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刊速递

2009-06-07 10:54
天津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三代人教科书人格

2009年第23期

《小康》

三代人心底的语文记忆

“70后”、“80后”、“90后”三代人,有分属于自己的语文记忆。社会变迁、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映射于语文教科书中,语文教科书也因此成了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语文教科书的多次修改,如同所有人共同参与的探索实验。

2009年第35期

《三联生活周刊》

你的孩子“超常”吗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心理学家开始对那些出类拔萃的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为了给这些非凡的儿童一个合适的定义,内地心理学家于1978年提出了“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这一术语。当时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这些儿童的非凡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交互作用的结果,使用“超常”而非“天才”一词可以和“天命论”或者“宿命论”划清界限;另一方面,超常儿童只是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同于儿童群体的独立群体。

2009年第35期

《新民周刊》

60年走过的道路

60年后回头看,这是中华民族奋起直追世界潮流的60年,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懈探索自主发展道路的60年。中国道路,是一段激越之旅、传奇之旅、复兴之旅,它深刻影响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2009年第37期

《瞭望东方周刊》

和谐师生关系:创造甚于重建

教育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教师也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权威,此二者都需要正式制度的坚决保障。学生对教师缺乏应有的尊敬,对知识就很难有虔诚的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吾尤爱真理”是以“吾爱吾师”为前提的。

2009年第38期

《南方人物周刊》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育人,人格第一

在吴启迪看来,“教育要把如何做人,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目标。违背了这一点,教育就是失败的”。国内“素质”这一概念让她觉得“有些不清晰”,她用了另外一个词“人格”来表述,“人格和知识不同,和能力也不同,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品行”。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大学理念》这部论著中,吴启迪引用了《大学》中的古训作序:“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吴启迪说,育人,人格第一;学校要营造健康而有正气的环境,要讲点“理想主义”。

2009年第25期

《新世纪周刊》

百年阅读史:国人对书本热情忽冷忽热

在没有网络、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阅读作为“疗伤”的工具,使文学变得异常景气,并由阅读带来了一系列创作,最突出的是校园诗人的诞生。进入21世纪后,阅读开始部分脱离传统的纸张,电子化读物改变了人的阅读历史。

(责任编辑 邓蕙)

猜你喜欢
三代人教科书人格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三代人的回家路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三代人的高考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