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书

2009-06-14 11:21
凤凰周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博客松鼠

让“赛先生”流行起来

刘敬文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科学松鼠会编著 上海三联书店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听起来似乎是讲美食或者音乐的,翻开一看却是本科普书籍。而编著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科学松鼠会”的团体。他们由90多名年轻人组成,这些热爱科学的年轻人自称为“松鼠”,希望为公众“打开科学的坚果,品尝科学之美”。在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松鼠们的群博客就获得了2008年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有网友称,科学松鼠会是“毫无疑问中国最好的、最有趣的科普博客,把科普二字去掉也可”。这本书就是博客文章的精选。

在经历了王小波这些“理科男”用理工思维来写杂文和小说后,又出现了这群用文学笔法写科学的“松鼠”。书中有几篇文童即便用纯文学的眼光看也是很出色的,而且其阅读快感远超许多感情泛滥的文学作品。像其中的《孤岛生活》,说的是科学家把一只老鼠瑞塔放到一个“无鼠岛”上,希望测试它的生存能力_结果却发现瑞塔居然游到400米外的另一个岛(创造了老鼠游泳长度的吉尼斯纪录)。科学家给出的原因居然是瑞塔正处于发情期,它玩命逃离,有可能是为了“爱情”!文章的结尾还来了一句超级警句我们的命运如何,有时候取决于世界将你安置在哪里。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前不久爆发的“文理分科”的大讨论。科学松鼠会这些顽固的松鼠们就认为,任何人包括严重偏科的文科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仍然是存在的,只是那些歪曲枯燥的理科教育让我们的求知欲隐藏起来而已。除了那些漂亮的文章,我特别喜欢看书的最后那些关于日常生活中科学問题的讨论,像“为什么吸鼻涕鼻子不会呛到,而吸水会呛到?”或者“放在口袋的耳机线为什么总缠在一起?”如果这些有趣的讨论能够出现在初中高中的物理课上,那该多好,可惜我们的物理老师总是让学生背诵等式和无休止地解题。

一位朋友曾经在网络聊天时问我:“相对论究竟讲什么?”也许他认为我比较渊博,其实是由于我善用搜索引擎。很快,我搜索出不少文章,可是我还是讲不出这个伟大的相对论。

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的生活都已经很科技化,可是我和我的大部分朋友对科学仍一无所知,而且认为这不是什么问题。90年前,当时的青年学生高呼“德先生”、“赛先生”,他们以中国人的愚昧和迷信为耻。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出演讲邀请。爱因斯坦最后没有成行,与他很想“亲眼目睹的东亚文明发源地”失之交臂,反而途经上海去了日本演讲。当时的《民国日报》分析爱因斯坦中国行失败的原因时说,中国公众忽视科学,这是爱因斯坦取消中国演讲计划的原因之一。

90年过去了,在国家层面。高科技产业发展了神七飞天了,科学家霍金访华时也来了很多粉丝可是,我们的科学通识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很多大学生仍无法讲出“相对论究竟讲什么”,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更为恐怖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兴趣知道。

进入现代以来,中国这样的后进现代化国家一直面对一种窘境,就是社会阶段的杂糅。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很好地进行科学启蒙,社会却已经进入对科学质疑和否定的阶段。

去年毒奶事件爆发后,一个“中国人在有毒食品中完成化学启蒙”的帖子被网友们到处转发。有网友开玩笑说,中国民间全是化学天才在成鸡蛋中加入苏丹红,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这样的配方都能想到,好好培养拿几个诺贝尔化学奖没问题。我们的许多时评作者在评论毒奶事件时也都是从伦理和道德角度评判这个事件而没有从科普方面。

即便在我们这样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普及仍然是很重要的。汶川地震时,各地谣言四起,生蛆柑橘事件,也是过激短信乱飞。实际上,之所以科学被用到歧途,伪科学大行其道,是因为我们的公众缺乏对科学的真正了解,没有像科学松鼠会成员那样用开放的态度对待科学我们只会在问题出现时依赖所谓的专家,而对问题本身没有一丁点的了解。

从这个角度看,松鼠们让“赛先生”流行起来的行动,并非只是写出一些好看的文章那么简单,而是让我们在流行中真正了解“赛先生”。不然,有一种悲剧仍会产生,就是喊了90年“赛先生”,却把“赛先生”赶去做毒牛奶了。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博客松鼠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小松鼠
松鼠
成功来自谦虚
“爱因斯坦”
松鼠
松鼠
育儿博客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