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

2009-06-10 12:07张金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育

张金鹏

一、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培养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既有阶段性,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1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发现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部分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但理解有失偏颇,在课堂教学中一味追求课堂活泼的氛围,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却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一部分年长教师,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过分注重了“双基”的落实,而忽视了其他两个目标的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明确,新课堂改变的是一种不合适宜的知识教学,不是淡化知识。而是追求更实、更活、更新的知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性作用,离开了知识的习得。也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过程中铸造的,能力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沉淀和升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精神,努力做到两条:一是用好教材,新教材本身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除了知识点也考虑到了方法、情感因素;二是关注学习过程,因为过程中有方法、情态和态度,也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三维目标,使得新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当学生讨厌的“教唆者”和“训导员”,不搞单向传递的独自式教学,不扼杀学生好问的求知欲,不磨灭学生探究世界的热情和创造火花。教师应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以及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一位教育专家指出“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这样的对话不仅会使教育充满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而且会使师生实现心灵互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绝不能“脚踩两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羊式的角色。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意味着教师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不敢点拨、不敢提问、不敢讲解。毋庸置疑,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会因为流于形式而毫无实效。教师应在学生疑惑不解,争论不休时发挥作用,简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但不放任。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勤奋刻苦是其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我们提倡教师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快乐,学有质量。

二、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努力提高教育效果。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真功夫体现在课堂上,教与学的理论扎根在课堂上,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教师教学的成败。怎样构建理想的课堂呢?

1处理好文本和现实的关系

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和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而教育的现实状况并不容乐观,出现了“越是教书的越不看书”的情况。我们应该明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是教师的身体力行,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将学生从文本中引到实现中来,使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处理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关系。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与学的方式能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一些理解性的学习,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新学习的知识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只突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因此,注重开放和生成,对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作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推行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开展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要注重有效组织,如对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问题应具发散性,思维指向应多元化,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活动开展必要保证它的有效性,这就是有效教学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教学中师生的无效劳动,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3对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行为的思考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说的“问题”是指那些为了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或以促进学生思维、推进课堂教学进度为目的。由教师设置并提出的问题。这些

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认知任务。严格来说,并不包括教师在教学监控和反思过程中出发现的自身教学上的问题或由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

1问题式教学的内容:

①对问题的敏锐性。即教师能否敏感地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以课后练习题为例,如果教师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道练习题出题的用意所在,并能知道学生通过对它们的解决会取得哪方面的发展,那么说明教师能够比较敏感地发现并理解问题。对问题的敏锐性是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②提问的计划性。计划性是指教师能否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问题并提出问题。这一教学行为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充分的程度。如果课堂提问的随机性越小,那么就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和教学监控。越有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获益。③同题难度。指教师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推进以及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便于对所提问题的难度进行监控和调节,教师可以把正确回答该问题的学生数量、正确回答所用时间以及这些学生所处水平作为观测指标。④反馈评价。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将比单纯的批评或否定性评价更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鼓励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与评价。

2问题式教学建议

第一、问题设置的难度要适中。难度是指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适中就是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讲,简单的提问,过低的要求,激发不起学生的情趣;而问题过分深奥,学生无法解答,反而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设置要适度。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跳起来可摘到果子。

第二、面向全体,积极鼓励。当前不少教师问题设置的对象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面上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教学效果也显得较好;实际上则是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很少能有机会回答高水平的问题,因而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既违背了所有学生都应全面发展的思想,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教学整体质量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全体同学的实际情况,设置难易不等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这对全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第三、对学生的问题解答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贝蒙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个体的自我知觉,从而影响个体态度的改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肯定的评价能有效地强化人们已经形成的行为,而教师否定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也用否定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和否定方式一致的实际行动。因此,实际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积极地鼓励引导他们,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这比把正确的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让其盲目遵从更具有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