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危机观察

2009-06-15 03:13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09年4期
关键词:商汤水车红旗渠

从2008年11月份到2009年2月的3个多月中,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总计不足10毫米,局部地区连续100多天没有形成有效降水,小麦死苗率达到20%以上,中国北方土地上弥漫着焦渴愁云。受灾较重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5省受旱面积达1.1亿亩。

水危机——红色警戒凌晨

虽然,旱情随符2月中下旬的几场有效降雨得到了缓解,但是把这次早情的过程放在更为广阔和延展的时间和空间上看,折射出来的是整个华北地区的一个长期缺水的严峻局面。

旱象

[镜头一]2月10日,河南嵩县长岭村。依然是晴天,门两边的对联还未褪色,年味彷佛还在空气中弥漫,但人们已经没有了过年时的那种心情。送水车刚刚停下,等候已久的老刘便提着自己的水桶冲向水车。瞬间水车就被群众围住,地上的盆桶乒乒乓乓挤了一大片。

长岭村位于浅山区,植被覆盖差,种田靠天收,吃水也得靠天收。寻常日子,老刘吃水都得靠他家的那一眼水窖。老刘说,过完年,水窖里的水已经基本用完了,吃水得到山下去运。随着旱情的持续,县里支援一辆大的水车每天为村里送水,人吃的水都没有,几亩麦子只能指望老天开眼,

老刘住的山脚下,就是河南第二大水库——陆浑水库,旱情使陆浑水库也扛不住。在浇麦的严峻形势下,水库的库容下降得厉害。由于持续开闸放水,陆浑水库存水量只剩2亿立方米,仅是上年同期的一半,一些船只来不及开走,只能被搁浅在干裂的河床上。

[镜头二]2月10日,河南林州桃源村。

郭新朝的家,就在太行山下,红旗渠边。

年近半百的郭新朝。几乎与红旗渠同龄。他生于1961年,家住林州市城郊乡桃源村。守着红旗渠,郭新朝家的日子过得不错,他家的3亩冬小麦,并没有在这个大旱之年遭受缺水之伤。就在他所在的林州市山区,农民望着几乎绝收的小麦“束手无策”之时,他家的麦地已经浇灌了两遍——春节前旱情出现时浇了一遍,春节后正月初六又浇了一遍,目前长势不错,与记者在河南大地看到的满目枯黄的麦田相比,这片干渠两边的麦田已吐露新芽,正在返青,似乎没有受到大旱的影响。

郭新朝的成长经历,见证了红旗渠的历史与今天。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年少的时候,夏季经常跳进红旗渠“扎猛子”游泳。那时候,干渠里的水时常满满当当。而如今,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红旗渠的水越来越少,灌溉辐射面积也在锐减。设计之初,红旗渠灌溉面积要达到47.9万亩。而目前红旗渠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0多万亩。

这条“生命之渠”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引水有限”——“浇不了那么多地”——“浇地面积逐渐减少”。这个恶性循环背后。是近些年仍未能根本解除的晋冀豫三省水源之争。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原山区干旱状况日渐严重,水成为必争的资源。

早象起于去年年末,自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持续减少,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安徽、江苏等8省陆续遭受旱灾侵袭,多省发布最最严重的干旱红色预警。从总体上看,北方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

虽然,旱情随着2月中下旬的几场有效降雨得到了缓解,但是把这次旱情的过程放在更为广阔和延展的时间和空间上看,它折射出来的是整个华北地区的一个长期缺水的严峻局面。

上个世纪80年代,华北地区也曾经历类似严重干旱的考验,京津冀地区出现了第一次水危机。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北方旱情愈加严峻,华北再次出现水危机。这并不是简单的岁月轮回,大旱的表象背后隐藏的水危机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含义,而攸关数亿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正如一位国外专家所言,2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其中的症结不仅在于水资源面临的危机本身,还需要冲破诸多无形的制度壁垒。

华北水荒——中国水危机的缩影

水危机源头何在,据权威专家研究表明,中国北方正在发生的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水资源危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正以愈演愈烈的势头蔓延。2009的开春大早只不过是将这场不断演进中的水危机以极端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在不动声色中制造的“大水荒”席卷了西北、华北的全部和其它部分地区,涉及国土面积、人口以及经济总量的1/3。按流域计,囊括了全国6大流域中的3大流域——黄河、海河的全部和淮河的大部。

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供给水源,三条河的总供水面积约14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由于该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由于大规模过量开采地下水,在东部平原沿津浦铁路形成了以天津、沧州、德州为中心,约2.14万平方公里的大面积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在太行山前沿京广线形成了以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濮阳为中心的浅层约1.4万平方公里地下水下降漏斗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恺曾给出数据说,华北平原有的河流的取水率甚至已经超过90%,这个数据意味着,河流用于给周围生态补给的生态用水已经几乎为零。一个短期内不会改变的事实是,华北平原将继续深陷干渴,以往“开源”路径,从打井到跨流域调水,在专家看来也到了极限。当前为了抗旱保粮,采取一些应急取水措施无可厚非,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地区需要一个完整的节水方案,人类不可能永远超过自然承载力索取。

链接:中国最早干旱的记载

中国干旱最早记载是商汤十九年(约公元前1765年)。据《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载,这次旱灾是从商汤十九年至商汤二十四年,延续了6年中间没有间断。旱情之重,可能亘古未遇。传说商汤十八年,汤灭了夏取得天下,商汤十九年也就是商汤刚统治中国。这样的干旱记载也带有某些人所希望的上天对商汤的惩罚。

猜你喜欢
商汤水车红旗渠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老水车旁的风景
伊尹摄政
大回转冲水车
水车转转转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水车真好玩
谋贤才
商汤并非靠仁慈夺得天下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