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化视角下的七届二中全会

2009-06-17 03:00徐妍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

徐妍艳

[摘要] 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审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力图加深对中国当前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大变革的全面认识。在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对中国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现代化思想。当时,党已经认定由工业化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努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阶级关系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有力保障。这些思想指导着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工作重心转移 现代化 工业国 城市工作

1949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成功之即,党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及时做出实现由农村到城市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决策,并从现代化的视角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在思想上、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充分准备,党在其中提出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主要任务、城乡关系和阶级路线等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由工业化到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思考,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曾说过,“工业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只有工业社会才能是充分民主的社会。”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私人资本,在战后的中国都应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中国需要发展工业……在国内,我们要以解放区已经实行的促进人民生产力发展、提高购买力、尽快为现代工业稳定发展创造先决条件的政策,来代替国民党政府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从而阻碍国内工业发展的政策。”关于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毛泽东认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和“现代性工业”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特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之后,确定了全国胜利以后党在经济方面将采取的基本政策。在这些政策中,首先,强调了现代性工业的重要性,中国现代性的工业经济是进步的,“中国的现代性工业的产值虽然还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但是它却极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资本是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没收这些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把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领导力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实际上也就是把工业的发展这个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首要问题,放在了突出位置。其次,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决议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主要成份,这五种经济在国家政策的规范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可以同时并存,共同为发展繁荣经济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必要的前提,这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国家的必由之路。再次,实现工业化必须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提出中国工业化实现必须以“节制资本”和“统制对外贸易”为前提。决议分析了革命胜利后国内的两种基本矛盾,指出“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是这个国家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指明了方向。最后,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农业集体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决议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并且深刻地阐明了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合作社,对于引导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对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都必须贯彻围绕并服务于生产的基本原则。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求党在革命胜利后将主要任务放在发展生产上,因为现代化的基本内核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时转移自己的工作重心,承载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必须紧随中国革命的前进步伐,将主要任务由组织革命战争转到组织开展经济建设,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为此,针对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在他看来,只有坚定不移地紧紧抓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这个中心环节,其他千头万绪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新政权才能站住脚跟,革命胜利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以后党的八大路线得以提出的思想脉络,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基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后,毛泽东在城市工作中突出地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中心任务,这就抓住了要害中的要害。它明确了新中国进行各种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在推翻三大敌人反动统治之后,党的主要任务就应从破坏旧世界转向建设新世界。只有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才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但是中国人民是勇敢而勤劳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上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所以七届二中全会全会号召全党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1世纪,我们党把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三、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处理城乡关系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有着广大的农村,如果不把农村的工作做好,城市工作也就不可能有稳固的基础,而离开城市的发展,中国又无法进行现代化建设,所以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就显得尤为关键,毛泽东在论述工作重心转移中非常重视处理城乡关系,在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中,阐明了如何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问题。

树立城市领导乡村的新观念,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需求。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冲破了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依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沿着这条道路,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时刻。到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已夺取大中小城市586座,占全国城市的28.5%。随着革命形势的这种转变,党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党的广大干部和部队指战员长期生活战斗在乡村,所以一些人对新形势下城市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对城市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城市解放后,部队对过去可以从城市中搬运某些物资而现在不能搬的道理没有认清,仍以游击观点看城市,以为占领城市是暂时的,入城后便乱拿物资;有的则以小生产者的眼光看待城市,把过去在乡村搞土改、清算地主的那一套经验带进城,用农民斗地主的方法批斗资本家,用在农村中划阶级、定成分的办法在一些工厂划阶级,扩大了打击面,破坏了工商业政策。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城市集中了中国的现代性工业和产业工人,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所在地,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地,如果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再以农村为工作重心已经不能满足革命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适时地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以便夺取和巩固全国胜利。为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全军充分认识城市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树立城市领导乡村的新观念,指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如果我们不能把城市工作做好,使城市起领导乡村的作用,那就不可能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人民革命政权就不会巩固,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做到彻底翻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但必须城乡兼顾,不能忽视农村工作。旧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是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没有粮食,城市人民也无法生存下去。城市离不开乡村而且要继续依靠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而且要以农业为基础。这样,新社会才能稳定地、总量均衡地、持续地向前发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公报中指出:“毫无疑问,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工业和农业密切地联结起来。决不可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这是毛泽东将辩证法在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上的运用,也是他以后提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这个战略方针的先导。城乡兼顾而又突出重心这其中包含了重要的现代化思想。

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城市工作的思想、方针和政策,既为建国前后党的城市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也给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乃至于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正确处理阶级关系是实现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搞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处理阶级关系极为重要。党在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在解决阶级路线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当时党内有的同志笼统地提出“由工人贫农当家”,“工人武装”及“翻身报仇”等口号,不分青红皂白,一脚把资产阶级完全踢开,不和他们团结合作,有的同志提出要依靠贫民群众,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进城后主要依靠资产阶级。七届二中全会指出,这些提法都是糊涂思想。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城市工作的几个问题》的发言,指出:“管理城市,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为此,要使他们生活有保障,要加强教育,要组织工人,与工人群众结合起来。”他认为,我们党过去同工人很有联系,但后来被迫走向转入乡村。国民党在工人中活动了这么多年,散布了影响,工人内部也复杂起来了;而我们与工人的联系减弱了,我们的干部(包括中央委员在内)对工人工作生疏了,对工人的面貌也不熟悉了。所以必须努力学习,时刻注意毛主席关于依靠工人的指示,加强工人工作。其主要办法有三:尽可能保障工人的生活水平勿使之过低;深入广泛的教育工人;组织工人。这一提法克服了党内存在的糊涂认识,解决了党在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问题,使恢复和发展生产有了可靠的力量。

善于联合资产阶级,坚持同党外人士长期合作。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状况,毛泽东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中提出了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联合、利用和改造的方针。关于这一点,毛泽东1949年2月1日~3日,在与苏联联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会谈时表述得很清楚。他认为,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必须发挥和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对资产阶级分子的使用,也可能出现某些消极方面的现象,我们也应注意防止和纠正。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工商联组织,这可以把工商业方面的活动任务组织起来,其主要任务一是使他们较有组织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二是使他们有监督地自我改造。这样,不仅使他们的思想可逐步得到改造,也使他们的行为受到监督,不敢过于放肆地违法乱纪。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些正确政策,为我们党在当时政治上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建国以后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了政策准备。对于处理阶级关系中的统一战线问题,全会指出,为了现实我们的工作目标,“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从团结他们出发,对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进行认真的和适当的批评或斗争,达到团结他们的目的。对他们的错误或缺点,采取迁就态度,是不对的。对他们采取关门态度和敷衍态度,也是不对的。”注意调动党外人士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建设新中国,为中国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对这一点,中央领导集体头脑冷静,态度明确。

综上所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一条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再集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救国之路。而七届二中全会上做出的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新时期的重大决策,是这条道路上的关键环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184-18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426-1437.

[3]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332.

[4]张树军,齐生.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会议实录.湖南出版社,2001.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