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长期性

2009-06-19 05:53杨志超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教 2009年9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社会性体系

杨志超

摘 要:“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将谱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内涵建设是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必将触及长期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和趋势的深层次的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文章从高职教育的属性、价值、体系三方面深入剖析了决定我国高职内涵建设长期性的潜在因素,指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涵建设 社会性 价值 体系

内涵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高水平、全方位发展的战略决策,高职教育是培养职业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应该遵循从经济社会到高职教育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高职教育存在的目标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教学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都是内涵建设的重点,对此,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要认识引起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标本兼治。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仍无法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同步,除高职教育自身问题外,还与诸多外部潜在的因素相关,高职内涵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高职教育的社会性特征在短期内难以充分体现

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生产服务能否与教育教学进行实质性融合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内涵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进入21世纪,政府重视加上社会发展对人才在层次、结构、素质上的多元化需求使我国高职教育在短期内规模得以迅速扩大,但在产教结合的关键问题上难以突破,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职教育的社会性特征和社会化作用不明显。

1.我国高职教育先天不足,动力匮乏

职业教育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国家,其动力来源于市场和企业,工业革命并未使中国受益,反而带来了鸦片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体系遭受到一次次冲击。在此期间,职业教育也不乏有张之洞、黄炎培等一批教育家、实践家的孜孜以求和不懈努力,也出现过“癸卯学制”“壬戌学制”等职业教育相关章程,但由于国家科技水平不高,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薄弱,社会对职业教育缺少认同和需求,致使刚刚萌芽的中高等职业学堂昙花一现。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虽然给职业教育注入了新动力,但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在一段时期内以发展中职教育为主。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短短几年内,高职教育在缺少社会认识、办学基础和管理经验的前提下异军突起,导致规模与办学水平的矛盾激化。可以说,我国社会经济与整个职业教育之间从一开始就缺乏沟通和联系。

2.高职教育在传统文化的夹缝中求生存。我国数千年“士、农、工、商”社会等级的划分方式注定了文人阶层与技术阶层悬殊的社会地位,中国从古代到近代没有形成工业化大生产局面,“工与商”基本处于社会阶层的最底端,鄙视“技能”“重文轻技、重理轻用、重道轻器”等文化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长期渗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理解与选择。高考制度恢复后,普通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焦点,高职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层次和依附,缺少社会舆论导向和政策保障,没有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3.生产部门参与教学,处境尴尬。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尤其需要与社会生产部门的密切合作,但目前生产部门参与高职教学管理面临左右为难的处境。我国长期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很大,企业参与教学和管理存在诸多不便,产教合作很难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进展。此外,高职教育办学实力不够,学生技能低于企业期望,科研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相反企业还要承担一定风险和必要投入,加上政策和法制上的保障和监督不到位、企业学校利益不对等、价值观念差异大等各种因素,社会生产部门逐渐淡化了参与高职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问题,非长期不能解决。

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缩水与价值回归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最终体现在科技创新上,高技能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前提。高职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首先要能满足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的需要,成为一名职业熟手,之后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训练,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各种职业问题,成为职业专家。诚然,高职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不可能都成为职业专家,但应该具有成长为专家的潜力和后劲。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不高,教学与中职教育没有本质差别,毕业生离“熟手与专家”的标准相去甚远,我国社会高级专门人才岗位空缺与高职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很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缩水会导致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缩水甚至引起高职发展的恶性循环,这不是历史短、投入少、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而是近年来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产力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缺乏认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不高,这一时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职学院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定位。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在层次和水平上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但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处于整顿和规范的阶段,忽略了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得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期望逐渐拉开了距离。高职教育发展至今虽然解决了规模上的问题,但在教育层次、水平和认识上的差距却难以在短期内弥补。

其次,我国长期以“技术引进”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使高职教育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社会的发展边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靠引进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并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效益,因此,“技术引进”作为加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捷径广泛受到社会青睐,科技自主创新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教育孕育科技,科技提升教育的良好局面,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被部分掩埋。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社会逐渐认识到高职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命脉关系,高职教育随即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曾经边缘化发展遗留下的空白还需要我们一一去填补。

三、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一体系、两种类型之间的矛盾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作出了高职教育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科学论断,阐明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不同体系的两种教育形式。但两年多来,我们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归属同一体系所产生的矛盾必将影响到今后高职内涵建设的进程和发展趋势。

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必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教育中的地位和性质,由于我国现存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高职教育高等性与当前终结于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终结于专科层次在客观上限制了人才技能水平的提高,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需要;终结于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得不到体现,学生在职业领域内没有进一步纵深发展的空间,满足不了人民对高水平高等教育的需求。

2.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不同,使得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个体在认知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说,个体接受某种教育类型的水平和层次越高或从事某种工作的时间越长,其相应的认知结构就越稳定,越不容易被改变,“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一体系,在入学标准、考核与招生制度等各方面无法体现区别,占高职生源比重较大的普通高中生在缺少基本职业认知准备的情况下升入高职院校,给本来就不成熟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带来巨大困难。我国专科层次招生本身就没有吸引力,录取分数低,加上高校扩招,雪上加霜,使得高职生源的基本素质大幅下降,3年内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谈何容易。此外,很多人认为“专升本”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良好衔接的实例,不少高职院校仍以升格本科为目标,国家对此虽然不赞成但也没有强令禁止,普通专科不等于高职教育,从全局和长远来看,“专升本”的社会舆论会导致高职教育偏离人才培养的方向。

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人民从接受高等教育向接受高水平高等教育转变的需要,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至少应该关注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内涵建设需要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长期和稳定的过程,再完美的产教结合模式也会存在教学对生产实际的滞后,因此,高职内涵建设不但需要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还需要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2.加快建设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

立法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立法明确高职教育在政策扶持、资金来源、专业设置、入学资格、培养目标、学制层次、办学条件、师资培养、考试制度、产教结合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其次,目前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各类社会团体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不甚明确,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急需以法律形式完善高职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难以解决职业教育领域各种各样的问题。

3.迈出职业教育体系重构的一步

高职院校能否与普通大学顺利分流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性调整的关键,它将影响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社会发展势必引起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在数量、水平和层次上的更高要求,高职教育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发展的趋势和愿望。当然,职业教育体系建构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结构,这项工作应由政府牵头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予以保障,这样才能较好地规避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性变化带来的风险,并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走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并重的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不仅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先进技术的孵化器。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技术创新在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首先,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得高职人才类型和层次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除理工类人才外,还包括文经类、管理类、服务类等各种类型,人才层次的划分除了沿用技术员和工程师的标准外,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领域职业资质的高低划分为初、中、高各种等级或直接获得某种职业的从业资格,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工业领域对高职人才内涵及层次的概括;其次,“技术”一词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演变,当前“技术”的内涵既包括操作、设计、制造、应用、研究等物质形态的技术,又包含交流合作、经营管理、规划协调、服务创新等非物质形态的技术,技术创新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走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并重的道路是社会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

5.把握好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各种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各种利益团体都是构成高职教育系统体系的基本要素,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解决好教育公益性与市场功利性、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实效性之间的矛盾,克服资源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难,因此,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各种利益团体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相互监督,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使高职教育既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又不偏离高等教育的方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引导和协调的工作,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应抽调力量对各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各种行业在一段时期内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毕业生标准提供可靠依据,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和企业是教育教学的共同参与者,在政府和各种利益团体的协调和扶持下应抓住机遇、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目前,各类教育公司是利益团体的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对各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决策和依据,在教学指导与培训、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校企合作、安置学生就业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当前政府、企业、学校之间合作的重要平台。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等教育的战略重点。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加上国情历史、文化观念、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但发展空间和价值潜力巨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彻底摆脱技术落后,在技术上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途径。我们只有打破常规、消除成见、求真务实、突破创新,才能创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振兴史上的奇迹。

参考文献

[1]姜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李振祥.高职产学合作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4]胡永信.借鉴“职业带”理论设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J].教育与职业,2007(29)

[5]杨哲生.论高职的教育类型——兼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教论坛,2008,4(上)

[6]欧阳河.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演进[J].职教论坛,2008,10(上)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社会性体系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