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步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2009-07-14 03:11王清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本书籍读书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无不热爱读书,可以说,对书籍的热爱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百万富翁与一个穷光蛋打赌,富翁说:我担保你忍受不了二十年的囚禁生活,如果你赢了,我愿意把所有的家产给你。穷光蛋答应了。于是,他住进一间小屋,屋子没有锁,他随时可以出来,但只要他踏出房门一步,就算输了。他可以得到生活必需品,但无法和外界联系,惟一可做的就是读书。开始几年,那个被囚禁的人痛苦不堪。后来,他渐渐静下来,阅读的书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最初,他阅读的是一些通俗的小说戏剧,但后来,他阅读的都是各门学科最高深最尖端的著作。时光流逝,明天就是两人打赌的最后期限,富翁看到自己败局已定,既后悔又害怕,他不甘心这样丧失自己的所有财产,于是,他想在夜里去杀了自己的对手。等他到了小屋里才发现,小屋是空的,桌上放着一张纸条,他的对手自愿放弃唾手可得的赌注,因为,“这二十年来,读书已经使我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见,读书,特别是读一些好的书籍和文章,带给人的帮助不仅仅是文字和章法,更会给人以思想、情感、道德、人格以及文化修养诸方面的影响,更给人带来生活的信心和人生的幸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应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课堂和课本之中,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学会应试,而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那无穷无尽的书海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可供孩子阅读的图书异常丰富,可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却伴随着年级的升高、升学压力的加大以及功课的增加而减少。致使我们的孩子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到头来仍然不过关,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所指出的那样:“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我们的孩子只能死抠书本,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的书籍。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为了使学生能够应对那张考试试卷,继而在考试中考出好的分数,把目光只盯在课本上,具体教学则是将语文课上成了字词句的操练课,特别是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切割”成一个个的知识点,枯燥乏味地灌输和机械地进行训练,沉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使我们的语文文化丧失,而且最令人痛心的是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2001年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同志曾经在该校高一新生中进行过一项关于阅读的专题调查。有关统计数字令人担忧。例如,只有40%的父母和50%的初三班主任要求学生阅读,在初三阶段,70%的同学很少去图书馆,18%的同学从未去过图书馆,近90%的同学很少去或者不去阅览室。让他们写出几位中国古代的剧作家,统计数字竟然是“零”。这还是比较发达地区的统计结果,在贫困山区问题就更严重了,社会上看不到图书馆,学校里也很少有图书室,就是有图书室,要么就是储存的图书早已陈旧,要么就是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借阅。这样,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学校没有读书的氛围和风尚,这种现象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最突出的问题和危机。

据某市电视台去该市最好的一所职业中学挑选职工。面对学校选送的三位“优秀”毕业生,电视台负责人问其中一位佼佼者:“你经常读哪些报刊书籍?”答曰:“我学习一向很用功,平时不看闲书。”再追问他看过什么文学文化名著,这位班长同学眨巴眨巴眼睛,好一会儿后,恍然大悟一般地迸出这样一句答案:“《故事会》!”这位同学的回答既令人啼笑皆非,又使人悲哀。我想,上述同学的回答绝不是一个地方的偶然现象,而是长期以来,学生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一度认为,只有学习课本才是真正的学习,看一些课本以外的书籍好像就是“不务正业”;教师也无奈地将学生推向“课堂惟一”、“课本惟一”的死胡同。当一个学生读了六年书离开小学,或读了六年书离开中学的时候,却没有阅读的兴趣和爱好阅读的习惯,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完成教育任务吗?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如犹太民族,小孩稍稍懂事,母亲便会在《圣经》上滴一些蜂蜜,叫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这书本是甜蜜的。正是他们这样地重视读书,所以,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佛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而我国的四大名著在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而问及我们的中学生四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很多要么就是答不上来,要么就是张冠李戴。有人曾经担忧,现在的中国教育,过分地强调应试,也许永远出不了民族文化大师。如果这种担忧和假设成立的话,那是多么可悲和可怕的啊。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刻而又富有诗意地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不想求知,那就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社会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栅把自己跟广阔的天地隔离开来,然而谁知后来这道无形的铁栅栏也许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给教师的建议》)

因此,作为真正的学校,应该把学校努力建设成一个书香型的校园,使校园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一个真正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把孩子引向书籍的殿堂,让阅读步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王清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四中教师。

猜你喜欢
课本书籍读书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我们一起读书吧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