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的兴趣指向及其调控

2009-07-14 03:11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指向议论文课文

王 胜

影响学生课堂阅读兴趣及其指向的因素有很多,如阅读材料、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知识程度、阅读习惯等。其中阅读材料和教学方法是两个一般性的因素。笔者就这两方面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关系作了一些调查,下面是对800名高中学生的有关调查材料的统计:

学生对各类课文教学的评价:

1.诗歌散文语言生动优美, 好看但不实用;

2.小说戏剧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但篇幅太长,学后觉得没多大收获;

3.记叙文对写作很有帮助,但平淡,篇幅过长,与考试作文有关的较少,难学到有用的技巧;

4.议论文与考试关系密切,对写作有帮助,但教学形式单一;

5.说明文一看就懂,教学形式单一;

6.文言文学得实在,成效鲜明,但显得乏味。

从上述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课堂阅读兴趣的几个特点:

一.倾向于有具体形象的阅读材料

根据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进入青年前期和青年初期,认知功能渐渐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水平占优势。但教学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又表明,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难度的材料中,出现的年龄不同,程度也有不同。调查表明,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的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尚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和爱好。这就势必影响阅读的效果,即使兴趣极高。如散文的阅读,由于兴趣只指向具体可感的语言、意象,而缺乏对构成意象的诸多原因的思考,如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具体鲜明的意象的关系,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何情景交融等,因而最终没有掌握散文的本质内容。有些学生认为散文好看但难学到手,原因也在此。当然,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已有较浓的语言抽象思维的兴趣,因而他们能感到议论文那种严密

论证的雄辩之美,对议论文也有较高的兴趣。

二.阅读兴趣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这表现在两方向,一是他们把阅读与是否实用相联系,如有助于写作,特别是考试中的写作;二是与阅读的成效相联系,读了之后是否有明显的收获,如学古文,他们觉得一篇文章学了之后,马上可以感到自己掌握了哪些文言词句。不过这种兴趣有时也不太稳定,因为有时阅读的成效不是很明显,如阅读对写作的帮助,一般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时学生若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动机去学习,一旦达不到功利目的,其阅读兴趣随即动摇直至失去。

三.阅读兴趣有片面性

他们的阅读兴趣往往指向阅读材料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面的或是主要的方面。如阅读小说,只专注于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一些表象内容,而不是通过情节对主题思想作深层的思考,不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具体表现去发掘其思想性格特征等。由于兴趣指向的面过狭,有时甚至发生错位,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训练,因而阅读效果明显下降。另外,由于兴趣指向的这种单一性,也导致在阅读一篇文章,其兴趣难以持久或出现断续,当某个“兴趣点”过去之后,其他内容就激不起阅读兴趣。学生感到有些课文过长就是如此,如小说,其阅读兴

趣常在第一课时,故事情节熟悉后的几课时常常兴趣骤减。

四.要求课堂阅读形式的多样、新奇

既要求阅读材料形式的多样,内容的新奇,又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不喜欢议论文、说明文教学中一味的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说层次之类的分析,不喜欢文言文教学中刻板的串讲,不喜欢教师分析学生记录之类的方式。

可见,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因势利导,适当调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针对上述高中学生阅读兴趣的特点,我认为,这种调控应特别注意如下四方面:

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深度,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水平,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习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就会产生流于肤浅的现象。我们要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基础上,趁热打铁,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以唤起他们更高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

二、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有两大弊病:一是“讲”风长盛不衰,学生的阅读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剥夺;二是缺乏明确的阅读教学的目标。通过一篇课文或一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常常不清楚,有时甚至教师也不甚清楚。为此,要多用一些点拨式、问题讨论式之类的教学方式,要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多读多分析;还要把阅读目标具体化,把单元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乃至每节课,然后根据具体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并在每一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适当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

三、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使其兴趣更持久,阅读效果更全面更好。如文言文的阅读,学生大多关注词句意义,此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注重其语言精炼典雅的特色,学习名家名作高超典范的写作技巧。如学习《过秦论》,自然要让学生掌握许多典型的实词,但也要激发学生对其语言的气势、论证的气势的兴趣,领悟文章观点的普遍意义。又如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让学生的兴趣只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还要引导学生对形象的创造、对艺术形象的深层思考,对艺术技巧的鉴赏。学生对议论文兴趣不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体会论证的雄辩严密,说明的准确科学,要培养对问题的思考、对事物的观察等习惯;而不能只停留在论说文的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的教学上。

四、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追求新奇是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即使有效,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的厌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就是调控的艺术,其方法如:课堂结构的组织,如何导入课文;引导阅读的欲望,如何把握课堂的节奏,使兴趣持久有序;启发提问的设计,如何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教师语言、体态、表情影响学生的方法等等。调控作为艺术,没有固定的方式,它因教材、学生、教师、课堂气氛的不同而变化,它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多种因素影响,它常呈一种动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随时加以关注,不断调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理想的阅读教学的效果。

王胜,教师,现居甘肃天祝。

猜你喜欢
指向议论文课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