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别比较的视野探讨中国德育

2009-06-17 03:00陈关怡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启示

陈关怡

[摘要] 道德教育作为塑造灵魂的科学,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研究国外德育的特点,对于借鉴他国德育经验,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取代表东西方典型文化的日本与英国,通过介绍两国德育的特色和经验,反思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启示。

[关键词] 国别比较 中国德育 启示

德育有广义德育和狭义德育之分,广义德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狭义的德育,即德育仅指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研究国外德育的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德育的特色与经验

战后的日本,用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无疑和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关系密切。而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后盾和必要因素。

1.德育内容上强调层次性和针对性

日本中小学生德育大纲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低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待人接物,穿着整洁大方,守时等;中年级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不同地点场合的礼节,有效地支配时间等内容;高年级又在低中年级要求的基础上增加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有规则地生活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序列十分突出,并注意各年龄段的衔接,表现出中小学生德育的层次性和衔接性。

2.德育途径上注重实践体验

日本在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上注重养成教育,强调实践体验,表现为道德实践指导教材繁多,学校开设了“道德时间课”,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且强调在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提倡体验学习。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包容性很强,是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个性,使其身心协调发展,内容包括年级活动、儿童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教育活动等。

3.德育理念上提倡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

日本的德育改革把“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置于首要地位。他们认为,自律、同情他人、热爱自然、对超越个人力量的东西有敬畏之念、尊重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热爱乡土和国家的精神和态度,构成了日本人丰富的人性。而要形成“丰富的人性”主要是通过“心灵教育”来实现的。“心灵教育”主要采用体验式学习,包括创设儿童社区体验活动场所,丰富青少年生活体验;设立“自然教室”,丰富青少年的自然体验;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心灵教育”增强和丰富了日本德育的内涵,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真正成为自觉自愿而非外部强压下的行为,表明了日本德育的情感和内化的倾向。

4.德育力量上强调三位一体

日本的德育是真正建立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基础之上的。这三者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发挥着德育的不同功效。在家庭德育方面,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把学校的德育落实到实践生活中,为此,学校兴办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讲座与父母讲座、增设家庭课堂、成立家庭委员会等,还发给家长“家庭教育笔记本”,而社区为德育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提供丰富的机会和场所。

二、英国德育的亮点

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 和深厚人文传统的国家,传统的英国德育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但随着 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化 的出现,英国为加强学校德育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和实践。

1.德育方法上呈现多样化和科学化

英国德育在方法上注重科学性和创新性,倡导运用多种方法、形式进行道德教育。自20世纪中期以来,相继提出了关心体谅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等。关心体谅法主要是鼓励学生关心、体谅他人,多为他人着想,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在德育中的作用;价值澄清法由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组成,强调的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教师使用的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刺激其认知结构改变和提升其道德认知的层次。

2.行为上处处体现自律

在英国人的教育观念里,当舍己为人的英雄不重要,关键在于要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在公德上,英国很强调自律,英国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西方哲人其实有很相似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但也许更为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去对待别人。而在私德领域,英国人对生活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要不妨碍到别人,即使这事儿不合潮流,甚至怪异。

3.通过大众媒体和公共环境进行道德教育

英国学校除利用电影、电视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英国仅伦敦一个城市就有博物馆200座之多,各种参观点100多处,这些场所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英国的大不列颠精神,传递着英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英国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对青少年起到无言之教的陶冶作用。

三、我国德育的现状与不足

1.德育目标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中国的德育目标相对比较笼统、模糊,教条化和抽象化。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是一元化、理想化,片面强调政治性,缺乏层次性,忽视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在德育中过分强调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内容和设计培养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人在“德”中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2.德育工作中存在“惰性”现象

惰性主要是指德育观的保守性与狭隘性。许多德育工作者包括教师从一开始就使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习惯于传统的德育模式,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德育政策,习惯于视学生为道德说教的接受器。这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是改进德育工作的大敌,使德育工作缺乏创新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3.德育的内化程度不够

我国德育的“内化”程度远远不够。在德育方法上,一直以灌输法和说服教育法为主。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指向性十分明显,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从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来看,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强制灌输在教育中很难使学生有自觉自省的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德育作用则显得很苍白。

四、国外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德育目标和内容既要有统一性,也要有层次性

学校道德教育既要突出以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为导向的一元化特色,也要注重目标内容的针对性。品德的发展是依不同的心理、教育、环境等因素而呈现不同水平和等级。所以,对不同年级学生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是德育科学化的体现,而且要注意各年龄段的衔接,使德育成为一个目标明确且稳定,内容清晰有条理以及要求比较一致的教育过程,这样能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有利于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强化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反对德育权威,倡导德育对话

道德教育要突破旧的“课程”框框和“教条”形态,德育价值取向要生活化和社会化而非理想化,不能以所谓的权威或统一的标准去塑造学生。反对德育权威,倡导一种新的德育对话,而德育对话必须建立在“双主体观”的基础上。“双主体观”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特征、充满人文关怀的德育价值观。我们所主张的对话要求德育主体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互动为实践方式,促进德育主体双方取得更大程度融合的交往和教育方式。这种对话,使双方的价值观得以碰撞、升华和重新组合,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的心灵活动,可以克服灌输教育的弊端。德育中的对话不一定要以达成共识为目标,而更重要的是启迪个体的道德思维、道德智慧和个体德性的自由自觉。

3.拓宽德育方法途径,开展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

注重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知行统一的道德实践。道德意识要内化为实践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效果,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自觉地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并采取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充分发挥这种隐性课程的实效性。在德育中还要重视情感的因素,以情动人,以情服人,以情改变人,而情感的形成与丰富要依赖于对生活的体验。学校德育应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生活场景为依据,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景,关切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深入体验,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促进其德性人格的生成。

4.注重各种德育施教者的功能,并形成合力

道德教育的施教者可以分为主动施教者和被动施教者。主动施教者主要指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育工作者和家长;被动施教者主要指物和环境。首先,许多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定位成课程计划的忠实实施者,而要意识到自己真正重要的使命是激活知识和创造体验。德育是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道德价值不应该不假思索地由一个个体传承至另一个个体身上。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实际上,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的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人格的真善美等,不仅直接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而且影响到德育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德育评价的公正性与科学性等方面,从而最终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懂得“只有精神才能培育精神,只有伟大的灵魂才能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其次,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长要更新家教观念,重才更要重德,学会倾听孩子;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做好良师益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

被动施教者主要指物和环境,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第一,要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第二,通过传统节日或纪念日以及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月等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第三,是整合文化资源,更多开展赋予人文精神和道德气息的适合青少年特点、形式多样、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展览和参观活动,发挥艺术作品的德育功能;第四,是重视德育基地建设,如革命纪念地、历史文化遗址、人文景观等,使之成为缅怀先烈、毋忘国耻、教育后人的德育课堂,从而克服德育过程中的虚化、弱化现象。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8.

[2]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99.

[3]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3-65.

[4]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5-206.

[5]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48-352.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