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音乐的表现特点分析

2009-06-17 03:00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宗教美术文学

孙 莉

[摘要] “现代乐派”这个名称,是十九世纪末到现在的音乐艺术的各种流派的总称。现代音乐是在继承古典——浪漫音乐风格和手法的基础上,又出现许多反浪漫主义的新流派并呈现多元化形式。这些形式的出现与新的时代下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作曲家对文学、美术的喜好,对宗教的信仰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去。所以,为更好地理解现代音乐,我们需注意到西方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社会环境及人文学科的变化和发展,对于音乐发展趋向及创作的新手法的理解有着渊源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现代音乐的特点。

[关键词] 现代音乐流派 文学 美术 宗教

一、20世纪音乐的发展与同时代其他创作领域出现的学科相结合,创作出时代性的作品

20世纪的音乐为各个创作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20世纪的众多作曲家并不再仅用高超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音乐的复杂、精美,而是将音乐与美术、文学等多种体裁相结合服务创作,出现了各学科相融合的现象。

(一)音乐与美术的关系

当我们在谈到勋伯格的创作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的十二音技法摧毁了统治欧洲近1900年的调性体系。但勋伯格也热爱绘画,作品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的好评。在德国,康定斯基领导的“蓝色骑士”小组是表现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勋伯格后来曾受邀参加过“蓝色骑士”的画展。

“表现主义”流派中抽象的叙事、对现实的浓缩截取,完全影响了勋伯格日后对音乐题材的选择。在1909年的独角歌剧《期待》、1910年~1913年的《幸运之手》和1912年的《月光下的比埃洛》中体现出来。

印象派画派以点状的笔触作为创作手法,并且画中细部的纷乱是为获得远景更具立体感更逼真的光彩效果的一种创作手法。以美国现代画家波洛克的《秋天的韵律》、《作品1号》为例,远观近看虽杂乱,却以这种效果最为震撼人心。

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的创作也同样运用了美术的创作风格和技法。在他的《幻想》的音乐中,是“庞大而复杂的音响”,曲中一片模糊,没有清晰的线条感。模糊的“幻像”却最终逐渐清晰起来。

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都以这样一大片虚空的迷惘让人联想到战后欧洲的普遍心态。

(二)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1.概述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音乐与文学的思维、思潮、创作方法相互影响。尽管,在结合与影响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追求两者的平衡,削弱了对方的特性;有时为了向对方靠拢,违反了自身的某种规律。但总的趋势与相互渗透的结果看,这种结合与彼此影响扩大了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他们的内涵,促进了两种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它们的独立品格并没有丧失,相反在相互作用中其特质更鲜明、更丰富、更具独立感。”

2.音乐的文学性

文学的表现方式与音乐的关系:

(1)叙述性是文学作品运用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同时,叙述性也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使作品的情节生动,结构同时又富于变化,从而作品具有变化统一的美感。

(2)戏剧性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作家将矛盾视为发展的动力,通过加强矛盾的广度和深度来推向高潮。在音乐中,音乐的生命在于激起矛盾,音响状态也不停地在提出不平衡、解决不平衡,使音响趋于和谐的矛盾发展中不停地变换,从而使我们在听觉效果上达到了完整。

(3)典型性是文学创作的本质特点。典型性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特定时期与特定群体的人物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征。所以典型性是重要的审美标准。在音乐中,典型性对音乐创造同样有重要影响。这体现在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以独特的个性去感受社会心理的动律,并抓住典型性的音乐动律的音乐手法与构思去描绘音乐。

所以,作品中的情感蕴含着时代的民族的典型性。正如卢那察尔斯基谈到肖邦时指出:“他就在我们的痛苦和欢乐的深处悄悄歌唱。他生活在人类精神系统的节奏之中。因为他是社会生活的心理海洋中汹涌澎湃的天才表达者和组织者。”

3.文学对音乐的影响

以象征主义文学为例。象征主义文学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极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并提倡“寓理于象”、“托物寄情”以象征、暗示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思绪,善用自由联想、想象,通过悦耳的声音、独特的色彩来呈现朦胧的意境、神秘的幻像、奇妙的通感、悲观的气氛。

传记作家路易莎•利比希在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最早一本传记《克劳德•阿希尔•德彪西》中提出:“在倾向和气质上,德彪西与画家中的印象派和诗人中的象征派几乎完全一致……”德彪西本人认为自己更接近象征主义的诗歌。

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曾阅读象征派诗人魏伦和马拉美的作品,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印象派画家、象征派诗人的美学观点、艺术追求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马拉美宣扬的“暗示性和奇特性的表达方式”,“瞬间的印象”的捕捉与呈现,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体现无疑。所以,音乐评论家拉克瓦认为:“音乐中的德彪西主义与绘画中的印象主义和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是同义词。”乔治•让•奥布里强调“不管德彪西的音乐有多少印象主义成分,它总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飘荡起伏的音乐下面是对于主题的理解和热爱,它引导人们同样去理解和热爱这音乐。如果我们已经把《大海》和莫奈的绘画印象主义做了多次比较,我们就不应忘记,这个印象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位英国文学大师T•M•W•特纳》。”

文学与美术滋养了德彪西的创作,从而使德彪西的音乐与象征主义诗歌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首先表现在“德彪西的大批重要的声乐曲都说为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魏伦的的代表性诗篇谱曲,数量上则以魏伦的诗最多。他于1902年创作的歌剧《佩列亚斯与梅丽桑德》就是取材于著名的比利时象征主义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

马拉美的诗歌充满的是音乐的音色和节奏,并根据马拉美的诗歌《一个牧神的午后》,谱写了代表作之一《牧神午后前奏曲》。马拉美在欣赏完《牧神午后前奏曲》后认为:“这首乐曲发挥了我的诗的情感,它记录的景象笔色彩所能做到的还要生动的多。其次,德彪西的钢琴曲和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也有着种种联系。有的在题目、选材、构思上接近,有的则内蕴诗歌的意象与情调、气氛。如钢琴曲《夜空的声音与芳香》的标题,是受到波德莱尔的诗歌《夜的谐和》的启发。《贝加摩组曲》与魏伦的《假面具与贝加摩》的诗歌有联系。《为钢琴而作》的音响动态亦显现出魏伦的诗歌《华丽节日》的某种格调。

阿瑟•西蒙斯认为,“没有象征主义就不可能有文学。”充分肯定了象征主义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现代派音乐之父斯特拉文斯基则指出:“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多归功于德彪西。”高度评价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对现代音乐发展开拓性的意义。

约翰•凯奇认为“构成诗的原因并不在于它的内容或多义性,而在于它将音乐的因素(时间、声音)引进了词的世界”。诗的多样性,诗的内容、意义也指引着凯奇行为中的音乐涵义。

可见,这两大流派在文艺史上的价值,当今已获得普遍的承认。

二、创作中蕴含着的个人信仰

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不停地对人性做出较多的思考,无论是欧美的基督教和天主教还是俄国的东正教,都是人们心灵的净化。

忏悔的过程也是赎罪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在自我审视道德。信徒们的道德归罪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讲到:“道德归罪是依教会的教条或国家意识形态或其他什么预先就有的真理对个人生活做出善或恶的判断,而不是理解这个人的生活。”因此,道德归罪还是与国家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关系,国家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曲家的创作则是通过他们特有的方式去抒发内心的情怀。宗教音乐即是这种他们抒发情怀的一种凝聚。很多作曲家的创作则与个人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流露着上帝给人们的启示,也有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之情。

无论是从巴洛克时期虔诚的教徒巴赫,还是从后现代阿沃•帕特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听到宗教的那特有的音色。当我们看到帕特的作品目录时,会为这位宗教作曲家所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因为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西方宗教精神直接相关,他的标题也与宗教仪式密不可分。艺术的追求来自生活中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在给作曲家定位之时,不能简单的归于他们对艺术的信仰和执着追求。

“帕特曾以巴赫的签名动机B—A—C—H创作了新巴洛克风格的《巴赫主题》,也许他是从此开始着迷于虔诚的宗教写作的。”他曾研究早期的格雷高利圣咏,做各种简单的二部对位练习,尝试有调性的挽歌式的曲调。这些在他的《第3号交响曲》和《Laul armastatule》中反映出来。在这时帕特确立了个人化的创作组织——“Tintinnabuli”技法。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帕特的作品主要是合唱和小型的声乐组合,并选用了各种语言的祈祷诗文。例如,拉丁语、德语、斯拉夫语、西班牙语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代表作品《感恩赞》(1984~1985),作品中运用3个弦乐与3个人声,格里高利圣咏的风格。

三、结语

西方的现代流派给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新兴的流派概念,一种新的听觉传递。这种新颖所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当他们在运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和表达在传递着某种特殊的意念之时,它的“奇”也被我们所吸引。现代音乐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趋向、产生的根源、创作所表现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与研究西方的现代音乐有着极为深远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下,人们对于精神和意念等一些人性的所思及追求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与文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

[2]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在音乐世界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0.

[3]伯恩塞德.音乐的印象主义——该术语的早期历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4]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5]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第3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6]赵乐牲.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7.

[8]田艺苗.时间与静默的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宗教美术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创意美术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