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2009-06-19 05:53张艳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教 2009年9期

摘 要:课堂语码转换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言语交际策略,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堂中语码转换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根据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执教过程中开展的的反馈调查进行分析,揭示顺应过程中发现:顺应有两种模式:被动顺应和主动顺应,教师对语言现实的主动顺应和学生对教师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形成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内在调节的语用选择基础。教师语码转换得到认同。

关键词:语言靠拢 语言偏离 心理现实 顺应

Myers-Scotton 指出语码转换的功能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可以借助语码转换来改变社会场景,重新确立交谈的性质。另一方面语码转换可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心理及对某种语言变体的态度[1]。在语码转换中会出现两种情况: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语言靠拢是指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以更接近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表示自己的亲和,在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建立共聚量,减少自己在达到目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语言偏离是指使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与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不同,表示自己具有权势或自己不愿向对方的权势靠拢,让对方尊重自己。本文尝试运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探讨在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中的教师语码转换:有意识运用母语,多数学生对语码转换表示接受,认为母语的使用能够活跃气氛,实现语言靠拢。同时母语的使用出现语言偏离,但比例调控为本科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科研思路的整体衔接提供保证。

一、顺应论概览

维索尔伦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的全面的、功能性的视角[2]。他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被“制作”出来之后,并不能独立于其人类,而且也不会一成不变,它需始终不断地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环境。Verschueren同时指出,语用学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2]。变异性可帮助语言使用者在传达特定信息时进行各种可能的表达选择;商讨性指语言使用者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而非依赖僵化的、固定的规则和结构——功能关系进行语言选择,表明语言使用中存在着多元不确定性[3];顺应性则使人类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顺应是双向的,语言选择也会改变环境,环境或现实反过来顺应语言选择,三个特性不可分割,充分体现在教师课堂话语运用中。

二、语言学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1.问题提出: 教师语码转换使用频率的反馈调查

对于语码转换必要性的研究,国外学者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尽管有人坚持在外语课堂中只使用目的语,但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仍然持反对意见或折中的观点。外语课中母语采用与否,要视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的而定,在英语专业特殊性课堂中母语的使用也有其必要性。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教学中,教师汉语使用的内部原因在于课程本身元语言性强,专业术语多,同时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在于国外语言理论的本土化;外部原因取决于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词汇存储量,有了相应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但语言学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感觉抽象,深奥,需要教师的“可理解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和内化。笔者在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翻译专业教授语言学课程多年,针对七届不同的学生,进行了母语使用频率的反馈调查,以期发现差别。

调查对象为师范类语言文学专业学生00~02三届(三年级)学生;任课教师为两人:任课教师1:教授,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同时全英教授高级英语,教龄以10~13年;任课教师2:副教授,翻译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同时全英教授高级英语,教龄以8~11年。理工类翻译专业04~06 三届(三年级)学生;03届四年级学生。任课教师1:教授,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同时全英教授综合英语,教龄以14~17年。结果如下表1、表2所示:

2.问题分析

(1)语言靠拢实现动态顺应

调查结果表明:语码转换是语言学课堂上教师普遍采取的语言策略,教师使用汉语并非英语能力的缺陷,受研究方向,教龄,职称等因素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课程本身的难度和接受对象不同。表1表明:师范类学生英语技能程度比较高,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生考研意识清晰,对语言学课程相对比较重视,教师使用母语的频率稍低。但大班授课严重影响了视听效果,全面目标语授课的几率成为不可能。表2表明:语言学课程在理工类翻译方向学生中第一次开设,学生本身重视翻译训练,对语言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很高,就业市场看好,考研意识不强,即使小班上课,教师的母语使用频率仍然高于表1,学生全面目标语授课的几率也成为不可能,而在四年级开设语言学课,母语使用频率更高74%,否则课程无法从始至终,因为学生早已“心猿意马”。外部原因更多地影响到语言学课教师在不同的意识下进行语言选择,而多数学生对语码转换表示接受。

维索尔伦认为:变异性可帮助语言使用者在传达特定信息时进行各种可能的表达选择,在语言学课堂上“中英夹杂”本身是对目标语教学的一种违背,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规定:在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目标语口语表达能力,达到熟练运用表达、对话自如的程度。但语言学课堂中母语的不可避免使用,语码转换这种特殊的变异形式不可避免地应运而生。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并非僵化,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语言使用的多元不确定性促使商讨的形成。教师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在不能用英语完全准确地表现外国语言理论在汉语中的对应概念时,在国内语言学界对经典语言理论的本土化进程描述无须再译成“外国语”进行“洋化”时,降低使用信息的不确定性,母语的生动贴切表达,更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层面的内涵。教师调整自己的语码更接近接受者的语言,表示自己的亲和,减少沟通障碍,提高教学效率,省时省力(least effort),教师作出主动顺应,成功实现语言靠拢,多数学生表现出对语码转换的接受[4]。

(2)语言偏离和语境调控实现动态顺应

适当而有效的母语使用可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但英语专业的课堂导向毕竟应该以目标语为主体。按照克拉申的i+1概念: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与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内容可以理解,但仍有部分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5]。英语语言学理论难度的特殊性,使教师有意识地转换语码来降低语言输入的难度,对学生语言水平做出主动顺应。但顺应是双向的。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教学不同于中文系的语言学课程,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有着以目标语武装和充实自己的使命。如果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用英语输入的信息远低于学生可接受的水平,就会使学生丧失对该课程的景仰和对任课教师的学术崇拜[6]。语言学课的最终目的是配合其他课程教学,培养和升华学生的语言意识和悟性,为更多的语言类课程,如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开设打好基础,做好研究生课程的衔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要尽可能有意识、无意识地使用目标语。语言学中的术语很多,可以在导入课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也可以规定学生课前背诵一些概念的汉语解释,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目标语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语境进行现场调空,用生动贴切的语料演示目标语的概念和术语,减低“语码转换”的使用频率。即使50%的学生不能确切该术语概念的“汉译版”,教师还是要继续下去,表示自己具有权势或自己不愿向对方的权势靠拢,避免母语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干扰,让学生尊重学术,尊重权威。坚持“语言偏离”,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让学生作出对教师个人心理现实的被动顺应。实现语码转换的合理比例调控,保持语言的动态平衡。当然,课堂上语言偏离策略使用出现的某些缺憾可以在与学生的课后母语交流中得到弥补,完善。

三、结束语

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探讨了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语言变异现实,揭示了主动顺应和被动顺应的语言商讨过程,结果发现: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即内在调节语用选择是实现双向顺应的有效手段。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有其特殊性,它即受课程中需要传授国外语言学最新动态的宏观影响,要求教师用流利的英语授课,主动顺应语言现实,更多地输入目标语;同时,又受学生接受语言现实的实际水平影响,需要教师客观顺应学生的心理现实,适当地运用母语。在英语专业语言学课堂上教师的目标语和母语间的有控制转换是必须的,也是有益的,语码转换的应用也是教学效度实现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Clarendon.1993b.

[2]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Arnold, 1999.

[3]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1

[4]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5]席红梅.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论解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8)

[6]张艳君.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J].学术交流,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