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奖》一课有感

2009-07-14 03:11杨秀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心声语文课环节

2009年名师大讲堂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施玥老师执教的《奖》一课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这节课的特点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本色”,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充满了语文的味道。这个“本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巧的环节构思

课堂精巧的板块设计,始于全国名师余映潮。例如他执教的《七颗钻石》设计了精美的几个教学板块:走进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奖》整节课由几个板块构成: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板块的设计牢牢扣住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情境导入,到语言品读,再到主旨领悟,课外延伸,环节设计丝丝入扣,又清晰明了。一节好课应当让人知道老师要教什么,而有的课让人听完了反而更糊涂。从这一点来说,《奖》一课,非常清晰地交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听得明白,听课的老师听得也清清楚楚。

二.强烈的文本意识

现在有的语文课严重脱离文本,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教什么。现代文教学一定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领悟文章的主题内涵,正所谓走得进去,出得来。《奖》一课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个环节,无一不围绕着文本展开。在“阅读一段人生”的环节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事件。“感受一位父亲”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再读课文,进一步品读文本,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品读语言的妙处。阅读教学重点就是对语言的品味,缺少品读语言的课堂不是语文课。这个环节,施老师带领学生品读了父亲“狂热”的表现,通过对文本中“快步”、“酸溜溜”、“亲自”等词语的品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位对奖如此“狂热”的父亲的形像,学生在品读的过程当中,一步步地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三.丰富的朗读体验

缺少朗读的语文课堂不是“本色”的语文课。施老师的朗读设计别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伊始,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音乐响起,施老师请大家聆听一个小女孩的心声,在忧伤的音乐中,范读课文1-4节,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在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忧伤而绝望的心情。这样的情境导入,简洁明了,不做任何修饰,不花哨,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课上分角色的朗读扮演父女,则给了他们充分的体验空间,人物看似平淡的语言,朗读起来,却意味深长,在朗读之中,父亲的爱女之心跃然纸上。课堂的“亮点”,出现在整节课的结尾“传递一句心声”环节。女儿大声地呼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爸爸,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施老师请学生们设想,“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代替这位父亲诉说心声,你会说一句什么话呢?”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角色体验,又深刻地领悟了本文的内涵,所以此时学生们很容易替这位父亲说出:“乖,我所有的对奖的狂热也都是为了你啊”!执教者安排全体女生朗读女儿的心声,全体男生朗读父亲的心声,此时课堂上响起了感人的父女对话,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地到达了高潮。伟大的父爱就在这样的呼喊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不仅是为了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而响起,更是为全天下具有相同的爱子之情的父亲而响起。

四.精美的课件辅助

真正的语文课,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发挥它最大的功用,而不能为“课件”而“课件”。《奖》一课中课件的使用贯穿整节课,缺少课件,就缺少了环节的展示,就缺少了任务的明确,就缺少了构思的精美。“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当一个个漂亮的小标题展示在课件上时,我们除了赞叹标题作为环节介绍的精美之外,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环节要具体地做什么事情,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用什么来做抓手,拿着笔,要勾画文中的什么句子,具体到阅读文中的什么段落,学生都非常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有教师的主导,而在《奖》的课件中,我们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名师大讲堂活动中的几节课让人体会到语文课的“本色”,看来,语文课回归语文,回归本色,已经时不我待。

杨秀红,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猜你喜欢
心声语文课环节
语文课文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一头黑鲸的心声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透视心灵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倾听心声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