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2009-06-09 03:29
少林与太极 2009年8期
关键词:拳师习武少林

磨沟隶属登封市唐庄乡,位于唐庄西北、尖山南麓,距登封市区20公里。这里因相传是盘古和女娲滚磨成亲之地而得名,至今村西南还有一条小山沟叫天地沟。

磨沟是登封市最负盛名的“教师窝”,自明代以来以少林武术的广泛普及而闻名。古代附近村民外出时只要一说是磨沟人,别人就会另眼高看不敢欺负,因而有“四十五里磨家沟”之称。现有资料表明,磨沟是登封习武最早的武术之乡,又因明朝末年李际遇起义而享誉豫西。

磨沟人的习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磨沟传统武术据传是少林寺紧那罗王亲传,只是到了20世纪范大田等人才将磨沟拳术稍加改动。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大师有范士通、范老五、李际遇、范大田、凌斗等人。

磨沟村民以范姓为主,凌姓次之,间有任、刘等姓。磨沟范姓是范仲淹的后代,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自焦河迁入磨沟。范姓在焦河居住时就已有习武传统,迁入磨沟后其习武传统更是世代相传至今,有“喝喝磨沟水,都会扭几滚”的说法。

一、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渊源

明洪武年间时,磨沟范姓还定居于焦河,范家有一位大官员,是洪武朝的通政司左参议,叫范让。当时有一位挪挪爷,原是少林寺的烧火僧,但因武功高强,后又率众击退了红巾军,因此皇帝便封他为紧那罗王。范让得知挪挪爷有盖世武功后,就聘请他为子弟教授武功,范姓人自此开始习武。

万历年间,焦河范姓有两支迁居磨沟,到现在的磨沟东窑和西窑定居,自此便长期居住于磨沟。到磨沟第五代时,范家又出了个武将范可军。明朝末年,磨沟范姓人的外甥、定居磨沟的李际遇率众起义,使得磨沟传统武术至今仍赫赫有名。

清朝初年,磨沟有一个著名武师名为范士通,他弟兄三个,共有十个儿子,这十弟兄的后代就是现在磨沟范家十门头。相传范士通是个大力士,武功高强,曾和性情急躁的二弟三闹西宁府。范士通还自创了一路范家猴棍。清朝时,磨沟还出了一名武术大师范老五,曾三次和山东武师交手,并使他们心服口服。这些充分说明磨沟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名师辈出。磨沟的老拳师们都敬仰紧那罗王,称其为挪挪爷,并供奉有挪挪爷像,这说明磨沟武术和少林寺渊源很深,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磨沟是少林小红拳发源地。

二、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影响

磨沟村虽地处山区,偏僻难至,但村民习武成风,相沿为俗,将传统少林武术基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只是到了民国年间,著名拳师范大田才将某些套路稍加改动,而使磨沟传统武术自成体系。

磨沟民国之前的传承谱系已很难查考,除了范可军、范士通、范士弘、李际遇、范老五等几个名师外,代系和各代系的代表人物已无据可考。据范海云等几个著名老拳师回忆,磨沟传统武术不断代的传承谱系自清末民初的范水开始。第一代著名拳师有范水、范跟群等。第二代有范大田、凌斗、范小拴、范改姓、范留保、范丙洋等,其中以范大田和凌斗最为著名。范大田曾因参与杨大章放监,躲避官府抓捕而跑到河北教场18年,后在河北犯了人命案才又回到登封,并在景店、隔子沟、冯沟等地教场。凌斗是范大田的妹夫,曾在少林寺塔沟村教场,刘保山、王顶一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第三代著名拳师有范庆华、任全有、凌瓷耐、任庆、任和申、任成等。第四代有范遂有、范麒麟、范跟三、范小章、范双喜等,其中范遂有功夫十分了得,据说能一拳将牛打翻在地,一出拳能将老鳖灯打灭。第五代有范拴紧、范金库、范小娃、范孟喜、董富、范端敬、范和尚等,其中范端敬还曾考中黄埔军校。第六代著名拳师有范海云、范富忠、范金祥、范国泰、范林森等,其中范海云曾多次被聘请到少林寺为武僧团教拳,并出席了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的迎接仪式,是登封各教师窝唯一与普京总统合过影的老拳师。第七代知名的有范永和、刘振杰、凌建松、范喜顺、任延亭、凌国选等,正值年轻力壮之际。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没有男女之别,女孩子只要愿学都可以学。一代武术大师凌斗学习武术的原因,就是与妻子交手时吃了大亏。凌斗是凌家门人,妻子是磨沟西窑人,范大田是其内弟。据说凌斗经常挑剔妻子,不是饭做得晚了,就是饭菜不合胃口了。一次妻子正在烙馍,凌斗又在絮絮叨叨地数落妻子,一向不露声色的妻子实在忍无可忍,用翻馍片挑住凌斗衣服,只轻轻一挑就把凌斗从灶屋内挑了出来,妄自尊大的凌斗这才想起妻子出身武术世家。领教妻子的厉害后,凌斗便发誓学武,到岳父家拜师,随岳父和内弟习武,后来武功大进,学成后曾到少林寺附近的塔沟村教场。抗日战争时期,凌斗还出任了登封县武术抗日救国会副会长,因而声名大扬。

磨沟传统武术对周围各村庄影响很大。自古以来,磨沟拳师们都到附近各村教场。清末民初,豫西一带土匪横行,但因磨沟、阮村一带是教师窝,村民们世代习武,大多武艺高强,土匪们不敢到这两个村庄滋事,因而有“东不劫磨沟,西不劫阮村”之说。20世纪70年代,电影《少林寺》没有放映以前,就不断有年轻人到磨沟拜师学艺,范遂有、范小章、范金祥、范海云等都曾收过徒,有的还被请到外村教拳。

磨沟人世代习武,因而村里的故事社即民间文艺社历来都是武社。磨沟村的武社是老虎社。表演时,由两人扮演老虎,另外一些人轮流拿着钩镰枪、大刀、袖圈、棍等器械和老虎过招,场面惊险刺激。老虎一般不上高台表演,表演时也不像其他武社那样需要特意打场子,老虎尾巴是用三根白蜡条拧成,表演一开始,丈把长的老虎尾巴甩起来,围观的人自动后退三舍。

2005年,登封市文联把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事象申报项目。为此,市文联办公室同志到磨沟调查,联合《郑州晚报》以“登封合力保护民间少林功夫”为题进行了两个整版的深度报道,被国内外几十家网站转载,引起了极大反响。登封市文联2006年又开始向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申报登封为中国武术文化圣地,市文联又对磨沟传统少林武术这一重要民俗做了广泛调查。

三、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内容和特点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流传的拳种,主要有小红拳、大红拳、老红拳、六合拳、云阳拳、关东拳、关西拳、青龙出海拳、七星拳等。器械主要有大刀、流星锤、拐子、九节鞭、绳鞭、火机镰、操镰等。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在民国之前与少林寺院和周边地区流传的武术一样,都是小架拳,民国年间著名武师范大田和范留保总结实战经验,认为“差一寸,尽一跟”,就在原小架拳的基础上稍加改动,把一些套路动作改成了大架,但和现在武校通行的表演拳术还是有很大不同。总起来说,磨沟村传统少林拳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势发得足、满,力量能够充分发挥。二是发拳速度快,有“发如闪电,回如流星”之说。三是磨沟所传老红拳有斜身出枪的招势。四是磨沟拳师握拳时都是拳包心,以免大拇指受伤。另外,磨沟人练拳时,凡到场的人都能给年轻人指点,用磨沟老拳师的话说,就是磨沟拳没有老师。磨沟村流传下来的武术故事非常多,现在老年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这些动人的故事,印证着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拳师习武少林
探析木兰秋狝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拳师和西瓜皮
少林武术之技术体系
战争纪念馆(外一首)
拳师
王宝强幼年习武照曝光 苦练一字腿鹰爪功
夜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