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黄鹂》教学中的应用

2009-07-14 03:11周荣刚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陶冶孙犁黄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仅就《黄鹂》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渗入审美教育方面的构思和设想。《黄鹂》是作家孙犁的一篇优秀散文,文章处处是美的存在。

一.创设审美氛围

审美氛围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从而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审美熏陶。

首先要精选教学媒介。我在课件制作上侧重于图片与音乐的制作。图片制作上紧扣课文,以江南草长莺飞等最能体现江南特征和美的极致画面为主。音乐的制作上我采用轻盈的清音乐《摇篮曲》作为文章朗读的背景音乐,用《神秘园》作为欣赏画面的背景音乐,从而让学生有了一个视听结合的审美氛围。

其次要渲染审美气氛。本文教学中我用大量的时间来介绍江南美景以及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我们身边的极致之美。在细致的描述与优美音乐引导下让学生学会感悟美、享受美。在享受美的同时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鉴赏。

二.激发审美动因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与审美鉴赏欲,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认知人生倾向。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后有较大的收获,特别是在自我人生的提升上有更多的发现,我设计的导入语主要从“美”着手:如何发现美,展现美,感悟美。

其二、人格魅力倾向。

今天,偶像倾向性和人格魅力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都能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我在介绍作家孙犁时,除了介绍他的创作风格以外还用大量的篇目介绍了专家对孙犁的评价,从而深化孙犁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激起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

其一,从文章的创作背景上入手,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文章的创作背景是:“黄鹂”是文学乃至文艺的象征。童年,爱鸟却没见过黄鹂,以后几次遇到黄鹂,黄鹂的境遇各不相同。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而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其二,从审美对象出发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快感。这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陶冶和教育。本文中作家孙犁透过黄鹂讲述的是关于极致的问题,以本文的审美鉴赏就必须去调动学生在理解自然界的极致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的联想与想象,去探究、认识人的个体与群体的极致,即在寻找作为学生的美的极致的同时提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在探讨社会美的极致同时去探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三,吟诵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作家孙犁的作品,之所以那样惹人喜爱,被人传诵,是与他的语言分不开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作家中,孙犁同志不愧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巨匠。谈到孙犁作品的语言,大家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赞美它。的确,在创作上,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的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富有诗情画意,简洁、优美,具有诗的节奏和声韵。而《黄鹂》就是孙犁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因此在本文的审美体验中,一定要加强作品的语言赏析,特别是对文章中最后四段语言的赏析。最后四段的语言是作者的顿悟,是顿悟后诗性的流露,这里展现了黄鹂的美的极致特别是这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的诗性环境,还有凝练又包含诗意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等生命之美,这些诗化的语言必须通过反复的揣摩与吟诵才能产生审美共鸣。

四.诱发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而应该是自我的情感陶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惊异感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为了达到激发审美体验之目的,我在本课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如下四种方法。

第一、设计审美论题。

为了保持这种高涨的情绪和求知欲望,我在介绍名家评价孙犁之后,迅速转移到文章的审美体验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是怎样追求和发现黄鹂的美的,用“符号法”标出,并在做标记的同时体验作者是如何通过对黄鹂美的追求来寻找人生的极致的。学生找到了作者是如何追求美的,并在寻找与体验中得到了“美”的陶冶。

学生阅读完之后,要求将自己画的追求美的内容概括,此时我针对性指导“四四式”的好处,即整齐美(详见板书),也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体验成果,我说:“其实班级或集体亦如此,当然你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四四式内语言要灵活,能展示对文章内容的体验即可”,此时又在内容的个性化提炼的体验中得到一次美的陶冶。

第二、变换角度,创设“美”点。

学生从整齐美中感受美点后,再换个角度即文章写了黄鹂哪几个方面的美,充分利用学生高涨的审美情绪。当学生找完之后,教师追问“黄鹂的极致是什么?”学生自然会在美的环境即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的美环境中得到第三次审美体验。

第三:寻找倾心赏美亮点。

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捕捉、赏析、质疑等审美品质,让学生自由选择审美点,学会鉴赏、学会体验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体验成果。通过自选适合于自己倾向性的审美亮点,学生们普遍认为没有强迫接受知识之感,思维有自由飞翔的天空,能够陶醉于趣味无穷的体验与想象之中,作称心快意的审美品味。因此,作为审美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寻找倾心赏美亮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发现美,产生美的体验。

第四、深化美点,美化板书。

在本课的板书设计上我也精心构思,让学生在轻松回顾中激情陡然猛升(板书见下)。这就是美上的最美,美的极致。

极致

童年迷恋 但没见过

抗战见过 一闪而过

病中又见 被吓飞走

鸟市再遇 没有自由

江南见到 全部的美

这样学生得到第七次审美陶冶,似有“余音绕梁”之感,审美陶冶也同样“三日不绝”。

五.升华审美顿悟

审美主体对美的判断通常不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获得的,而是以一种突然而不明确的方式领悟审美对象极其丰富的内涵。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顿悟”状态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愉悦,此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某一点上保持高度契合,主体和客体在某一点的交融,使审美主体的全部意识暂时都被这种“顿悟”所笼罩,出现所谓的忘我状态,这实际上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进行审美鉴赏的关键是升华自己的审美顿悟。

本文最精彩之处在结尾处,审美鉴赏的关键也是在最后。因此我把审美顿悟的升华也放在最后对极致的顿悟上。既然找到了黄鹂美的极致,那么我们大家自己美的极致应在哪里?学生自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但此时教师仍不应作答,而是让学生带着更浓厚的悬念来体会四种动物的极致,通过齐读齐论,学生再次从整齐美、真实美、音律节奏美中得到美的陶冶,从而追问探讨自己的极致,很自然作为学生能够达到极致的环境只能是学校,而在学校中自己的极致该如何去实现,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体现呢?促使学生在品味自己人生极致时实现审美顿悟。学生各抒己见,在表达自己体验时得到第八次陶冶。

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表达的能力;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升华人生顿悟;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操陶冶。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不可缺少,而且应该全方位地实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地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去。

周荣刚,教师,现居江苏宿城。

猜你喜欢
陶冶孙犁黄鹂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春天的小精灵
两只黄鹂
问黄鹂
孙犁与求助者
不再孤独:爱是我们的舞场我们的朝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晚年孙犁
作家孙犁的“吝啬”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