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三高三低”现象的路径分析

2009-07-15 09:54胡青丹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现象

胡青丹 卢 翔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生产经营管理粗放,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多数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老化,致使企业高投入、低产出,出大力、挣小钱;由于资源过于廉价的现实,使得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头脑中节约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在生产经营上表现出大手大脚,不能精打细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上述问题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从目前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低质量的“三高三低”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迅速转变“三高三低”现象。

关键词:“三高三低”现象 经济发展方式 GDP崇拜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12-03

一、引言

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的,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生产要素投入较高、消耗较高、产品成本较高,而产品质量较低、总产出相对较低、经济效益较低。

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简称“三高三低”)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中国经济、资源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一是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导致环境风险居高不下。一些地方忽视环境保护要求,甚至急功近利,项目建设中选址不当,把一些化工、冶炼等高危行业建在饮用水源地、江河两岸、城市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和人群密集地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二是环境污染导致资源紧缺的状况更加恶化。例如,根据有关部门的调研,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饮用高氟水的6300多万人中有近3000万人出现病症,因饮用高砷水致地方性砷中毒的病区人口有200多万人,有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100多万人的饮用水受到血吸虫威胁,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1}三是资源环境问题又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一些造纸、涉铅等污染企业肆意排污,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另外,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2}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早在“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就正式提出了“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在随后的10多年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在延续,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恶化的趋势。2006年3月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会议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更加充分表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较大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成效比较显著。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等不能忽视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层次地分析我国“三高三低”现象,以切实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三高三低”现象的状况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生产要素的高投入。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实现的。长期以来,我国投资率保持较高水平。例如,按国际可比的支出法核算,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最少的1980年为34.9%,最高的2003年达42.7%,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3}2004年我国9%的GDP增长中,则有6个多百分点是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据测算,由于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高投入的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2006年影响经济增长4.96个百分点,2007年影响经济增长5.74个百分点以上。{4}土地和劳动同样存在着粗放投入的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低效利用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各类开发区,省级以下开发区征地后的土地闲置率高达40%以上。我国企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剔除农业人口多的因素,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韩国的1/7。{5}

2.资源的高消耗。由于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我国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单位经济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从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来看,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从矿产资源消耗强度来看,我国创造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和4.4倍;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6}水利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我国200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至65%。世界发达国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80%至85%以上。

3.环境的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导致高污染和高排放。我国单位GDP的废弃物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过了环境容量各类污染物的大量产生和排放,使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难以实现根本性好转。2007年,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岸海域污染面积仍在扩大,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全国近一半的城镇水源地水质不符合原水标准,农村尚有近3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酸沉降、光化学烟雾、细颗粒物已经在城市密集地区构成严重的区域性污染。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我国位居第133位。{7}可见,经济增长对环境的过度使用和掠夺性经营已经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增加了未来对环境治理需花费的巨大成本。

4.经济发展的低质量。“低质量”突出表现为:首先,产品质量差,如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科技含量低、环保性能差、缺乏经济性。例如,2005年,一度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由无良商人制造的“无营养”劣质婴儿奶粉,已经残害婴儿六七十名,至少已有8名婴儿死亡。而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则因奶粉里掺有三聚氰胺,很多婴幼儿喝后都得了肾结石,有的甚至肾衰竭,还有一例已经死亡。其次,环境质量差。例如,2007年,全国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8}空气、水体等的污染已使得肺癌、胃癌等疾病日益地夺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宝贵生命。为了追求短期的高增长,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从长期看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当前,这种“制约”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防止追求短期高速度对增长质量的影响。

5.经济活动的低产出、低效益。低质量伴随的必定是低产出、低效益。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GDP主要由初加工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构成,增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原国务院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7年会上表示,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但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能源。{9}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10}另据资料显示,我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11}成本与利润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成本高,利润少,意味着效益差。

三、“三高三低”现象的原因

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三高两低”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生产力方面的,有生产关系方面的,也有上层建筑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不健全,产权不明晰。长期以来,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不科学等一系列难于克服的弊端,是造成“三高三低”的原因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将钱(财富)的使用分为四种情况:(1)你为你用你的钱,用钱者既注意节约,又注意效果;(2)你为他用你的钱,用钱者只注意节约,不注意效果;(3)你为你用他的钱,用钱者不注意节约,只注意效果;(4)你为他用他的钱,用钱者既不注意节约,也不注意效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公有制经济进行了改革,但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改制前,管理者用国家的钱办国家的事;改制后,管理者用国家的股份办国家的事。国有资产没有真正的所有者,损失浪费无人痛心,国有资产的支配者都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政府投资的效果会好到哪里去?国企的效益会好到哪里去?

2.GDP崇拜,政绩考核体系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的GDP崇拜,已经给就业、社会治安、环境污染、道德水平、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诸多问题。由于对发展速度的重视超越了发展质量,出政绩的GDP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本身留下很多隐患,导致资源大量浪费,经济效率不高,企业做不大做不强,破坏竞争规则,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总之是发展严重失衡了。

为了追逐GDP,一些地方政府过去热衷于支持项目小、见效快的加工工业的发展,现在转变为热衷于办大项目和政绩显著的“形象工程”。“形象工程”的一个表现是新上任的领导总要推翻前任领导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建立自己的发展蓝图。一些地方不顾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偿债能力,通过过度负债进行城市建设和改造;一些城市随意调整城市规划,过量供应土地,盲目大拆大建;一些地方在征用土地、房屋拆迁中降低补偿标准,侵害群众利益等。所以贷款拍胸脯,投资拍脑袋,投资不了了之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不在少数。

3.监管机制不完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浪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行地方分权政策,各地方在基建上有很大的权限,只有上了一定规模的项目才需要报中央政府审批。一方面,由于地方分权导致了各地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被发达国家淘汰的工业资本,同时保护辖区内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我国决策失误导致的资金浪费非常大,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十五”期间,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5000亿元。{12}2005年6月国家审计署对10家央企原领导人审计报告结果耐人寻味:经济犯罪金额16亿元,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于造成损失145亿元。{13}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众多,但设置不合理,由此导致有些问题重复管理,出了事情相互推诿;有些问题存在盲点,出了情况无人过问。例如,目前在哈尔滨市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有药监、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及商务局等多个部门,它们分别监管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生产卫生状况、食品企业无照经营和生猪屠宰管理;此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教委负责学校食品安全;建委负责建筑工地食品安全。然而,老百姓遇到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却不知向哪个部门投诉,不知如何维权。{14}

4.自主创新能力差,低水平重复建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缺失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动力,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其缺点惊人的相似:结构性矛盾突出、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工艺技术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等。

四、“三高三低”现象的解决途径

由于受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以及体制性、机制性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但转变的总体效果不够理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只有着力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推进:

1.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另一方面,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要从根本上治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三高三低”问题,必须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当前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资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有限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旅游和物流等新兴产业;深化税收体制改革,通过征收污染税等税种,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规模得到缩减;深化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等。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GDP、GNP的拜物教”现象。所谓政绩观就是干部对任职期间所取得成绩的总的要求和看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最重要的是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通过GDP等指标考核干部政绩的做法,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要牢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处理好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关系。要牢记政绩判断的最终标准是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绿色GDP”的考核指标;还有的学者提出了五大标准:一是原材料消耗强度,二是能源消耗强度,三是水资源消耗强度,四是环境污染排放强度,五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些政绩考核指标都具有可取性。

从发展地方经济来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要注意经济发展的连续性。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看,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只是整个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阶段。因此,我们今天的发展既要无愧无损于前人,又要无愧无损于今人,还要无愧无损于后人。二要遵循经济规律。明清学者王夫之提出的“王夫之定律”认为,历来被传为美谈的所谓“劝农”——要求和强迫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实质上是伤农。原因在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的差别较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面临的环境瞬息万变,如果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必然使得部分地区或主体无所适从。

3.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具体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使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第一,我国的现行政治体制特点决定了上级组织对下级的监督仍然是最有效的监督。因此,应当切实加强上级组织对下级的监督,使上级组织的政策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第二,加强人大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力度,要真正落实人大所享有的监督权,对不称职甚至触犯刑律的领导应有效行使弹劾权、罢免权。第三,权力运行过程公开化是一切监督的基础,为此,必须建立行政事务公开制度。各级政府的哪些工作须向社会公开,什么时间公开,都应有严格的规定。第四,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听政制度。对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征询有关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如厦门市海仓区建设PX(对二甲笨)项目,由于在举行的“空间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听政会,大多数发言者都表示反对,最终项目被搁浅。这个典型值得在全国推广。第五,要尽快出台一部《新闻法》,依法保障社会舆论的调查、报道和批评的权力,明确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使新闻报道能够真实准确,有效发挥舆论监督制约的作用。

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如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绩考核观念、形成有力的监督网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看,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不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且还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会出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屡禁不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时常发生的现象,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这些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使法制对犯罪分子产生威慑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加快产业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即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现实,要促进我国经济集约化的增长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调整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改造、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以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新型工业化,同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老路。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加强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快第二产业的改造和提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在总体上推动产业纵向深化发展与升级,形成以高度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为主,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结构。缩减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行业的规模;强制关停高污染的企业;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6.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抓住机遇、赢得主动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

从我国来看,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工业节能降耗、产业提质进档。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经验;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装备技术水平。

注释:

{1}{2}李洁.中国每年因污染造成损失达GDP的10%[J].瞭望新闻周刊,2007.3.19

{3}郑爱.企业如何把握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商机[N].中国企业报,2006.6.8

{4}李钢,陈志,金碚,崔云.矿产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约束的估计[J].财贸经济,2008(7)

{5}{10}马山水.对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成新率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6(8)

{6}韩保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N].解放军报,2005.10.26

{7}李国柱,马树才.经济体制转轨与环境质量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3)

{8}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N].中国环境报,2007.11.28

{9}马凯.中国为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EB/OL].中国新闻网,2007年3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cn/cj/gncj/n

ews/2007/03-20/895667.shtml

{11}李亿龙.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考[N].学习时报,2004.11.9

{12}黄铁苗等.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最大[N].南方日报,2004.11.4

{13}尹卫国.决策失误比腐败更可怕[N].工人日报,2006.6.5

{14}王媛,鞠红梅.清除食品安全监管盲点,各部门完善监管机制[N].哈尔滨日报,2007.2.5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 广东广州 510053)(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现象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猜谜语