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关系“大跃进”

2009-06-14 11:21凌德
凤凰周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港台驻港大跃进

凌德

过去半年,台湾驻香港的官方最高机构——中华旅行社相当忙碌。在旅行社的签证部门窗口,每天都挤满申请台湾签证的香港居民。中华旅行社一名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透露,单在今年头3个月,办理台湾签证的香港申请人数已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成。“按规定,旅行社每天下午5点关门,但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人委实太多我们经常要到7点钟才能下班!”

民众的来往互动算是两地关系的一个“寒暑表”,而眼下港台的官方关系也正如两地民众交流,进入一个渐渐热络的互动中。

6月5日,香港特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应台湾陆委会邀请,到台湾访问。这是香港首次有高层官员打破数十年来的政治禁忌。以官方身份赴台展开官式访问。

实际上启马英九在去年带领国民党重掌台湾政权、两岸关系回暖以来,台港关系已获得“大跃进”。

林瑞麟访台

林瑞麟与陆委会副主委傅栋成当天会面后,宣布双方将会循以下方面推进港台关系正常化工作:台湾将成立“台湾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香港则会在香港贸易发展局之下由工商界代表组成“香港-台湾商贸合作委员会”,与台湾“策进会”下的“经济合作委员会”对口,二者预期近期即正式成立,并于不久的将来举行第一次会议;除了促进民间互动之外,港台两地政府的高层官员也会积极参与两地合作委员会的活动。

翌日,林瑞麟又与陆委会主委赖幸媛会面。被问到二人会面有否讨论为香港特首曾荫权访台作安排时,林瑞麟称,今次并未提出这一安排,但“香港与台湾的互动和合作加强,今后我们高层人员的互访,我们相信会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

去年10月,香港特首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首次列入与台湾交流的篇章,提出为配合两岸关系提升及发挥香港可扮演的角色的作用,港府计划加强香港与台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宣布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统筹促进港台经贸关系的整体策略,推动成立港台商贸合作委员会,商讨放宽签证措施,并促成召开首届港台城市交流论坛等。

其后,港台两地互动频繁。今年3、4月间,除了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正式访问香港外,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也以港澳佛教代表团名誉团长的身份出席世界佛教论坛于台北举行的典礼,成为首名港府主要官员到访台湾。一切无不显示港台关系一步步解冻。

台港关系几度“冰封”

香港与台湾这么近,又同属中国地区,政商及社会各界往来频仍,本来再正常不过。可是,回顾香港回归12年来,港台之间的关系却原地踏步,甚至连港日、港韩、港新(加坡)关系也不如。

早期在港英政府时代,台港关系一直是敏感议题,政治禁忌让台湾驻港机构低调得形同地下组织。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面对九七回归,港英政府对台政策才稍为开放,台湾驻港机构也由地下转为地面,活跃面对香港社会。但台驻港机构代表仍然不能公开发表言论,当年台湾驻港最高代表机构中华旅行社总经理黎昌意就因接受传媒访问,发表港台关系言论及推动国民党在港组织,触怒港英政府而被迫返台。

1995年,前副总理钱其琛提出“钱七条”,明言“九七后香港的涉台问题,凡属涉及国家主权和两岸关系的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安排处理”。换言之,港府不能介入国家主权及两岸关系事务,但在港台两地关系范围内,香港有其主管权限与可发挥的作用。因此“钱七条”在事实上提供了一个新空间,为港台关系摆脱英治期间的被动与消极创造了机遇。

因此,九七香港回归初期,港台之间曾有段“蜜月期”。1997年7月初,时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驻港前代表、香港事务局长郑安国等人陪同下会晤港府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希望台港间的交往管道可以制度化,董建华当场指定港府行政会议特别顾问叶国华为双方沟通的对口联络人。

在紧守“钱七条”原则的同时,叶国华不吝与亲台人士建立关系,当时许多台湾驻港官员都称赞“特区政府对台湾的态度比港英政府更积极”。另一边厢,郑安国则以台湾“中华旅行社”总经理的名号,积极与各方人士接触,在香港左,右团体之间穿梭,对传媒的邀访几乎来者不拒。

然而好景不长,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令两岸关系实时僵住。同年7月,郑安国在香港电台阐述“特殊两国论”后,“奉调返台”,港台关系陷于谷底。

之后,不只接任的总经理张良任足足等了13个月才拿到签证,港府还一度致函台湾,表明将根据“钱七条”处理对台事务未来中华旅行社总经理在港逗留期间必须遵守香港《基本法》,不可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于是,张良任和后来继任的鲍正钢在港行事皆极低调。

2000年台湾“变天”,陈水扁上台,奉行无台独之名但有去中国化之实的政策,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并祸及港台关系。

一方面由民进党政府派驻香港的代表遭受“另眼相看”,港府与其互动时战战兢兢;另一方面,台北当局也一改从前国民党时期较为重视港澳侨胞的政策,刻意将台港关系淡化处理。两岸双方皆无意拉开局面,香港只好继续“被动”,连以前“两岸中介者”的作用也无力发挥。

港府官员透露,近10年来,每遇到涉及台湾官员的活动,港府都是避之则吉,就算是一些不涉及政治的经济、卫生范畴的大型国际会议,官员都是可避则避,如果真要有港方代表出席,则主动降格为民间代表,由学术机构派出学者专家赴会,间接表达港方立场。

中华旅行社内部人员也向本刊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鲍正钢时代,负责对台工作的林瑞麟与鲍正钢几乎是老死不相来往,两人唯一的一次电话通话是在2007年,一个香港旅游团在台湾阿里山区发生车祸,林瑞麟主动致电鲍正钢表示感谢台湾方面帮忙。”

危机“逼”港亲台

一切似乎都在去年蓝营回朝,马英九上台后出现变化。随着两岸展开正式接触,港台关系也面临重新洗牌。

对此,香港政界普遍认为,港台关系出现大突破,主要是由两大因素促成:一是来自中央的授权;二是香港内部出现被两岸“边缘化”的忧虑。

回顾历史,香港长期以来扮演两岸沟通的桥梁。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时任“总统”李登辉便派出密使苏志诚,分别与大陆国台办前主任杨斯德与王兆国及海协会长汪道涵等人多次在港秘密会谈,商议《国家统一纲领》与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相关事务。

九七回归大陆后,香港更成为两岸之间沟通的平台,尤其是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后,不少北京、上海、厦门等地的大陆学者和民进党中国事务部、政策会等重要人士都在香港接触,双方都企图阐明自己的想法。并试探对方的底线,香港俨然成为两岸民间第二沟通渠道。

但是近几年来,香港的两岸中介角色几乎被澳門取代,举凡两岸包机、大陆观光容赴台、货运包机等谈判都已转移至澳门进行。在两岸关系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加上“钱七条”的紧箍咒,港府处理港台关系被各方批评为保守谨慎,台湾方面也只得被迫接受。民进党林浊水曾向记者抱怨港府后来不发给他签证,其他民进党立委也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包括现任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明通在担任学者时也曾吃两次闭门羹。

因此,港府近期主动与台方热络交往,很大程度上也是被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态势“逼”出来的。

此外,数据显示,目前台湾已成为香港第四大贸易伙伴今年首4月贸易总额达到近600亿港元,而且,台湾也一向是香港重要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截至去年中逾5000家台企驻港,共设立26家地区总部和约150家地区办事处;旅游方面,平均每年有逾200万台湾人士来港经商或旅游,去年便占来港旅客总额的7%。

但随着两岸落实“三通”,香港各界忧虑,香港的传统中介地位将一落千丈,其两岸经贸窗口的角色正逐步淡化。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雷鼎鸣指出,两岸“三通”对香港航空业影响最大_根据台湾方面的数据显示,目前搭乘台港航线的旅客中,约60%是单纯利用香港作为中转站的,据旅行社协会评估,两岸“三通”后本港的航运量。每年经本港转机往内地的过境旅客,或将下跌100万人次。贸发局副首席经济师邱丽萍则估计,会有5%经港的台湾旅客及20%经港的台湾空运货物受影响。

在此危机下,香港自然必须主动出击,在两岸的经贸来往中分一杯羹,避免被边缘化,如何继续吸引台商来港,维持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成为港府未来的一大工作。

北京开“绿灯”兼指路

其实,香港的“边缘化危机”也在北京的关注中。主管港澳事务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去年访港时,便曾“提示”港府应主动出击,发展港台经贸关系。正是在北京开“绿灯”后,港府终于主动开展了与台湾的一系列经贸及文化交流。

事实上,林瑞麟访台期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也“巧合”地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身份访港一周,并出席两场内部座谈会,与香港政界及台湾在港组织会谈,听取他们对两岸及港台交流的看法。6月8日,本港媒体随即以大字标题称,陈云林强调“两岸经合不会让香港被边缘化”。

更巧的是,国台办主任王毅也同一时间在香港访问。与陈云林的公开亮相不同,王毅是“潜水式”低调到访。有报道分析,这应是王毅执掌国台办之后首度来港,他除了听取中联办台湾事务部汇报工作,相信也将与特区政府高层会面,介绍最新两岸形势并向访台的林瑞麟面授机宜。

因此,香港官场中人预期,林瑞麟本月初访问台湾,叩开了港台官方正式接触的大门后,特区政府的司局级官员未来半年将会陆续起行其中又以财经、基建等范畴的司局级官员优先。

不过,展望港台关系前景时,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不忘给外界泼一盆冷水,他提醒说,港台关系一向是依附两岸关系而存,未来两地关系能否愈来愈好,还要视乎两岸关系走向以及中央政策。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更撰文提醒,论政洽手腕,台湾民进党远高于香港的反对派。民进党人到北京,还会循规蹈矩,小心言行,他们充其量是玩变脸,但来香港则不一定会客客气气,不但可以玩变脸,更可以玩翻脸,若在香港;中击“一国两制”,回台还能得分。“所以香港要搞港台关系,必须步步为营,而且防人之心不可无。”

猜你喜欢
港台驻港大跃进
义务劳动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德国驻港领事罕见谈“普选”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