史令。《汉书·艺文志序》中“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恰当表述了司马谈思想中的道家元素。

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道教开始流行,西汉开始盛行黄老,文帝和景帝之际尤其是运用黄老精义的时代。《汉书·武帝纪》中写道:“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文景之治的指导思想是“务在养民”,即让百姓休养生息,复兴农业,不要过多的打搅农民,这正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一切都改变了。汉武帝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对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和“无事无欲”的淡泊生活很不习惯,想要进行变革,于是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变“无为”为“多为”,变“无欲”为“多欲”,开始将儒家思想作为汉王朝的指导思想。司马谈看到汉武帝慢慢失掉了文景时代对于黄老精神的运用,出于对道教的维护,写下了这篇《论六家要旨》。他在文中对其它五家褒贬各半,而对道家是全面肯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认为道家集各家所长,“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对道家思想甚为推崇,可见当时,道家的影响力还比较深。

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董仲舒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他们不但要从经济上、政治上,而且要从文化上、思想上统一。从汉武帝、董仲舒到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儒家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一套系统,儒学战胜道学,统治了思想界,道家的影响逐渐消逝。由于董仲舒的“大一统”论切中时弊,适应时代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汉武帝个人的意愿,所以“独尊儒术”就成为西汉中后期的国家指导思想。建武五年冬,光武帝幸鲁,使大司空祠孔子,可见儒学在当时的受重视程度。班固生于建武八年,当时整个思想界已是儒学的天下,所以在《汉书·艺文志序》中以各家合于儒。文中罗列各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但是各家缺点并呈,只有对儒家的推崇明显:“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全文又以孔子的话作结,对儒学的推崇可见一斑。

从《论六家要旨》到《艺文志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道教的式微与儒学的兴盛,从中更能感受到政治因素对思想发展的影响。

(沈慧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政治机关必须突出政治建设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