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堂“观课”

2009-06-11 10:22金子翔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课者教室课堂

金子翔

“听课”作为教学常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听起来耳熟能详,说起来习以为常。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听课”一词的使用已经不适切、不科学。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布置教学常规工作是要用“观课”,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也应该使用“观课”

一、关于观课

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可见听不包含观,而观包含听。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因此,观课是用心灵感悟的。从这个角度讲“观课”比“听课”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观课位置

观课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同;观课位置不同,观课的目的也不同;观课位置不同,观课背后的教学观也不同。观课位置可以分为:教室后面、教室两侧和教室前方侧面。

如果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态的话,那么观课者关注的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释方法,教师对教具和材料的运用,教师设定的教学步骤,教师运用语言、肢体和表情驾驭学生的技术。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多处于静听和回答教师提问的状态,少有自主活动的机会,也不会提出疑问或者反驳,所以,在这样的课堂里,观课者几乎没有必要去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和表情,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关注最多表现在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上,而这些只要站在教室后面就能感受到。

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关注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带着什么样的经验,教师是否应对了学生的需要,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环境,是否每个人都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课堂里是否成为一个主体,等等。而这些都要从学生的发言、动作行为和表情来判断。

此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里,学生的语言、动作和活动多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多了,且学生的兴趣往往偏离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进程。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他们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他们之间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应对才能改变他目前的状态……这些不仅是执教教师在课后要反思的,而且也是所有观课教师必须关注并思考的。观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在课堂中把握的信息反馈给上课的教师,另一方面要通过其他教师的课来提升对学生的认识,积累教学的机智。

观课位置决定观课的内容、目的、教学价值观以及观课效果。

三、观课目的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观课是为了学习取经,学习别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然后带回到自己的课堂中运用。

但是,教师观课不能停留于这一点。今天教师已经被看作是与律师、医生一样具有很高专业性的职业,教师是需要专门培养、不断学 习的专家。日本教学专家佐藤学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指出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默会性、情境性等特点。这种专业知识不是通过学习教育学理论和学科知识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像医生那样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需要像律师那样对大量判例的研究(即案例研究)才能逐步获得的。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实际作用的不是从大学课堂或书本中学来的知识,而更多的是在实践和研究中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为了获得这种“实践性知识”,一种方法是教师集体要经常性地开展基于案例研究的教学研究。

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这个角度说,观课就是为了进行教学研究,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获得专业发展。更确切地说,观课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观课应该是一种研究性的、反思性的活动。观课时教师要带着研究的目光、带着问题意识去观察和捕捉课堂中发生的大小事件和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在确定观课议课主题时,专家们建议:首先,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献课就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其次,主题是参与者共同协商的,是大家共同感兴趣并可以参与的。第三,对主题要进行分解,使主题可观可议。第四,在任务分解以后,参与者要做预先准备,比如在研究教材时,就应该想一想我会怎么处理。

研究思考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践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问题不同,分解的观察要点也就必然不同。

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又各有差异。因此,观课议课过程中,生成新的议课主题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观课议课鼓励参与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大家分享。在有了生成的主题以后,在议课时可以先讨论预定的主题,再讨论生成的问题。从而补充、更新自己以及整个教师集体的“实践性知识”。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性才能真正提高。

四、观课境界

许多老师在观课时多多少少总会有这样的经历:坐在教室的后排,有点腰酸背疼,有时一阵疲累袭过,不免是呵欠连连。其实,假如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以长善救失、兼收并取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呆在教室的一隅也会渐感茫然,以至于觉得索然乏味。怎样才能使观课活动变枯燥无味为让人乐此不疲呢?我们在观课时要用心灵感悟,观课过程要做到:以情激情、以智启智的境界。

1.以情激情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观课就是艺术批评与鉴赏,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活动。然而反思我们平时观课的状况,更多是机械的感观录入,而不是思维与精神的主动参与;更多是对师生交流活动的监视与裁决,而不是心灵、情感融通的见证与欣赏;更多的是把观课当成与己无关的任务,而不是提高专业素养的良机。

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并认为,“上课是师生生命共享、精神相遇的弥足珍贵的一段人生经历。同样,观课也要作如是观。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诚心投诸课堂,你才会为自己培植更丰厚、更美好的情感;只有把心浸入课堂,你才会为教材中的内容感动不已,对教师的教学智慧羡慕不已,对学生的感悟赞叹不已。不断吸取来自课堂深处的营养,观课和反躬自问。”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伟大的教育家及优秀的教师都是在观课中诞生的!都是在情感的酝酿中“采日月之精华,吸众人之元气”功到自然成。

2.以智启智

在许多老师的眼中,观课似乎无须以更多的智能与灵感参与,只要耳聪目明、全神贯注、走笔如飞,你就是一个观课好手。然而,这些都是体能操作与外部感官的运动,其结果,观察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零乱芜杂的课堂表象,那些深蕴着教育意味的细节与环节很可能会与观课者失之交臂。如果不讲求观课的方法与智慧,那么,收效甚微。就像徐志摩的诗中所写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没有经过智慧之光照耀的课堂,无论是上课还是观课都无以在生命深处留下印痕。多年的课堂观察的实践中,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观课是一种智慧的探求!

许多观课者力求将课堂中所有的枝枝叶叶、藤藤蔓蔓都纤毫不失地实录下来。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全盘皆输。笔者的做法之一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进入课堂之前,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板”(洛克),而是带有自己鲜明的个人印记:受教育的经历、生活的阅历及对教育的看法。首先要学会询问自我,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来考察课堂。惟有聚焦某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有所思考并有所收获。如,现今某些课堂上充斥着欢呼雀跃、热热闹闹的景象。这时,我们可能要反思老师们对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一观点是否有简单化理解的倾向。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一直观察、计算着每一个课堂中学生安静读书、沉静思考的时间的长短。结果发现,课堂中师生沉思默想的时间太少了,表面上的活蹦欢跳无法掩饰骨子里的思维贫乏与教学创造力的疲软。这就是观课中“智”的参与结果。

观课应是以情激情、以智启智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决不能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探获到真实生动、深入人心的教育教学的真谛,获得教育智慧的滋养。[e](浙江省温州市少年游泳学校325000)

猜你喜欢
课者教室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313”教室
美在课堂花开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试论讲师团教师的语言修养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体育说课的意义与成功策略
浅谈校外美术教师作为“课者”的创新意识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